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威海南海新区

突出发展“十强产业” 打造蓝色经济新动能聚集区

2022-11-2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威尔汉姆
  联合影像
  万思特机械有限公司
  电子信息产业园
  □王晓根
  
  威海南海新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十强产业”2022年行动计划》,坚持高效率推进、高质量实施、高效能服务,激发内生动力及发展活力,突出发展“十强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为新旧动能转换夯实基础。
集聚“十强产业”
打造蓝色经济新动能聚集区

  海洋油气装备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方向。作为威海市海洋经济先导区,南海新区依托国家火炬海洋油气装备特色产业基地,整合涉海资源,从支持企业创新入手,用真金白银助力企业发展壮大,打造海洋油气装备特色产业。
  走进山东威尔汉姆海洋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价值3000万元的深海双金属复合管正准备装车运往意大利塞班公司,将铺设在1500米至万米以下的石油开采海域。
  威尔汉姆是国内领先的提供高档次堆焊技术的科技企业,是工信部、中海油研究总院等国内尖端深海采油树项目在堆焊方面的唯一参研单位。放眼世界,威尔汉姆是全球前三的专业堆焊公司。此前它的竞争对手Proclad、Cladtek,在国际市场“呼风唤雨”,如今,威尔汉姆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优势,还成为许多世界顶级油气设备制造企业的唯一合作商。“来到南海新区后,在各方的帮助下,我们踏上了发展的新赛道。国际化人才团队的建立,会推动我们突破更多‘卡脖子’技术,相信我们在国际上名气会更高。”山东威尔汉姆海洋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学文说。目前,威尔汉姆有来自新加坡、英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土耳其等5个国家的十多名国际人才。
  在南海新区,已经聚集起一批像威尔汉姆这样拥有世界领先技术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作为第一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的威海南海新区海洋油气装备特色产业基地,以技术创新为先导,走以技术开发带动产品创新、以产品创新带动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拉动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子。目前基地内企业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3个、省级研发机构7个,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多个,产品申请专利近1500件,创新驱动,促使海洋油气装备企业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提质增效、膨胀壮大。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释放高质量发展动力

  不久前,作为“十强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链的威海嘉和热系统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每个月至少有5000台冷却模块从这里运往吉利、福田、五菱等知名车企。
  “能够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我们的秘诀便是在产品的‘精’与‘新’两方面齐发力。”公司总经理王小闯拿起在市场长青6年的汽车冷却模块说,“在散热器研发上,我们持续探索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方式,将散热带的开窗角度重新调整,引进了自动化设备,把O形管全部替换为B形管。”企业在不断的创新摸索中,材料成本降低了13%,生产效率提高了50%,人工成本降低了15%。
  新材料产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明池玻璃,同样依靠创新,在车玻璃行业走出新路子、做出大门道。“8秒”“8个人”“200万台套”,明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刘在德给出了一组数据。这组数据的背后,便是明池玻璃持之以恒的创新。明池玻璃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6%用于创新研发,并瞄准公司的拳头产品前挡风玻璃,启动自主设计生产线项目。经南海新区相关部门牵线,项目还得到了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的技术支持,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全国商用车玻璃首台(套)前挡风玻璃压制炉生产线正式建成,也成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过去一条边窗生产线需要50个人,生产一片玻璃耗时90秒,现在只需8个人8秒钟就可以完成一片玻璃的生产,年产能更是从70万台套提升至200万台套。
  南海新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以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为重点,瞄准培育“小巨人”、打造“单项冠军”“隐形冠军”,鼓励引导“十强产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制定了《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创新型企业加快膨胀,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截至目前,南海新区“十强产业”企业中有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山东省瞪羚企业。
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
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南海新区始终把“双招双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出台了《支持招商引资项目的若干措施》,坚持全员招商和专业招商“两条腿走路”,加强产业研究,问需企业,着眼于“四新四化”重点领域,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寻找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链条缺失和薄弱环节,持续招大引强、招强引优,项目向“十强产业”聚拢。
  今年以来,南海新区新签约“十强产业”项目30余个,总投资210亿元。“我们通过举办签约周,促进招商引资,达到‘促一促、比一比、晒一晒’的目的。”南海新区投资促进办公室副主任牛序鑫说,通过举办项目签约周活动,督促比较成熟的项目抓紧谈妥签约,缩短项目谈判时间,并让各招商部把本部门的招商成绩拿出来比较,营造争先创优的招商氛围。同时,集中展示全区一段时间以来的招商引资成果,激发全区进一步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的活力,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为保障项目早落地早建成,南海新区聚焦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成立区级项目要素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协调会,统筹解决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中出现的问题。创新建立项目推进“红黄蓝”机制,制订责任书,明确年度目标、季度计划,由分包领导签字认领,对项目同步进行挂图作战,实时维护项目信息库系统,开展日调度、周通报、月例会,步步紧盯、压茬推进。
  在高质量发展中,南海新区实施“产业强区、工业带动”发展战略,着力于项目引进、产业突破、新动能培育,打造蓝色经济新动能聚集区,初步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十强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2年上半年主导产业增速均达20%以上,“十强产业”整体增速达15.1%。随着国发〔2022〕18号文件的发布实施,威海南海新区将抓住机遇,加快政策落实,谋划聚集新一批项目落地建设,推动“十强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王晓根
  
  威海南海新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十强产业”2022年行动计划》,坚持高效率推进、高质量实施、高效能服务,激发内生动力及发展活力,突出发展“十强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为新旧动能转换夯实基础。
集聚“十强产业”
打造蓝色经济新动能聚集区

  海洋油气装备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方向。作为威海市海洋经济先导区,南海新区依托国家火炬海洋油气装备特色产业基地,整合涉海资源,从支持企业创新入手,用真金白银助力企业发展壮大,打造海洋油气装备特色产业。
  走进山东威尔汉姆海洋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价值3000万元的深海双金属复合管正准备装车运往意大利塞班公司,将铺设在1500米至万米以下的石油开采海域。
  威尔汉姆是国内领先的提供高档次堆焊技术的科技企业,是工信部、中海油研究总院等国内尖端深海采油树项目在堆焊方面的唯一参研单位。放眼世界,威尔汉姆是全球前三的专业堆焊公司。此前它的竞争对手Proclad、Cladtek,在国际市场“呼风唤雨”,如今,威尔汉姆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优势,还成为许多世界顶级油气设备制造企业的唯一合作商。“来到南海新区后,在各方的帮助下,我们踏上了发展的新赛道。国际化人才团队的建立,会推动我们突破更多‘卡脖子’技术,相信我们在国际上名气会更高。”山东威尔汉姆海洋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学文说。目前,威尔汉姆有来自新加坡、英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土耳其等5个国家的十多名国际人才。
  在南海新区,已经聚集起一批像威尔汉姆这样拥有世界领先技术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作为第一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的威海南海新区海洋油气装备特色产业基地,以技术创新为先导,走以技术开发带动产品创新、以产品创新带动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拉动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子。目前基地内企业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3个、省级研发机构7个,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多个,产品申请专利近1500件,创新驱动,促使海洋油气装备企业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提质增效、膨胀壮大。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释放高质量发展动力

  不久前,作为“十强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链的威海嘉和热系统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每个月至少有5000台冷却模块从这里运往吉利、福田、五菱等知名车企。
  “能够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我们的秘诀便是在产品的‘精’与‘新’两方面齐发力。”公司总经理王小闯拿起在市场长青6年的汽车冷却模块说,“在散热器研发上,我们持续探索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方式,将散热带的开窗角度重新调整,引进了自动化设备,把O形管全部替换为B形管。”企业在不断的创新摸索中,材料成本降低了13%,生产效率提高了50%,人工成本降低了15%。
  新材料产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明池玻璃,同样依靠创新,在车玻璃行业走出新路子、做出大门道。“8秒”“8个人”“200万台套”,明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刘在德给出了一组数据。这组数据的背后,便是明池玻璃持之以恒的创新。明池玻璃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6%用于创新研发,并瞄准公司的拳头产品前挡风玻璃,启动自主设计生产线项目。经南海新区相关部门牵线,项目还得到了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的技术支持,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全国商用车玻璃首台(套)前挡风玻璃压制炉生产线正式建成,也成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过去一条边窗生产线需要50个人,生产一片玻璃耗时90秒,现在只需8个人8秒钟就可以完成一片玻璃的生产,年产能更是从70万台套提升至200万台套。
  南海新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以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为重点,瞄准培育“小巨人”、打造“单项冠军”“隐形冠军”,鼓励引导“十强产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制定了《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创新型企业加快膨胀,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截至目前,南海新区“十强产业”企业中有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山东省瞪羚企业。
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
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南海新区始终把“双招双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出台了《支持招商引资项目的若干措施》,坚持全员招商和专业招商“两条腿走路”,加强产业研究,问需企业,着眼于“四新四化”重点领域,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寻找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链条缺失和薄弱环节,持续招大引强、招强引优,项目向“十强产业”聚拢。
  今年以来,南海新区新签约“十强产业”项目30余个,总投资210亿元。“我们通过举办签约周,促进招商引资,达到‘促一促、比一比、晒一晒’的目的。”南海新区投资促进办公室副主任牛序鑫说,通过举办项目签约周活动,督促比较成熟的项目抓紧谈妥签约,缩短项目谈判时间,并让各招商部把本部门的招商成绩拿出来比较,营造争先创优的招商氛围。同时,集中展示全区一段时间以来的招商引资成果,激发全区进一步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的活力,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为保障项目早落地早建成,南海新区聚焦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成立区级项目要素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协调会,统筹解决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中出现的问题。创新建立项目推进“红黄蓝”机制,制订责任书,明确年度目标、季度计划,由分包领导签字认领,对项目同步进行挂图作战,实时维护项目信息库系统,开展日调度、周通报、月例会,步步紧盯、压茬推进。
  在高质量发展中,南海新区实施“产业强区、工业带动”发展战略,着力于项目引进、产业突破、新动能培育,打造蓝色经济新动能聚集区,初步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十强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2年上半年主导产业增速均达20%以上,“十强产业”整体增速达15.1%。随着国发〔2022〕18号文件的发布实施,威海南海新区将抓住机遇,加快政策落实,谋划聚集新一批项目落地建设,推动“十强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