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秋尽染 红柿慰丰年
——沈光伟韩斌陈涛共绘《沂蒙秋染》
2022-11-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沂蒙秋染》 沈光伟 韩斌 陈涛 248cm×124cm
|
![]() |
画画是个不断统筹调整的过程
|
![]() |
三位画家共同挥毫(左起:韩斌、沈光伟、陈涛)
|
![]() |
《沂蒙秋染》局部一
|
![]() |
《沂蒙秋染》局部二
|
□ 本报记者 李可可
八尺大纸铺开,韩斌提笔画石头,陈涛站在旁边,认真地琢磨树上该结什么果子,沈光伟老师笑吟吟地看着。
在准备笔墨的时候,沈光伟讲起过去用纸的“道道”:“齐白石喜欢用夹宣,因为他行笔慢。也有人喜欢用单宣。我记得于希宁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喜欢用稍松一点儿的纸,因为那时候他用笔快,不用补笔,那种纸很灵敏,出来的味道非常足;后来他就喜欢皮性大一些的纸了,因为用笔逐渐慢了。”
选适合的纸,是一种学问;选适合的题材、适合的搭档更是。
这次创作没有草图,三位画家商量好了“不商量”,这种“冒险”的背后,是对彼此十足的信任。“画到一定程度再深入思考、调整搭配,更多的偶然性可以令画面如下棋一般难以预测,不到结束谁也不知道效果。我觉得艺术有时候就应该这样。”沈光伟说。神来之笔往往都是即兴的,不但观者想不到,连画者自己都意外。
巍巍蒙山有说不尽的故事,今日从一石一草一树一禽讲起。用花鸟画的形式在八尺整纸上呈现沂蒙风貌,属于别出心裁。
最淳朴的笔墨表达最淳朴的情怀,那方石头是韩斌记忆中的沂蒙,石头边的小草也是蒙山写生而得。逆锋推出的野草与不修边幅的乱竹交错,仿佛农夫与高士勾肩搭背,大笑同归。促狭处的草顽强抬头,向光处的草疯狂伸展,紫色小花这里五朵,那里六朵,随便七八九十朵。在传统中国画浪漫的意境中,一种难得的亲临感扑面而来。“我走过蒙山的很多地方。大家一起写生的时候一般是画山水,但我更爱悬崖边的小花野草,画着画着,突然找到了那种芃芃野逸的感觉。”韩斌是一个真实的人,他画面的真实并非写实,而是一种生命袒露的真实,野性十足又合乎道理的真实,是全景式不隐藏的真实,是对真实自然的尊重,更是自己真实画格的展映。
沈光伟十分认可韩斌对全景式花鸟画面的把控力,这种能力尤其适合表现沂蒙这种丰富而朴素的题材。全景式花鸟画独特的张力令人着迷,艺术生命成长到一定阶段,韩斌选择以这种方式来叙事抒怀,坚持多年并不断完善。他研究宋元以来的花鸟画杰作,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潘天寿的《雁荡山花图》更是给新一代画家极大的启示,平常花草杂而不乱,巧妙构思天趣盎然,望之动人心魄。
石头与花草浑然一体、共运一势,两枝虬干从石后伸出,准备结点果子装点秋日。石榴、柿子还是山楂?沂蒙山物产实在丰饶,让画家们为难了一阵子。最后沈光伟老师拍板:画柿子。
临沂是陈涛的老家,对于家乡的柿子树,他再熟悉不过。事实上他更愿意把家乡的风物看成一个整体,仿佛那是一个温暖、纯厚、朴素、善良的故人,这故人是无私的、积极向上的,还带着点儿执拗的劲儿。“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陈涛很严肃地说。小推车里有沂蒙精神,这种精神好比蒙山结出累累红柿,把最好的奉献给别人。沂蒙山柿子尤其火红,一直保持最原始的圆形,小小的,不似水果市场里又扁又脆的合柿。柿子成熟,叶子也掉得差不多了,远看只有一树烈焰。体现到画面上,几片疏叶却不显萧瑟,反而成了“补气”的关键。“空间大的地方加几片叶子过渡一下,这边多画几个柿子,那边松灵一点,枝子拉出来,不能扣住了。嗯,很精致了。”沈光伟老师用温和的声音提醒,并不断提笔补充调整,柿子树渐渐长大,树枝因硕果而下垂甚至竖直,十余片老叶痴情相随。
柿子树下有四只鸡,是沂蒙特有的黑黄毛色。陈涛喜欢沈周质朴的画鸡之法,那一笔一笔写成的翎毛有种健康之美。任伯年以小写意画鸡,也给了陈涛很多借鉴。沂蒙鸡壮硕,它们满山奔走,食虫饮露,有家,也是自由的行者,它们是农家生活场景的重要元素。早晨被雄鸡叫醒,中午听母鸡下蛋,在陈涛看来,这是另一种诗意。他反复描绘此类家乡物事,也带着学生去写生,将学院的东西与自然相融,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因此对于陈涛来说,这次主题绘画不算创作,更多是跟随情感和记忆的随机生发。
沈光伟老师是这幅画的灵魂。他独具文人格调,画画从来不大动干戈,对于自己的学生如陈涛,他也从不填鸭或者强行“指路”。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学生中优秀者众,却几乎没有一个特别像他的。“任何人都有长处,老师的指点非常重要,但有时更像帮他们戳破那层窗户纸,让他们豁然开朗,找到自己的路。”沈老师特别支持自己的学生以及所有年轻的画家到更广阔的天地去体验和发挥,“他们整体的实力已经在那儿了,但可能社会认知度还不够,因为他们年轻。”沈老师语速放慢强调说,“他们需要平台。”山东好画家很多,绘画艺术根基厚实、资源丰富,想要进一步推动绘画事业整体长远发展,传帮带的工作尤其重要。这次创作正是如此,沈光伟像画中的老母鸡一般满足地看着两位年轻画家纸上挥洒,自己则甘愿退后,化身衬托红柿的枝叶。他提笔补画也尽量不体现沈氏独特的笔墨,以求画面格调统一。但在几个小时的作画过程中,他始终站立着欣赏、指导、鼓励、修补,是最操心的一个。
画画如同修道,造化既到,一苇渡江,但送其芦苇的那个人至关重要。
沂蒙秋染,花草未枯,以一隅红柿说尽秋日之事,这是中国花鸟画的奇妙之处。画到最妙处,是画面左下增添的半枚柿子,破开了四只鸡站位造成的横直线,又与上半部分的红色形成了呼应。丰收之年,农家的群鸡啄食熟透的果实,隔着画面都能嗅到甜香之气。韩斌最后把石头又染了一遍,配以整幅的火热欢愉,稳如磐石、历久弥新的沂蒙精神,此日算是一场别样的呈现。
沈光伟
1950年生于山东潍坊。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花鸟画艺委会名誉主任,山东画院艺委会副主任,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中国画专业学术委员会顾问。
韩斌
1976年生于山东莱州。先后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艺术硕士。师从郭志光、张宝珠、梅墨生等先生。现为北京画院专职画家、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陈涛
别署昶旭,1980年生于山东临沂。现为山东艺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花鸟创作班导师,芥英社成员。
八尺大纸铺开,韩斌提笔画石头,陈涛站在旁边,认真地琢磨树上该结什么果子,沈光伟老师笑吟吟地看着。
在准备笔墨的时候,沈光伟讲起过去用纸的“道道”:“齐白石喜欢用夹宣,因为他行笔慢。也有人喜欢用单宣。我记得于希宁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喜欢用稍松一点儿的纸,因为那时候他用笔快,不用补笔,那种纸很灵敏,出来的味道非常足;后来他就喜欢皮性大一些的纸了,因为用笔逐渐慢了。”
选适合的纸,是一种学问;选适合的题材、适合的搭档更是。
这次创作没有草图,三位画家商量好了“不商量”,这种“冒险”的背后,是对彼此十足的信任。“画到一定程度再深入思考、调整搭配,更多的偶然性可以令画面如下棋一般难以预测,不到结束谁也不知道效果。我觉得艺术有时候就应该这样。”沈光伟说。神来之笔往往都是即兴的,不但观者想不到,连画者自己都意外。
巍巍蒙山有说不尽的故事,今日从一石一草一树一禽讲起。用花鸟画的形式在八尺整纸上呈现沂蒙风貌,属于别出心裁。
最淳朴的笔墨表达最淳朴的情怀,那方石头是韩斌记忆中的沂蒙,石头边的小草也是蒙山写生而得。逆锋推出的野草与不修边幅的乱竹交错,仿佛农夫与高士勾肩搭背,大笑同归。促狭处的草顽强抬头,向光处的草疯狂伸展,紫色小花这里五朵,那里六朵,随便七八九十朵。在传统中国画浪漫的意境中,一种难得的亲临感扑面而来。“我走过蒙山的很多地方。大家一起写生的时候一般是画山水,但我更爱悬崖边的小花野草,画着画着,突然找到了那种芃芃野逸的感觉。”韩斌是一个真实的人,他画面的真实并非写实,而是一种生命袒露的真实,野性十足又合乎道理的真实,是全景式不隐藏的真实,是对真实自然的尊重,更是自己真实画格的展映。
沈光伟十分认可韩斌对全景式花鸟画面的把控力,这种能力尤其适合表现沂蒙这种丰富而朴素的题材。全景式花鸟画独特的张力令人着迷,艺术生命成长到一定阶段,韩斌选择以这种方式来叙事抒怀,坚持多年并不断完善。他研究宋元以来的花鸟画杰作,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潘天寿的《雁荡山花图》更是给新一代画家极大的启示,平常花草杂而不乱,巧妙构思天趣盎然,望之动人心魄。
石头与花草浑然一体、共运一势,两枝虬干从石后伸出,准备结点果子装点秋日。石榴、柿子还是山楂?沂蒙山物产实在丰饶,让画家们为难了一阵子。最后沈光伟老师拍板:画柿子。
临沂是陈涛的老家,对于家乡的柿子树,他再熟悉不过。事实上他更愿意把家乡的风物看成一个整体,仿佛那是一个温暖、纯厚、朴素、善良的故人,这故人是无私的、积极向上的,还带着点儿执拗的劲儿。“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陈涛很严肃地说。小推车里有沂蒙精神,这种精神好比蒙山结出累累红柿,把最好的奉献给别人。沂蒙山柿子尤其火红,一直保持最原始的圆形,小小的,不似水果市场里又扁又脆的合柿。柿子成熟,叶子也掉得差不多了,远看只有一树烈焰。体现到画面上,几片疏叶却不显萧瑟,反而成了“补气”的关键。“空间大的地方加几片叶子过渡一下,这边多画几个柿子,那边松灵一点,枝子拉出来,不能扣住了。嗯,很精致了。”沈光伟老师用温和的声音提醒,并不断提笔补充调整,柿子树渐渐长大,树枝因硕果而下垂甚至竖直,十余片老叶痴情相随。
柿子树下有四只鸡,是沂蒙特有的黑黄毛色。陈涛喜欢沈周质朴的画鸡之法,那一笔一笔写成的翎毛有种健康之美。任伯年以小写意画鸡,也给了陈涛很多借鉴。沂蒙鸡壮硕,它们满山奔走,食虫饮露,有家,也是自由的行者,它们是农家生活场景的重要元素。早晨被雄鸡叫醒,中午听母鸡下蛋,在陈涛看来,这是另一种诗意。他反复描绘此类家乡物事,也带着学生去写生,将学院的东西与自然相融,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因此对于陈涛来说,这次主题绘画不算创作,更多是跟随情感和记忆的随机生发。
沈光伟老师是这幅画的灵魂。他独具文人格调,画画从来不大动干戈,对于自己的学生如陈涛,他也从不填鸭或者强行“指路”。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学生中优秀者众,却几乎没有一个特别像他的。“任何人都有长处,老师的指点非常重要,但有时更像帮他们戳破那层窗户纸,让他们豁然开朗,找到自己的路。”沈老师特别支持自己的学生以及所有年轻的画家到更广阔的天地去体验和发挥,“他们整体的实力已经在那儿了,但可能社会认知度还不够,因为他们年轻。”沈老师语速放慢强调说,“他们需要平台。”山东好画家很多,绘画艺术根基厚实、资源丰富,想要进一步推动绘画事业整体长远发展,传帮带的工作尤其重要。这次创作正是如此,沈光伟像画中的老母鸡一般满足地看着两位年轻画家纸上挥洒,自己则甘愿退后,化身衬托红柿的枝叶。他提笔补画也尽量不体现沈氏独特的笔墨,以求画面格调统一。但在几个小时的作画过程中,他始终站立着欣赏、指导、鼓励、修补,是最操心的一个。
画画如同修道,造化既到,一苇渡江,但送其芦苇的那个人至关重要。
沂蒙秋染,花草未枯,以一隅红柿说尽秋日之事,这是中国花鸟画的奇妙之处。画到最妙处,是画面左下增添的半枚柿子,破开了四只鸡站位造成的横直线,又与上半部分的红色形成了呼应。丰收之年,农家的群鸡啄食熟透的果实,隔着画面都能嗅到甜香之气。韩斌最后把石头又染了一遍,配以整幅的火热欢愉,稳如磐石、历久弥新的沂蒙精神,此日算是一场别样的呈现。
沈光伟
1950年生于山东潍坊。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花鸟画艺委会名誉主任,山东画院艺委会副主任,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中国画专业学术委员会顾问。
韩斌
1976年生于山东莱州。先后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艺术硕士。师从郭志光、张宝珠、梅墨生等先生。现为北京画院专职画家、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陈涛
别署昶旭,1980年生于山东临沂。现为山东艺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花鸟创作班导师,芥英社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