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齐鲁粮油

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山东力量

2022-10-2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为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重视,1981年的10月16日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为第一个世界粮食日,主题为“粮食第一”。此后,世界各国通过农作物种植长期与饥饿展开对抗,到今年10月16日第42个世界粮食日,人们关注的主题已从最初的“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逐渐过渡到“不让任何人掉队。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从对抗饥饿到解决温饱,再到对食物与营养和美好生活之间关系的探寻,饮食心理的转变轨迹同样反映着人类在粮食生产能力上的提升。
  我国将每年10月16日所在周定为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能够做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既是自身伟大的发展成就,也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贡献。这其中,粮食大省山东,功不可没。
  历史上,中国曾长期受到粮食问题困扰。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1.1亿吨,人口5.4亿,人均粮食208.9公斤;1978年,粮食产量3亿吨,人口9.6亿,人均粮食316.6公斤;1997年,粮食产量4.9亿吨,人口12.3亿,人均粮食接近400公斤;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4.4公斤,已经远远超过了国际安全标准线。
  近年来,中国不仅成功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更实现了由“吃不饱”向“吃得饱”进而追求“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粮食生产保持“17连丰”,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民以食为天,粮稳天下安。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全国农业发展的“排头兵”,2021年,山东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100亿斤大关,达到1100.1亿斤,是全国5个增产10亿斤以上的省份之一,居全国第三位。
  众所周知,山东中东部地区是“黄金优麦区”,优越的气候与地理环境使这里的小麦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口感俱佳。作为“大国粮仓”,山东农业基础稳固,粮食总产连续8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数据显示,2021年,山东小麦产量约达2636.66万吨,贡献率达19%。可以说,勤劳的山东人为“中国粮”叫响世界贡献了两成力量。
  除了搞好生产还要学会储备。丰收的季节里,每一粒饱满的稻谷都凝聚着勤劳的汗水,节粮减损就是另一种增产增收,也是对粮食最好的尊重。
  在山东,小麦平均机收损耗率要求控制在2%以下。为此,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每年都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保证粮食机收环节损耗最小化。综合山东各县大比武和随机抽测数据,山东小麦收获环节实际的机械损失率在1%左右,比2%的作业质量标准低1个百分点,以2021年山东小麦总产527.4亿斤测算,相当于挽回小麦损失5.3亿斤。
  为了确保有仓收粮,近年来,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还在全省实施了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扩建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现代化粮食仓储设施,推广应用“绿色、智能、精细、安全”储粮新技术,推进政府储备绿色仓储全覆盖,有效减少损失损耗,提升粮食品质。
  好收成、好储备、好销量。目前,山东地方粮食储备库存总量位居全国第二,保障全省粮食供应和调控粮食市场稳定的物质基础十分扎实。从统计数据看,山东各类粮食库存统算可满足全省城乡居民一年以上的口粮消费需求,16市成品粮油储备全省统算可供应城区人口26天以上。从近五年粮食流通情况看,山东累计销往省外粮食达1095.4亿斤,全省粮食商品率70%以上,年购销总量居全国前列。可以说,在“端牢中国饭碗”这件事上,“山东粮”始终是主力军。
  
  (本版稿件由凤起采写)
  为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重视,1981年的10月16日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为第一个世界粮食日,主题为“粮食第一”。此后,世界各国通过农作物种植长期与饥饿展开对抗,到今年10月16日第42个世界粮食日,人们关注的主题已从最初的“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逐渐过渡到“不让任何人掉队。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从对抗饥饿到解决温饱,再到对食物与营养和美好生活之间关系的探寻,饮食心理的转变轨迹同样反映着人类在粮食生产能力上的提升。
  我国将每年10月16日所在周定为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能够做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既是自身伟大的发展成就,也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贡献。这其中,粮食大省山东,功不可没。
  历史上,中国曾长期受到粮食问题困扰。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1.1亿吨,人口5.4亿,人均粮食208.9公斤;1978年,粮食产量3亿吨,人口9.6亿,人均粮食316.6公斤;1997年,粮食产量4.9亿吨,人口12.3亿,人均粮食接近400公斤;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4.4公斤,已经远远超过了国际安全标准线。
  近年来,中国不仅成功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更实现了由“吃不饱”向“吃得饱”进而追求“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粮食生产保持“17连丰”,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民以食为天,粮稳天下安。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全国农业发展的“排头兵”,2021年,山东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100亿斤大关,达到1100.1亿斤,是全国5个增产10亿斤以上的省份之一,居全国第三位。
  众所周知,山东中东部地区是“黄金优麦区”,优越的气候与地理环境使这里的小麦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口感俱佳。作为“大国粮仓”,山东农业基础稳固,粮食总产连续8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数据显示,2021年,山东小麦产量约达2636.66万吨,贡献率达19%。可以说,勤劳的山东人为“中国粮”叫响世界贡献了两成力量。
  除了搞好生产还要学会储备。丰收的季节里,每一粒饱满的稻谷都凝聚着勤劳的汗水,节粮减损就是另一种增产增收,也是对粮食最好的尊重。
  在山东,小麦平均机收损耗率要求控制在2%以下。为此,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每年都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保证粮食机收环节损耗最小化。综合山东各县大比武和随机抽测数据,山东小麦收获环节实际的机械损失率在1%左右,比2%的作业质量标准低1个百分点,以2021年山东小麦总产527.4亿斤测算,相当于挽回小麦损失5.3亿斤。
  为了确保有仓收粮,近年来,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还在全省实施了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扩建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现代化粮食仓储设施,推广应用“绿色、智能、精细、安全”储粮新技术,推进政府储备绿色仓储全覆盖,有效减少损失损耗,提升粮食品质。
  好收成、好储备、好销量。目前,山东地方粮食储备库存总量位居全国第二,保障全省粮食供应和调控粮食市场稳定的物质基础十分扎实。从统计数据看,山东各类粮食库存统算可满足全省城乡居民一年以上的口粮消费需求,16市成品粮油储备全省统算可供应城区人口26天以上。从近五年粮食流通情况看,山东累计销往省外粮食达1095.4亿斤,全省粮食商品率70%以上,年购销总量居全国前列。可以说,在“端牢中国饭碗”这件事上,“山东粮”始终是主力军。
  
  (本版稿件由凤起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