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2-10-26 作者: 张依盟 来源: 大众日报
盲人无障碍电影
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据光明网,到今年10月为止,专门为盲人创办的“心目影院”已经运营了17个年头。心目影院通过加入志愿者人声解说的形式,为盲人观众播放无障碍电影。17年来,共有超过1000部电影在这里上映,影院已服务视障群体超过4万人次。
  要推动残健同行,促进盲人无障碍观影需要多方参与共建。目前,我国无障碍电影的主要生产者仍然是公益组织或是志愿团体。然而,无障碍电影的制作并不是简单地增加解说,而是一次残疾人本位的二次创作。无论是电影剧情解读还是声音情绪渲染,如果缺少专业人士的介入和推动,仅靠“为爱发电”的原始模式恐怕很难不断在产品品质上作出突破。更进一步讲,无障碍电影本就可以嵌入电影生产链条。如果将电影的无障碍版本制作任务交由生产者完成,其与普通版本内容和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就有了保证,而专业化的工具也有更高的生产质量和速度,弥合不同版本电影上线的时间差。
  健全人能看到的,盲人群体也要同等地享受到,这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基于此,无障碍观影像现在这样仅仅停留在“可触达”的层面还远远不够,让所有视障人士都能够广泛、同步地参与到电影艺术的享受中,才是残障友好型社会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
AI绘画来了,
不必忧心忡忡

  据光明网,AI机器人先后击败了人类顶尖的围棋选手、电竞冠军、扑克牌选手,如今又瞄上了画师。张择端用了1年时间绘就了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大约花了3年。如今在键盘简单敲下几个词语,十几秒后,就能得到一幅AI绘画作品。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速度着实让人惊诧,而且从实验成果来看,AI绘画的水平不算低,有些甚至比新人画手更优秀,这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和担心。
  其实,作为一种科技发展衍生的新事物,我们对AI绘画不妨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一方面,AI绘画还远谈不上颠覆性的改造,它目前只能进行一些初级绘画的工作;另一方面,即便人类绘画被AI取代,在造成绘画师失业的同时,也会有新的岗位被创造出来。
  我们不必对AI绘画的出现而忧心忡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从围棋到电竞再到绘画行业,AI改造的行业、替代的工种会越来越多。而我们需要做的,除了开放包容外,便是在涉及法律、伦理等问题上尽快调试,为这种变化提前做好准备。
创作是拨动心中的琴弦
  据人民日报,前不久,话剧《桂梅老师》获得第十七届文华奖。通过一部话剧,让不熟悉张桂梅老师的人知道她,让知道她的人走进她的心灵世界,作为编剧我(指王宝社——编者注,下同)很欣慰。在我心中,这部话剧还得了另外一个“奖”。很多观众在看完话剧后说,“我也想像桂梅老师那样,为他人、为社会做点什么。”这是来自观众的最高褒奖,也让我深深感到,写这个话剧“值得”。
  每个人心中都有琴弦,当生活的素材来了,体会到了某种感动,琴弦就会被拨响。而对于创作者来说,拨动琴弦后能否弹出动人的旋律,还取决于创作功力。我认为,写英模、英雄,要接地气,也就是他们在人性层面上和你、我、他(她)相似的地方,这是让观众相信他(她)的基础。
  文艺作品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说,文艺市场也是情感市场。主旋律作品弘扬生活的真善美,是时代强音,更是大众不可或缺的“精神维生素”。主旋律作品,要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为创作者,要沉下心来,真正按照戏剧艺术创作规律去创作。要研究文艺市场、研究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情感需求、审美趣味。能够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都是文艺市场检验的结果。
故事真实可信
观众才能共鸣

  据北京日报,优秀电视剧《我们这十年》正在热播,不少观众透过剧集看到了近十年来中国的真实变化,并为之感动点赞。作为该剧的艺术总监,导演毛卫宁表示,《我们这十年》重在真实,能带领观众重新回味和感受我们这十年的变化,“这种变化真实可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也是近年来现实题材作品能够火爆,成为市场主流的原因所在。”
  在毛卫宁看来,《我们这十年》是写事件中的小人物,小事件反映的是大主题。最初接到这个项目时,毛卫宁组织了上百人的团队经过好几个月来进行选题筛选,从两百多个选题缩小到几十个,最终才确立了现在的11个故事,借普通人的故事折射时代的闪光点。
  “一部优秀的主旋律电视剧应该是故事源于生活、人物真实可信、行为符合逻辑、情节丰富生动,这几个特质缺一不可。”毛卫宁认为,“今天的观众排斥假大空,所以我们得出来一种结论:真实才能可信、可信从而代入、代入进而共情。”这是他的创作感悟,也是中国电视剧这十年的成功密码。
  (□记者 张依盟 实习生 张梦圆 整理)
盲人无障碍电影
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据光明网,到今年10月为止,专门为盲人创办的“心目影院”已经运营了17个年头。心目影院通过加入志愿者人声解说的形式,为盲人观众播放无障碍电影。17年来,共有超过1000部电影在这里上映,影院已服务视障群体超过4万人次。
  要推动残健同行,促进盲人无障碍观影需要多方参与共建。目前,我国无障碍电影的主要生产者仍然是公益组织或是志愿团体。然而,无障碍电影的制作并不是简单地增加解说,而是一次残疾人本位的二次创作。无论是电影剧情解读还是声音情绪渲染,如果缺少专业人士的介入和推动,仅靠“为爱发电”的原始模式恐怕很难不断在产品品质上作出突破。更进一步讲,无障碍电影本就可以嵌入电影生产链条。如果将电影的无障碍版本制作任务交由生产者完成,其与普通版本内容和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就有了保证,而专业化的工具也有更高的生产质量和速度,弥合不同版本电影上线的时间差。
  健全人能看到的,盲人群体也要同等地享受到,这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基于此,无障碍观影像现在这样仅仅停留在“可触达”的层面还远远不够,让所有视障人士都能够广泛、同步地参与到电影艺术的享受中,才是残障友好型社会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
AI绘画来了,
不必忧心忡忡

  据光明网,AI机器人先后击败了人类顶尖的围棋选手、电竞冠军、扑克牌选手,如今又瞄上了画师。张择端用了1年时间绘就了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大约花了3年。如今在键盘简单敲下几个词语,十几秒后,就能得到一幅AI绘画作品。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速度着实让人惊诧,而且从实验成果来看,AI绘画的水平不算低,有些甚至比新人画手更优秀,这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和担心。
  其实,作为一种科技发展衍生的新事物,我们对AI绘画不妨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一方面,AI绘画还远谈不上颠覆性的改造,它目前只能进行一些初级绘画的工作;另一方面,即便人类绘画被AI取代,在造成绘画师失业的同时,也会有新的岗位被创造出来。
  我们不必对AI绘画的出现而忧心忡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从围棋到电竞再到绘画行业,AI改造的行业、替代的工种会越来越多。而我们需要做的,除了开放包容外,便是在涉及法律、伦理等问题上尽快调试,为这种变化提前做好准备。
创作是拨动心中的琴弦
  据人民日报,前不久,话剧《桂梅老师》获得第十七届文华奖。通过一部话剧,让不熟悉张桂梅老师的人知道她,让知道她的人走进她的心灵世界,作为编剧我(指王宝社——编者注,下同)很欣慰。在我心中,这部话剧还得了另外一个“奖”。很多观众在看完话剧后说,“我也想像桂梅老师那样,为他人、为社会做点什么。”这是来自观众的最高褒奖,也让我深深感到,写这个话剧“值得”。
  每个人心中都有琴弦,当生活的素材来了,体会到了某种感动,琴弦就会被拨响。而对于创作者来说,拨动琴弦后能否弹出动人的旋律,还取决于创作功力。我认为,写英模、英雄,要接地气,也就是他们在人性层面上和你、我、他(她)相似的地方,这是让观众相信他(她)的基础。
  文艺作品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说,文艺市场也是情感市场。主旋律作品弘扬生活的真善美,是时代强音,更是大众不可或缺的“精神维生素”。主旋律作品,要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为创作者,要沉下心来,真正按照戏剧艺术创作规律去创作。要研究文艺市场、研究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情感需求、审美趣味。能够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都是文艺市场检验的结果。
故事真实可信
观众才能共鸣

  据北京日报,优秀电视剧《我们这十年》正在热播,不少观众透过剧集看到了近十年来中国的真实变化,并为之感动点赞。作为该剧的艺术总监,导演毛卫宁表示,《我们这十年》重在真实,能带领观众重新回味和感受我们这十年的变化,“这种变化真实可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也是近年来现实题材作品能够火爆,成为市场主流的原因所在。”
  在毛卫宁看来,《我们这十年》是写事件中的小人物,小事件反映的是大主题。最初接到这个项目时,毛卫宁组织了上百人的团队经过好几个月来进行选题筛选,从两百多个选题缩小到几十个,最终才确立了现在的11个故事,借普通人的故事折射时代的闪光点。
  “一部优秀的主旋律电视剧应该是故事源于生活、人物真实可信、行为符合逻辑、情节丰富生动,这几个特质缺一不可。”毛卫宁认为,“今天的观众排斥假大空,所以我们得出来一种结论:真实才能可信、可信从而代入、代入进而共情。”这是他的创作感悟,也是中国电视剧这十年的成功密码。
  (□记者 张依盟 实习生 张梦圆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