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引入“四个新元素”激活“四种新动能”

济南市槐荫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实现“四化”转变

2022-12-1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槐荫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产品绿色化种植。图为吴家堡水稻丰收景象。
  □王乐
  
  近年来,济南市槐荫区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让农业生产由要素投入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让农产品销售由产量赋能向质量赋能转变,让农民增收途径由“一产”单一型向多渠道融合型转变,让农村经营方式由“小、乱、散”向“大、活、强”高效发展轨道转变,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黄河沿线农业蹚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引入科技新元素
增强创新驱动新动能
让农业生产实现“产业化”转变

  坚持“科技兴农”,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建成5000亩防控示范区,实现水稻生产零化学农药使用。实施品种培优工程,成功培育“济香1号”水稻新品种,大米均价每斤超过5元。加快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培育3家农业服务组织,引进槐荫区乡村振兴公司等3家国企,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规模化经营耕地面积4000余亩,有力推动农业生产由传统的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引入生态新元素
强化品牌引领新动能
让农产品品质实现“高端化”转变

  坚持“品质强农”,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打造“臻品槐荫”区域公用品牌,黄河大米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推广稻蟹稻鸭混养绿色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亩产效益达16000元。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鼓励发展直播带货、产品直供等销售途径,努力打通国际国内高端农产品销售市场,年销售额2.2亿元。
引入融合新元素
培育跨界联合新动能
让农民增收实现“多元化”转变

  坚持“融合富农”,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串联“七星五龙”“十三香韵”“沿黄九美”等特色村落,建成2个3A级乡村旅游景区、12个齐鲁样板村,申请3.16亿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府专项债,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开发3条乡村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投资1.16亿元,建成“泉城稻花香”田园综合体,培育7个融合示范园,打造果蔬采摘、康养花卉、研学实践等农业发展高地,带动农民增收300万元。
引入改革新元素
激发农村改革新动能
让生产经营实现“高效化”转变

  始终坚持“改革助农”理念,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加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开展耕地保护,协调国企兜底规模化经营,创新“保底+分红”保障体制,建成“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利益共同体,激发群众种植积极性。开展“股权量化”改革试点,让股民身份能进能出,解决制约村集体发展的瓶颈难题。探索集体股权质押贷款办法,推出“银农直连”系统,加强“三资”监管。加快农村“三变”改革,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策”机制,集中力量谋发展,鼓励城中村用活保障房资源,建设星级酒店、写字楼等,发展餐饮服务等产业,鼓励远郊村盘活耕地、宅基地等资源,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
  □王乐
  
  近年来,济南市槐荫区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让农业生产由要素投入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让农产品销售由产量赋能向质量赋能转变,让农民增收途径由“一产”单一型向多渠道融合型转变,让农村经营方式由“小、乱、散”向“大、活、强”高效发展轨道转变,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黄河沿线农业蹚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引入科技新元素
增强创新驱动新动能
让农业生产实现“产业化”转变

  坚持“科技兴农”,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建成5000亩防控示范区,实现水稻生产零化学农药使用。实施品种培优工程,成功培育“济香1号”水稻新品种,大米均价每斤超过5元。加快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培育3家农业服务组织,引进槐荫区乡村振兴公司等3家国企,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规模化经营耕地面积4000余亩,有力推动农业生产由传统的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引入生态新元素
强化品牌引领新动能
让农产品品质实现“高端化”转变

  坚持“品质强农”,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打造“臻品槐荫”区域公用品牌,黄河大米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推广稻蟹稻鸭混养绿色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亩产效益达16000元。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鼓励发展直播带货、产品直供等销售途径,努力打通国际国内高端农产品销售市场,年销售额2.2亿元。
引入融合新元素
培育跨界联合新动能
让农民增收实现“多元化”转变

  坚持“融合富农”,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串联“七星五龙”“十三香韵”“沿黄九美”等特色村落,建成2个3A级乡村旅游景区、12个齐鲁样板村,申请3.16亿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府专项债,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开发3条乡村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投资1.16亿元,建成“泉城稻花香”田园综合体,培育7个融合示范园,打造果蔬采摘、康养花卉、研学实践等农业发展高地,带动农民增收300万元。
引入改革新元素
激发农村改革新动能
让生产经营实现“高效化”转变

  始终坚持“改革助农”理念,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加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开展耕地保护,协调国企兜底规模化经营,创新“保底+分红”保障体制,建成“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利益共同体,激发群众种植积极性。开展“股权量化”改革试点,让股民身份能进能出,解决制约村集体发展的瓶颈难题。探索集体股权质押贷款办法,推出“银农直连”系统,加强“三资”监管。加快农村“三变”改革,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策”机制,集中力量谋发展,鼓励城中村用活保障房资源,建设星级酒店、写字楼等,发展餐饮服务等产业,鼓励远郊村盘活耕地、宅基地等资源,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