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三十而立,高质量发展加速
地区生产总值较建区时增长了40倍
2022-10-1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吴宝书 丁兆霞
从昔日棚户区涅槃而来的海曲印象文化广场,到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集聚的中央活力区,再到活力四射的奥林匹克水上公园……10月12日上午,日照市东港区举办建区30周年座谈会,与会嘉宾目睹这座城市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都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三十而立的东港区,已经成长为黄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
1992年12月,东港区乘改革开放的春风而生。这三十年,是东港区经济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的三十年。1993年,东港区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4.7亿元、财政收入仅为0.33亿元。2021年,东港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2.4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7.11亿元,较建区时增长了40倍、142倍。三十年来,东港区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深入推进“一区多园”工业发展模式,产业比例实现了从“一二三”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借势港区贯通,建设了临港物流园;借势港口物流体系升级,建成了中盛国际商务港;借势城市“退二进三”,在涛雒建设了异地工业园。通过三次借势,东港区石臼街道中盛社区成功由传统渔业村转型为横跨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产业的集团公司。2021年,实现年产值近3亿元,资产10亿元,解决居民就业500多人。
生于石臼、长在石臼,当过工人、干过村党支部书记,现在担任石臼街道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党委书记、理事长,中盛幸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张健,在带领居民三次借势、迈出这些转型之路的同时,也见证、经历了东港建区30年来的发展变化。他说:“我的切身体会是,中盛的发展变迁,恰是东港区三十年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东港区的大发展,才成就了今天的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中盛幸福集团。”
主城区从13平方公里拓展到110平方公里,75个城中村变身新社区,11.9万城中村居民告别“脏乱差”喜迁新居;42平方公里中央活力区全面起势,在建项目20个,总建筑面积548万平方米,总投资523亿元;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户户通”,环卫一体化、农村改厕实现全覆盖……过去的三十年,是东港区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三十年。
“我的老家在后村镇。三十年前,连通镇里和周围村庄的只有土路,崎岖颠簸很难走。那时到老城区上学,需要提前半天出发。而今,‘村村通’工程连接起千家万户,公路建设缩短了城乡距离,日照山字河机场、日照西综合客运站的投入使用,全区交通状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起东港区的变化,临沂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东港区政府副区长(挂职)郑国栋,最先想到的是家乡的“路”。“今年,我在东港区组织了两场学术报告会,邀请了顶尖专家学者来东港区交流合作,能够邀请到这些行业顶尖人才,东港区便捷的交通起了重要的作用。”
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只跑一次”,企业开办实现“零材料、零等待、零费用”,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从200多天压缩到75个工作日以内;深入推动城市+大学融合发展,日照大学城从2001年至今,从一片山岭荒地化身书香满园,在校生达到8万余人……这三十年,是东港区加快流程再造、制度创新,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厚植发展新优势的三十年。
“在东港区,我和我的公司获得了很好的发展。”2005年到日照市求学,随后留在日照市工作、安家、创业,山东至信科技公司董事长代振忠已在东港区生活了17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其公司相继入选山东省“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产教融合型企业”,被日照市和东港区列为“重点培植企业”和“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东港区的发展活力越来越强,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东港区已经成为要素集聚的磁场、企业发展的沃土、投资兴业的宝地。”代振忠说。
这三十年,也是东港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三十年。数据显示,仅近五年,东港区PM2.5和PM10平均浓度就分别降低46.4%、40.6%;全区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21.5%。
“过去的下元一村,位于天台山半山腰凹冲处,全村196户人家零零星星地分散在1400亩土地上。交通闭塞、靠山吃山,伐木换钱、炸山取石、漫山牧羊……”说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东港区涛雒镇下元一村党支部书记黄庆林很有发言权。“2007年,我们村在全省率先研究实行整村搬迁。随后,在过去10多年间持续绿化荒山,全村2200亩林场、土地上共栽植100多万棵树苗。2016年,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金凤凰’,‘东方太阳城’项目落址天台山,仅土地、山场租赁一项,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584元、18756元,是1993年的12倍、18.17倍。成功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1.6万名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43个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这三十年,也是东港区人民生活取得历史性跃升的三十年。
“1992年底东港区挂牌对外办公后,在综合经济基础和财政状况都很薄弱的情况下,建设了第一所新市区配套学校——新营小学。2009年,区政府推动新营小学与秦楼街道文登路小学实行强弱帮扶。2014年,又将文登路小学并入新营小学实行一校两区一体化管理。2017年,为切实满足新市区居民就近入学的愿望,区委、区政府规划建设了天宁小学。今年暑假,针对天宁小学已经从4个班132名学生迅速膨胀到67个班3600余名学生规模的实际,区委、区政府果断扩建天宁小学并启用枣庄路小学……”天宁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刘翠珍亲身见证了东港区基础教育如何一步步朝着均衡优质的方向不断发展。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今年,东港区立足新发展阶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把发展城市经济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增量支撑,依托中央活力区,按照“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的原则,大力发展总部楼宇、绿色循环、数字平台经济。坚定不移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新招引来画科技等项目61个,计划总投资70亿元;对重大项目实行顶格推进、提级办理、全生命周期服务,118个区级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3亿元。出台扶持楼宇经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工业经济等区级扶持政策9项,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推动政策“免申即享”。经过全区上下的努力,东港区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进中提质。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8.77亿元,增长3.2%;1—8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0.5%。
从昔日棚户区涅槃而来的海曲印象文化广场,到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集聚的中央活力区,再到活力四射的奥林匹克水上公园……10月12日上午,日照市东港区举办建区30周年座谈会,与会嘉宾目睹这座城市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都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三十而立的东港区,已经成长为黄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
1992年12月,东港区乘改革开放的春风而生。这三十年,是东港区经济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的三十年。1993年,东港区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4.7亿元、财政收入仅为0.33亿元。2021年,东港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2.4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7.11亿元,较建区时增长了40倍、142倍。三十年来,东港区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深入推进“一区多园”工业发展模式,产业比例实现了从“一二三”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借势港区贯通,建设了临港物流园;借势港口物流体系升级,建成了中盛国际商务港;借势城市“退二进三”,在涛雒建设了异地工业园。通过三次借势,东港区石臼街道中盛社区成功由传统渔业村转型为横跨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产业的集团公司。2021年,实现年产值近3亿元,资产10亿元,解决居民就业500多人。
生于石臼、长在石臼,当过工人、干过村党支部书记,现在担任石臼街道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党委书记、理事长,中盛幸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张健,在带领居民三次借势、迈出这些转型之路的同时,也见证、经历了东港建区30年来的发展变化。他说:“我的切身体会是,中盛的发展变迁,恰是东港区三十年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东港区的大发展,才成就了今天的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中盛幸福集团。”
主城区从13平方公里拓展到110平方公里,75个城中村变身新社区,11.9万城中村居民告别“脏乱差”喜迁新居;42平方公里中央活力区全面起势,在建项目20个,总建筑面积548万平方米,总投资523亿元;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户户通”,环卫一体化、农村改厕实现全覆盖……过去的三十年,是东港区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三十年。
“我的老家在后村镇。三十年前,连通镇里和周围村庄的只有土路,崎岖颠簸很难走。那时到老城区上学,需要提前半天出发。而今,‘村村通’工程连接起千家万户,公路建设缩短了城乡距离,日照山字河机场、日照西综合客运站的投入使用,全区交通状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起东港区的变化,临沂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东港区政府副区长(挂职)郑国栋,最先想到的是家乡的“路”。“今年,我在东港区组织了两场学术报告会,邀请了顶尖专家学者来东港区交流合作,能够邀请到这些行业顶尖人才,东港区便捷的交通起了重要的作用。”
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只跑一次”,企业开办实现“零材料、零等待、零费用”,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从200多天压缩到75个工作日以内;深入推动城市+大学融合发展,日照大学城从2001年至今,从一片山岭荒地化身书香满园,在校生达到8万余人……这三十年,是东港区加快流程再造、制度创新,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厚植发展新优势的三十年。
“在东港区,我和我的公司获得了很好的发展。”2005年到日照市求学,随后留在日照市工作、安家、创业,山东至信科技公司董事长代振忠已在东港区生活了17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其公司相继入选山东省“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产教融合型企业”,被日照市和东港区列为“重点培植企业”和“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东港区的发展活力越来越强,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东港区已经成为要素集聚的磁场、企业发展的沃土、投资兴业的宝地。”代振忠说。
这三十年,也是东港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三十年。数据显示,仅近五年,东港区PM2.5和PM10平均浓度就分别降低46.4%、40.6%;全区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21.5%。
“过去的下元一村,位于天台山半山腰凹冲处,全村196户人家零零星星地分散在1400亩土地上。交通闭塞、靠山吃山,伐木换钱、炸山取石、漫山牧羊……”说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东港区涛雒镇下元一村党支部书记黄庆林很有发言权。“2007年,我们村在全省率先研究实行整村搬迁。随后,在过去10多年间持续绿化荒山,全村2200亩林场、土地上共栽植100多万棵树苗。2016年,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金凤凰’,‘东方太阳城’项目落址天台山,仅土地、山场租赁一项,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584元、18756元,是1993年的12倍、18.17倍。成功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1.6万名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43个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这三十年,也是东港区人民生活取得历史性跃升的三十年。
“1992年底东港区挂牌对外办公后,在综合经济基础和财政状况都很薄弱的情况下,建设了第一所新市区配套学校——新营小学。2009年,区政府推动新营小学与秦楼街道文登路小学实行强弱帮扶。2014年,又将文登路小学并入新营小学实行一校两区一体化管理。2017年,为切实满足新市区居民就近入学的愿望,区委、区政府规划建设了天宁小学。今年暑假,针对天宁小学已经从4个班132名学生迅速膨胀到67个班3600余名学生规模的实际,区委、区政府果断扩建天宁小学并启用枣庄路小学……”天宁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刘翠珍亲身见证了东港区基础教育如何一步步朝着均衡优质的方向不断发展。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今年,东港区立足新发展阶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把发展城市经济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增量支撑,依托中央活力区,按照“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的原则,大力发展总部楼宇、绿色循环、数字平台经济。坚定不移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新招引来画科技等项目61个,计划总投资70亿元;对重大项目实行顶格推进、提级办理、全生命周期服务,118个区级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3亿元。出台扶持楼宇经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工业经济等区级扶持政策9项,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推动政策“免申即享”。经过全区上下的努力,东港区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进中提质。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8.77亿元,增长3.2%;1—8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