烟台黄渤海新区举办第三十一届渔灯节活动
火红渔灯映出浓浓烟火气
2023-02-0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从春龙
通讯员 郭传义 姜乾 王凯 报道
本报烟台讯 2月4日,农历正月十四,传承500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灯节,在烟台黄渤海新区隆重举行。上万名渔民和演出人员,敲起欢庆锣鼓、舞起渔家秧歌、展演非遗节目,庆祝第31届渔灯节的到来。
上午8点20分,在大季家街道芦洋村主会场,由舞龙、舞狮、秧歌、高跷等组成的150米演出队伍,伴随着喧天的锣鼓声,准时沿中心大街祈福巡游,喜庆热闹的氛围迅速弥漫整个村庄。巡游队伍一路载歌载舞,来到芦洋村渔灯文化广场,灿烂的阳光下,上万名观众聚集在这里,渔灯非遗演出正式开始。
“有渔船就有渔号,渔号是渔民长期从事海上劳动创作的歌,是团结一心的劳动之歌。”随着主持人介绍,渔号艺术团开始了非遗展演《渔家号子》,演员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拿渔网,展现出渔民出海前、船上劳作、再到丰收归来的各个场景。此外,现场还展演了舞龙舞狮、海阳大秧歌、传统高跷、水斗表演等。
在古现街道八角渔港分会场,上午9时30分,迎着阵阵欢快的乐器声,村居文艺团体、秧歌队身穿节日盛装,打起锣鼓,扭起秧歌,舞起巨龙,海滨路成为花车的海洋。巡游队伍沿着海滨路一路行至八角渔港祭海大典现场,沿途数千名游客和村民翘首观赏,叫好声与欢呼声从街头传至街尾,现场万人空巷。
渔灯节,是烟台黄渤海新区的传统民俗节日,流传于山后初家、芦洋、八角等十几个渔村,是胶东渔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渔灯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该区喜获“中国渔灯文化之乡”称号。
“渔灯节是个老传统,从我记事起,每年都要去龙王庙祈福。”今年69岁的芦洋村村民丁学平有着许多记忆:以前的渔灯都是每家每户用萝卜雕成的,中间用蜡油作灯。每年出海打鱼,打到最大的鲅鱼或鲈鱼等都要留个最大的,等到渔灯节用,祈求来年渔获满舱。“渔灯节这个老传统不能丢,老百姓每年都盼望着这个节日。”
“经历了三年疫情,今年是黄渤海新区成立以来,第一次举办渔灯节活动。”芦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夏广生表示,现在芦洋村的养殖合作社和个体养殖户加起来共有60户左右,再加上外地人,共有1000多人从事近海养殖,“通过举办渔灯节,各大媒体和平台主播都来到我们芦洋村,让全国各地都能够认识芦洋、知道芦洋,对我们村的水产养殖销售起到了极大的宣传作用,相信今年的扇贝和牡蛎销量能够更好。”
有渔村即有渔灯,就有渔灯节。作为一种符号,渔灯穿越古今、穿越夜色、穿越风雨,见证了那些摇橹的年代,也见证了当代的发展。近年来,该区采取“草根明星”唱大戏,政府扶持渔民自办“渔灯春晚”等方式,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渔灯节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充分激发乡土文化能量,推动地方民俗发展,提振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当地乡村精神文化的地标式符号,也是“文化宣传+旅游推介”的一次创新探索。
通讯员 郭传义 姜乾 王凯 报道
本报烟台讯 2月4日,农历正月十四,传承500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灯节,在烟台黄渤海新区隆重举行。上万名渔民和演出人员,敲起欢庆锣鼓、舞起渔家秧歌、展演非遗节目,庆祝第31届渔灯节的到来。
上午8点20分,在大季家街道芦洋村主会场,由舞龙、舞狮、秧歌、高跷等组成的150米演出队伍,伴随着喧天的锣鼓声,准时沿中心大街祈福巡游,喜庆热闹的氛围迅速弥漫整个村庄。巡游队伍一路载歌载舞,来到芦洋村渔灯文化广场,灿烂的阳光下,上万名观众聚集在这里,渔灯非遗演出正式开始。
“有渔船就有渔号,渔号是渔民长期从事海上劳动创作的歌,是团结一心的劳动之歌。”随着主持人介绍,渔号艺术团开始了非遗展演《渔家号子》,演员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拿渔网,展现出渔民出海前、船上劳作、再到丰收归来的各个场景。此外,现场还展演了舞龙舞狮、海阳大秧歌、传统高跷、水斗表演等。
在古现街道八角渔港分会场,上午9时30分,迎着阵阵欢快的乐器声,村居文艺团体、秧歌队身穿节日盛装,打起锣鼓,扭起秧歌,舞起巨龙,海滨路成为花车的海洋。巡游队伍沿着海滨路一路行至八角渔港祭海大典现场,沿途数千名游客和村民翘首观赏,叫好声与欢呼声从街头传至街尾,现场万人空巷。
渔灯节,是烟台黄渤海新区的传统民俗节日,流传于山后初家、芦洋、八角等十几个渔村,是胶东渔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渔灯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该区喜获“中国渔灯文化之乡”称号。
“渔灯节是个老传统,从我记事起,每年都要去龙王庙祈福。”今年69岁的芦洋村村民丁学平有着许多记忆:以前的渔灯都是每家每户用萝卜雕成的,中间用蜡油作灯。每年出海打鱼,打到最大的鲅鱼或鲈鱼等都要留个最大的,等到渔灯节用,祈求来年渔获满舱。“渔灯节这个老传统不能丢,老百姓每年都盼望着这个节日。”
“经历了三年疫情,今年是黄渤海新区成立以来,第一次举办渔灯节活动。”芦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夏广生表示,现在芦洋村的养殖合作社和个体养殖户加起来共有60户左右,再加上外地人,共有1000多人从事近海养殖,“通过举办渔灯节,各大媒体和平台主播都来到我们芦洋村,让全国各地都能够认识芦洋、知道芦洋,对我们村的水产养殖销售起到了极大的宣传作用,相信今年的扇贝和牡蛎销量能够更好。”
有渔村即有渔灯,就有渔灯节。作为一种符号,渔灯穿越古今、穿越夜色、穿越风雨,见证了那些摇橹的年代,也见证了当代的发展。近年来,该区采取“草根明星”唱大戏,政府扶持渔民自办“渔灯春晚”等方式,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渔灯节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充分激发乡土文化能量,推动地方民俗发展,提振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当地乡村精神文化的地标式符号,也是“文化宣传+旅游推介”的一次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