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史记

一部农书的诞生

2022-10-2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徐钰鹤

         一
  人人都说新来的太守是个怪人。
  新来的太守姓贾,听说是世代书香门第出身。虽说他还年轻,却总弓着腰,脸是褶皱的,皮肤是黝黑的,两手是粗糙的。整天穿着粗布衣裳,一眼看去不像朝廷的大官,更像田间的老汉。
  更让人诧异的是,这太守的爱好与过去那些太守的爱好大不相同,竟然对酒肉金钱没什么兴趣,刚上任几天也没按以往的规矩去讨些特殊“保护费”。
  也许是长相的缘故,听说他竟对种地感兴趣。不仅如此,还有酿造、做饭、养牲畜……城里的纨绔子弟们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些杂七杂八的下贱事怎么会吸引新来的太守?他们自作聪明地猜想着太守独特的胃口,给他挑选了一座城中最大的别墅,以供他在里面享受自己所谓的种地“志趣”。
         二
  当这些所谓的“精明”人在为自己作出的聪明决策而沾沾自喜时,这位姓贾的新太守正蹲坐在城外田垄厚实的泥土上。头戴宽边草帽,脚上穿着拖鞋,一条毛巾搭在左肩。虽说刚来几天,可他与这些田间劳动者已经很熟了。他们并不知道他的身份,以为他只是个不知从哪里流浪至此的苦命人罢了。
  远处的群山蒙着淡淡薄雾,雾中的山岭上尽是一片片草木不生的荒地;近处淄河里那哗啦啦流淌的水,带动微风轻拂田野。有个老农正在弯腰收拾庄稼,他的脊梁大概已与这田里的麦穗差不多弯了。贾思勰赶紧站起身来,帮他拔完了田里的最后一点杂草。
  “老人家,这几年的收成怎样?”
  “做狗看家,做鸡报晓,我们这些做农民的,一辈子就和这地打交道。单是有块地主的地就已是前世积了德,哪敢再求什么丰收?去年大旱收成减半,今年要是再这样下去,恐怕是只能饿死了。”
  贾思勰原以为老农说这句话时眼中会含有一丝悲哀,却只能看到他眼中的麻木、无奈。是啊,他觉得自己问了个很蠢的问题。哪怕是丰收之年,粮食十有八九也只会进入那些城里人的仓库,与这些忙碌了整整一年的劳动者们无关。
  到底怎样才能改变劳动者们的境遇?这个问题萦绕在他心头,好像是在他的胸口上压了块石头一样沉重。
         三
  “大人,别人送的别墅你怎么不去住?”身旁的侍从还是忍不住把自己的心里话说了出来。
  贾太守左手捋着胡须,脸上尽是不满之色,侍从被这眼神里的冷峻顿时吓出一身冷汗。“黄鼠狼给鸡拜年,这些人的心理本官岂不清楚?不过是想用些小手段堵住我的嘴,然后在我的眼皮子底下劫掠百姓罢了。”贾太守用右手抚摸着自己书案上的文稿,这些是他很早以前就打算写的了,只可惜当时的自己见识太少,缺乏素材。
  “告诉他们,我贾某不爱钱,不爱地,只爱‘劳动’二字,若是真想讨好本官,不如向本官推荐些善农事的人才,胜过万两金银。”
  侍从不禁摇摇头,心想太守老爷喜欢农事的特殊癖好真是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
  不出几日,陆陆续续的人才名单送入太守府内。自此,贾大人不像前几位太守那样每日奔波于各种酒楼、府院之中,可为了他的“劳动”雅兴却起得比鸡还要早,每日天还不亮就一个人跑到深山老林里不知拜访哪位农户去了。田里、林里、河边、草场,都有他走过的痕迹,佃户、果农、厨师、猎户、兽医乃至放牛娃子,都见过他,也都喜欢他这样匆匆来匆匆去的举止与淳朴自然的性格……
        四
  “咩——咩——”
  嗬!一大早,贾思勰家门口已乱成一锅粥。亲爱的太守大人带领着身后的两百只羊风风光光地走进家门。贾太守为了掌握养羊经验,买下羊亲自来养。再看看院里摆放的数十口大缸,里面装的是他前些日子亲自试做的醋。若是进入他那又小又破的书房,更是会大吃一惊:百余首农谚与农歌整齐地钉成一册,厚厚的一沓叠在书桌上。书桌后墙上是他自己手写的四个大字:“济世救民”。
  有看到这四个大字的人觉得有些可笑。养羊能济世?酿醋能救民?太守到底想干什么?然而累得腰酸背痛的贾太守并不理会这些质疑,随着羊儿们的长大,他的眉头一天天舒展开来。不知熬了多少个月份,这些他口中所谓的“实验”获得了阶段性的研究结论:10只羊中要有2只公羊,公羊太少,母羊受孕不好;公羊多了则会造成羊群纷乱。
  “嗯?怎么,这么重要的结论你们难道不感到震惊?”贾太守坐在椅上,正在观看古人留下的农书,里面大大小小的错误层出不穷,但都被他细细挑了出来,这是他一直以来的习惯。“震惊震惊,大人的此次发现实乃重大,我们自然佩服至极。”侍从们与那些无趣的官宦不同,渐渐了解到贾大人特意找了这么多的活,是为了写他所说的那部能够震撼九州的大作。
  太守是怪人,前些日子他们还听路人说,为了辨别路边两株杂草的不同,太守固执地蹲在土路边观察了几个时辰呢。如此诡异行为怎么会有人理解?哎,随他去吧。
         五
  贾思勰坐在一块大青石上歇息。已是正午时分,热气在树林里扩散,汗早已浸透他的衣襟。他就像当年拜访那些农户一样,对高阳县也是匆匆地来匆匆地去。自卸任高阳太守后已过去近一年了,这一年来他走过许多地方,相较于当初,似乎也没什么两样。非要说些变化,那就是他再一次疯狂地做出了人们想不到的事——放弃了朝廷的工资。多少书生一生苦读都不见得能得到的高官不做,他反倒成了个真正的流浪汉。
  贾思勰从背后的大破布包里拿出他耗费心力所编纂的10卷书,11万多字涉及农、林、牧、副、渔这些农业范畴,每一个字都是他与劳动者们的交流以及自己亲身实践的结合,是双脚丈量过的每一片土地上用勤劳汗水浇灌的智慧,是他“济世救民”四字的真正诠释。
  劳苦不足叹,但使愿无违。
  恍惚间,书中那斑斓的文字幻化成脚下淄河的流水,清清爽爽、浩浩荡荡,如一条透明的丝带飘向远处,灌溉了下游两岸良田万顷……
  他站起身——是的,他又要上路了。
□ 徐钰鹤

         一
  人人都说新来的太守是个怪人。
  新来的太守姓贾,听说是世代书香门第出身。虽说他还年轻,却总弓着腰,脸是褶皱的,皮肤是黝黑的,两手是粗糙的。整天穿着粗布衣裳,一眼看去不像朝廷的大官,更像田间的老汉。
  更让人诧异的是,这太守的爱好与过去那些太守的爱好大不相同,竟然对酒肉金钱没什么兴趣,刚上任几天也没按以往的规矩去讨些特殊“保护费”。
  也许是长相的缘故,听说他竟对种地感兴趣。不仅如此,还有酿造、做饭、养牲畜……城里的纨绔子弟们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些杂七杂八的下贱事怎么会吸引新来的太守?他们自作聪明地猜想着太守独特的胃口,给他挑选了一座城中最大的别墅,以供他在里面享受自己所谓的种地“志趣”。
         二
  当这些所谓的“精明”人在为自己作出的聪明决策而沾沾自喜时,这位姓贾的新太守正蹲坐在城外田垄厚实的泥土上。头戴宽边草帽,脚上穿着拖鞋,一条毛巾搭在左肩。虽说刚来几天,可他与这些田间劳动者已经很熟了。他们并不知道他的身份,以为他只是个不知从哪里流浪至此的苦命人罢了。
  远处的群山蒙着淡淡薄雾,雾中的山岭上尽是一片片草木不生的荒地;近处淄河里那哗啦啦流淌的水,带动微风轻拂田野。有个老农正在弯腰收拾庄稼,他的脊梁大概已与这田里的麦穗差不多弯了。贾思勰赶紧站起身来,帮他拔完了田里的最后一点杂草。
  “老人家,这几年的收成怎样?”
  “做狗看家,做鸡报晓,我们这些做农民的,一辈子就和这地打交道。单是有块地主的地就已是前世积了德,哪敢再求什么丰收?去年大旱收成减半,今年要是再这样下去,恐怕是只能饿死了。”
  贾思勰原以为老农说这句话时眼中会含有一丝悲哀,却只能看到他眼中的麻木、无奈。是啊,他觉得自己问了个很蠢的问题。哪怕是丰收之年,粮食十有八九也只会进入那些城里人的仓库,与这些忙碌了整整一年的劳动者们无关。
  到底怎样才能改变劳动者们的境遇?这个问题萦绕在他心头,好像是在他的胸口上压了块石头一样沉重。
         三
  “大人,别人送的别墅你怎么不去住?”身旁的侍从还是忍不住把自己的心里话说了出来。
  贾太守左手捋着胡须,脸上尽是不满之色,侍从被这眼神里的冷峻顿时吓出一身冷汗。“黄鼠狼给鸡拜年,这些人的心理本官岂不清楚?不过是想用些小手段堵住我的嘴,然后在我的眼皮子底下劫掠百姓罢了。”贾太守用右手抚摸着自己书案上的文稿,这些是他很早以前就打算写的了,只可惜当时的自己见识太少,缺乏素材。
  “告诉他们,我贾某不爱钱,不爱地,只爱‘劳动’二字,若是真想讨好本官,不如向本官推荐些善农事的人才,胜过万两金银。”
  侍从不禁摇摇头,心想太守老爷喜欢农事的特殊癖好真是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
  不出几日,陆陆续续的人才名单送入太守府内。自此,贾大人不像前几位太守那样每日奔波于各种酒楼、府院之中,可为了他的“劳动”雅兴却起得比鸡还要早,每日天还不亮就一个人跑到深山老林里不知拜访哪位农户去了。田里、林里、河边、草场,都有他走过的痕迹,佃户、果农、厨师、猎户、兽医乃至放牛娃子,都见过他,也都喜欢他这样匆匆来匆匆去的举止与淳朴自然的性格……
        四
  “咩——咩——”
  嗬!一大早,贾思勰家门口已乱成一锅粥。亲爱的太守大人带领着身后的两百只羊风风光光地走进家门。贾太守为了掌握养羊经验,买下羊亲自来养。再看看院里摆放的数十口大缸,里面装的是他前些日子亲自试做的醋。若是进入他那又小又破的书房,更是会大吃一惊:百余首农谚与农歌整齐地钉成一册,厚厚的一沓叠在书桌上。书桌后墙上是他自己手写的四个大字:“济世救民”。
  有看到这四个大字的人觉得有些可笑。养羊能济世?酿醋能救民?太守到底想干什么?然而累得腰酸背痛的贾太守并不理会这些质疑,随着羊儿们的长大,他的眉头一天天舒展开来。不知熬了多少个月份,这些他口中所谓的“实验”获得了阶段性的研究结论:10只羊中要有2只公羊,公羊太少,母羊受孕不好;公羊多了则会造成羊群纷乱。
  “嗯?怎么,这么重要的结论你们难道不感到震惊?”贾太守坐在椅上,正在观看古人留下的农书,里面大大小小的错误层出不穷,但都被他细细挑了出来,这是他一直以来的习惯。“震惊震惊,大人的此次发现实乃重大,我们自然佩服至极。”侍从们与那些无趣的官宦不同,渐渐了解到贾大人特意找了这么多的活,是为了写他所说的那部能够震撼九州的大作。
  太守是怪人,前些日子他们还听路人说,为了辨别路边两株杂草的不同,太守固执地蹲在土路边观察了几个时辰呢。如此诡异行为怎么会有人理解?哎,随他去吧。
         五
  贾思勰坐在一块大青石上歇息。已是正午时分,热气在树林里扩散,汗早已浸透他的衣襟。他就像当年拜访那些农户一样,对高阳县也是匆匆地来匆匆地去。自卸任高阳太守后已过去近一年了,这一年来他走过许多地方,相较于当初,似乎也没什么两样。非要说些变化,那就是他再一次疯狂地做出了人们想不到的事——放弃了朝廷的工资。多少书生一生苦读都不见得能得到的高官不做,他反倒成了个真正的流浪汉。
  贾思勰从背后的大破布包里拿出他耗费心力所编纂的10卷书,11万多字涉及农、林、牧、副、渔这些农业范畴,每一个字都是他与劳动者们的交流以及自己亲身实践的结合,是双脚丈量过的每一片土地上用勤劳汗水浇灌的智慧,是他“济世救民”四字的真正诠释。
  劳苦不足叹,但使愿无违。
  恍惚间,书中那斑斓的文字幻化成脚下淄河的流水,清清爽爽、浩浩荡荡,如一条透明的丝带飘向远处,灌溉了下游两岸良田万顷……
  他站起身——是的,他又要上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