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济南市体育事业十年成就非凡

2022-10-2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李振国
  十年来,济南市体育局党组注重党建引领,着力构建和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快速推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贡献力量。
  加强党对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始终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绝对领导。以党的理论武装思想、指导实践、引领发展。坚持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做宣讲,坚持用好“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和干部网络学院平台,促进业务与党建深度融合。
  强化理论武装,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济南市体育局精心谋划部署,细化创新举措,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队伍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各项工作与济南市委、市政府在决策上合谋、节奏上合拍、工作上合心,打造模范机关。
  探索全民健身新模式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更加完善。围绕济南市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利用体彩公益金资助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推动市、区、镇、村四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济南市的山、河、湖等旅游资源结合,扶持建设一大批公共体育设施和健身步道。坚持因地制宜,努力打造城区“15分钟健身圈”。全市共建成社会足球场地214片,智能全民健身驿站65处,12个区县公共体育场的覆盖率达到100%。
  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济南市每年组织约200场群众体育赛事,带动参与人次达到200万,赛事活动体系逐步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市民认可度持续提升。发挥泉水优势,与园林、文旅等部门倾力合作,打造“春渡明湖、夏赛龙舟、秋寻百泉、冬游泉水”系列泉水体育品牌赛事。围绕元旦、全民健身月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健身活动。创办了全民纪录挑战赛、大明湖龙舟赛等一批具有济南特色的市级体育赛事。连续三年参加中国体育彩票“云走齐鲁乐享健康”山东省全民健身运动会线上万人健步走活动,共组建1914支战队,15万余人参与。2022年,积极响应“3亿人上冰雪”号召,围绕“圆梦冬奥同享未来”主题,举办冬季全民健身运动会、泉城冰雪嘉年华等冰雪赛事活动上百场,举办“我心目中的冬奥会”书画征文活动网上累积访问量达1432万人次。
  健身技能入户工程持续推进。定期开展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工厂、进机关、进学校体育服务活动,为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提升群众身体素质。各级体育社团组织健全,服务管理规范有序,体育组织网络向城市社区、农村延伸,便捷健身活动站点普遍建立。同时,加快体育社团发展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全民健身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
  健身指导和志愿者队伍健身科学有序开展。加强科学健身指导,积极实施健身、体测、指导“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推动市、区县、乡镇(街道)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基本建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统筹体医优势资源、组建济南市全民中医健康管理中心,推出“国民体质监测大篷车”“科学健身大讲堂”等健身指导服务,国民体质监测达标率达90%以上。
  加大“智慧体育推广”。大力提高体育设施智能化水平,依托现有资源,加快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建设,提升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全民健身设施的智慧化、标准化建设。开展利用好“济南智慧体育”平台,逐步将全市健身场馆、健身设施、赛事活动、体育培训服务等内容纳入平台,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务。依托“互联网+”“数字+”“智能+”等现代技术,不断扩大智慧场馆、网络办赛、在线健身等数字体育健身规模,全面提升体育服务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增强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实力
  大赛成绩稳步提升。在山东省第二十五届运动会上,济南市代表团共16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除帆船帆板外31个大项的比赛,获得258枚金牌、181枚银牌、191枚铜牌,共计630枚奖牌,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均列全省首位。在伦敦奥运会、里约奥运会、东京奥运会等国际国内大赛中,济南市体育健儿奋勇争先,涌现出一批如李晓霞、张梦雪、辛鑫等优秀运动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异成绩,在全国各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实现了济南市竞技体育新的跨越。
  科学训练水平切实提高。以科研康复中心为支撑,为每支运动队配备队医,加大各运动队的科研产品使用力度,增加生化指标检测项目和次数,建立重点队员生理生化指标数据档案库,对运动员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管理。组织科研人员参加国家、省级相关业务培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能力,将体育训练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运动队建设管理工作持续推进。高度重视运动员选材、训练、管理工作,健全完善领队制度,帮助运动员全身心地投入训练。加大选材力度,拓宽选材门路,把更多的青少年体育苗子纳入济南市各支运动队。强化运动队建设,出台运动队管理规定,通过管理方式的细化帮助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持续做好反兴奋剂工作,对参赛的运动员、教练员进行反兴奋剂知识培训,签署反兴奋剂承诺书,近年来,济南市运动员无一人服用兴奋剂,实现了“干干净净参赛”的承诺。
  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举办了济南市青少年运动会,在2021年济南市第八届青少年运动会上,共设置田径、足球、游泳等24个竞赛大项,派出231支运动队、6547名运动员参加,在475个竞赛小项上进行激烈角逐。2020年以来,济南市每年主办不少于20项市级单项锦标赛、8项校际联赛,利用青少年体育竞赛杠杆作用,带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全面促进体育消费转型升级
  体育产业政策保障成效日益明显。印发《关于促进体育消费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体育产业专项文件,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将体育产业发展纳入城市总体发展战略。2021年编制《济南市“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济南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并正式发布,启动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扎实开展体育产业和体育场地统计工作,济南市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均走在全省前列。截至2021年,全市体育场地总面积2292.52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9平方米,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23.84个
  居民体育消费持续稳定增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累计发行政府体育消费券881.8万元,发放金额位居全省第一,直接带动体育消费5036.6万元,有力推动体育消费回补。策划“济南的冬天”和“冬日之美美在济南”2022春节黄金周体育旅游线路,均获评山东省冰雪主题2022年春节黄金周旅游精品线路,带动了体育消费和旅游消费的增长。
  创新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机制。牵头成立山东沿黄九市体育产业协作联盟,牵头举办山东沿黄系列品牌赛事,通过体育赛事活动加强沿黄城市间的交流合作,成功开展沿黄九市自行车赛、铁人三项公开赛、围棋锦标赛、电竞挑战赛等一系列沿黄自主IP 赛事,实现省会区域示范引领效应最大化。
  切实抓好体育文化建设
  加强体育文化阵地建设。体育文化阵地是展示、传播体育文化、宣传体育精神的重要平台。加大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的内涵研究,加强体育文化阵地建设,持续增强全社会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素养。充分建设利用好泉城体育文化展示馆等平台,塑造“泉城”“黄河”等系列城市体育品牌,提高济南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引导广大市民了解体育文化,崇尚体育精神,热爱体育运动,主动参与体育强市建设。
  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加强媒体合作,进一步扩大体育文化宣传。拓展与各类媒体合作范围和模式,探索建设体育全媒体传播矩阵,深入宣传体育知识、体育功能和体育理念,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浓厚氛围。
□李振国
  十年来,济南市体育局党组注重党建引领,着力构建和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快速推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贡献力量。
  加强党对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始终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绝对领导。以党的理论武装思想、指导实践、引领发展。坚持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做宣讲,坚持用好“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和干部网络学院平台,促进业务与党建深度融合。
  强化理论武装,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济南市体育局精心谋划部署,细化创新举措,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队伍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各项工作与济南市委、市政府在决策上合谋、节奏上合拍、工作上合心,打造模范机关。
  探索全民健身新模式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更加完善。围绕济南市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利用体彩公益金资助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推动市、区、镇、村四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济南市的山、河、湖等旅游资源结合,扶持建设一大批公共体育设施和健身步道。坚持因地制宜,努力打造城区“15分钟健身圈”。全市共建成社会足球场地214片,智能全民健身驿站65处,12个区县公共体育场的覆盖率达到100%。
  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济南市每年组织约200场群众体育赛事,带动参与人次达到200万,赛事活动体系逐步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市民认可度持续提升。发挥泉水优势,与园林、文旅等部门倾力合作,打造“春渡明湖、夏赛龙舟、秋寻百泉、冬游泉水”系列泉水体育品牌赛事。围绕元旦、全民健身月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健身活动。创办了全民纪录挑战赛、大明湖龙舟赛等一批具有济南特色的市级体育赛事。连续三年参加中国体育彩票“云走齐鲁乐享健康”山东省全民健身运动会线上万人健步走活动,共组建1914支战队,15万余人参与。2022年,积极响应“3亿人上冰雪”号召,围绕“圆梦冬奥同享未来”主题,举办冬季全民健身运动会、泉城冰雪嘉年华等冰雪赛事活动上百场,举办“我心目中的冬奥会”书画征文活动网上累积访问量达1432万人次。
  健身技能入户工程持续推进。定期开展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工厂、进机关、进学校体育服务活动,为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提升群众身体素质。各级体育社团组织健全,服务管理规范有序,体育组织网络向城市社区、农村延伸,便捷健身活动站点普遍建立。同时,加快体育社团发展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全民健身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
  健身指导和志愿者队伍健身科学有序开展。加强科学健身指导,积极实施健身、体测、指导“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推动市、区县、乡镇(街道)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基本建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统筹体医优势资源、组建济南市全民中医健康管理中心,推出“国民体质监测大篷车”“科学健身大讲堂”等健身指导服务,国民体质监测达标率达90%以上。
  加大“智慧体育推广”。大力提高体育设施智能化水平,依托现有资源,加快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建设,提升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全民健身设施的智慧化、标准化建设。开展利用好“济南智慧体育”平台,逐步将全市健身场馆、健身设施、赛事活动、体育培训服务等内容纳入平台,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务。依托“互联网+”“数字+”“智能+”等现代技术,不断扩大智慧场馆、网络办赛、在线健身等数字体育健身规模,全面提升体育服务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增强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实力
  大赛成绩稳步提升。在山东省第二十五届运动会上,济南市代表团共16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除帆船帆板外31个大项的比赛,获得258枚金牌、181枚银牌、191枚铜牌,共计630枚奖牌,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均列全省首位。在伦敦奥运会、里约奥运会、东京奥运会等国际国内大赛中,济南市体育健儿奋勇争先,涌现出一批如李晓霞、张梦雪、辛鑫等优秀运动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异成绩,在全国各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实现了济南市竞技体育新的跨越。
  科学训练水平切实提高。以科研康复中心为支撑,为每支运动队配备队医,加大各运动队的科研产品使用力度,增加生化指标检测项目和次数,建立重点队员生理生化指标数据档案库,对运动员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管理。组织科研人员参加国家、省级相关业务培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能力,将体育训练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运动队建设管理工作持续推进。高度重视运动员选材、训练、管理工作,健全完善领队制度,帮助运动员全身心地投入训练。加大选材力度,拓宽选材门路,把更多的青少年体育苗子纳入济南市各支运动队。强化运动队建设,出台运动队管理规定,通过管理方式的细化帮助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持续做好反兴奋剂工作,对参赛的运动员、教练员进行反兴奋剂知识培训,签署反兴奋剂承诺书,近年来,济南市运动员无一人服用兴奋剂,实现了“干干净净参赛”的承诺。
  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举办了济南市青少年运动会,在2021年济南市第八届青少年运动会上,共设置田径、足球、游泳等24个竞赛大项,派出231支运动队、6547名运动员参加,在475个竞赛小项上进行激烈角逐。2020年以来,济南市每年主办不少于20项市级单项锦标赛、8项校际联赛,利用青少年体育竞赛杠杆作用,带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全面促进体育消费转型升级
  体育产业政策保障成效日益明显。印发《关于促进体育消费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体育产业专项文件,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将体育产业发展纳入城市总体发展战略。2021年编制《济南市“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济南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并正式发布,启动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扎实开展体育产业和体育场地统计工作,济南市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均走在全省前列。截至2021年,全市体育场地总面积2292.52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9平方米,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23.84个
  居民体育消费持续稳定增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累计发行政府体育消费券881.8万元,发放金额位居全省第一,直接带动体育消费5036.6万元,有力推动体育消费回补。策划“济南的冬天”和“冬日之美美在济南”2022春节黄金周体育旅游线路,均获评山东省冰雪主题2022年春节黄金周旅游精品线路,带动了体育消费和旅游消费的增长。
  创新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机制。牵头成立山东沿黄九市体育产业协作联盟,牵头举办山东沿黄系列品牌赛事,通过体育赛事活动加强沿黄城市间的交流合作,成功开展沿黄九市自行车赛、铁人三项公开赛、围棋锦标赛、电竞挑战赛等一系列沿黄自主IP 赛事,实现省会区域示范引领效应最大化。
  切实抓好体育文化建设
  加强体育文化阵地建设。体育文化阵地是展示、传播体育文化、宣传体育精神的重要平台。加大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的内涵研究,加强体育文化阵地建设,持续增强全社会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素养。充分建设利用好泉城体育文化展示馆等平台,塑造“泉城”“黄河”等系列城市体育品牌,提高济南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引导广大市民了解体育文化,崇尚体育精神,热爱体育运动,主动参与体育强市建设。
  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加强媒体合作,进一步扩大体育文化宣传。拓展与各类媒体合作范围和模式,探索建设体育全媒体传播矩阵,深入宣传体育知识、体育功能和体育理念,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