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即墨区争当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新引擎
千年商都焕发新活力
2022-10-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梁之磊 刘耀泽
十年,是时间刻度,更是奋斗标尺。
这十年,青岛市即墨区综合实力大幅跃升。2021年,即墨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00亿元大关,达到1452亿元,是2012年的2.32倍,增长131.75%,综合实力排名稳居全省区县前列。目前全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各类市场主体30万家,成为即墨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
这十年,即墨城市品质提档升级。设区后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力度,累计投资17.6亿元,建设道路267公里,改造桥梁19座,地铁11号线通车,地铁7号线二期开工。实施“品质即墨”绿化提升三年行动,城区绿地率提高到39.8%,建成开放25处城市公园和街头游园。改造老旧小区346万平方米,实施31个片区、2.4万户棚户区改造。累计创建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103个,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这十年,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了德馨小学东校区等106所中小学、幼儿园和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二期。完善医疗卫生配套,建设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蓝谷医院等项目。除“优学在即”“健康在即”外,还分别打造了“安居在即”“乐业在即”“众扶在即”共五大惠民品牌,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十年期间,即墨全区上下团结拼搏、开拓实干,争一流、当排头,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努力为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更大力量。
经略海洋
绘就海洋强区蓝色画卷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是即墨最大的特色优势所在,也是最大的空间所在、潜力所在。即墨在服务融入海洋强国战略布局中,借力青岛处于全省海洋经济龙头有利条件,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当好海洋经济排头兵。
十年来,即墨区坚定不移推进经略海洋,发挥蓝谷引领作用,服务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居全市第二,累计引进“国字号”科研平台、高校院所52家,各类科技创新平台71个,打造创新合作平台典型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抢抓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式入列机遇,即墨加快推进8个涉海千亩以上专业园区和44个涉海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打造全国经略海洋的高地,力争2022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560亿元、占全区GDP比重35%。
目前,即墨区主攻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产业方向”,提升集装箱船、海底电缆、智能船舶、水下滑翔机产能,打造全国一流的“蓝色种都”、面向远海的“蓝色粮仓”,做精科普研学游、温泉度假游等滨海旅游项目魅力,推进女岛港升级,打造智慧运输港口,面向“深潜、深钻、深网”,建设全球海洋大数据中心,打造海洋生物医药基地、海洋新材料集聚区。
搭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洋科技服务、海洋金融服务、海洋开放合作“四大平台”,依托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洋科技服务、海洋金融、海洋开放合作平台,用好超算中心、“蛟龙号”等“国之重器”,抢占“透明海洋”“可燃冰”等制高点,服务全国攻克海洋“卡脖子”技术,依托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青岛海检集团等,建设一批孵化载体,常态化“揭榜挂帅”,放大国际海洋峰会效应,打造全省“海洋科技金融港”。
完善陆海统筹、双招双引、政策保障“三大机制”的海洋经济发展思路,形成“一个重点产业、一组科研机构、一支智库团队、一批承载园区”的保障机制,优化海洋科技创新企业破土而出、拔节生长的空气和土壤,集全区之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聚焦六大主导产业
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一度站在中国工业化“最前排”的青岛,一直怀揣着“汽车梦”。随着一座具有当代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汽车城的崛起,汽车“圆梦”之旅高潮迭起:2014年一汽-大众华东基地开工,家用轿车首次实现“青岛造”;奥迪A3青岛下线,山东实现豪华车制造“零”的突破;奇瑞汽车青岛基地仅用17个月就实现星途M38T首台白车身下线,创造了奇瑞工厂建设史上最快速度……
如今,即墨汽车产业成为全省25个特色产业集群之一,正瞄准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集群化方向,依托一汽-大众、一汽解放、一汽解放新能源、奇瑞四大整车生产基地,扩大商用车、乘用车、新能源车、专用车产能,加快向年产100万辆整车、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值“双千亿”的目标迈进,昂起全省汽车工业龙头。
实体兴、经济兴。即墨始终将强大的实体经济作为发展最坚实的基础,不断壮大实体经济,重点突破汽车、纺织服装、商贸物流、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生物医药等六大主导产业,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打造以海洋经济为特色、数字经济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配套的链群化、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
纺织服装产业迈向时尚智能前沿,鼓励即发、酷特、雪达、红妮等骨干龙头企业升级,叫响中国针织名城、中国童装名城品牌;商贸物流产业,发挥国家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优势,推进海陆空铁“四港联动”,打造服务青岛、辐射江北的商品集散地,延续千年商都雄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从无到有,引进建成了惠科半导体、泰睿思微电子等企业和项目40余个,创新奇智成为国内“人工智能+制造”第一股,带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2022年可实现营收160亿元,中航发磁性材料产业园建成全球先进的非晶合金薄带生产基地;建成全国首家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平台,5000家企业链接卡奥斯平台,获评全国“互联网+”中小企业示范区;生物医药产业,提升中医药、西药、医疗设备等产能,建设青岛海洋生物医药及现代中医药产业贸易集聚区。
一组数据,看即墨实体经济版图如何越来越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44家,年产值百亿级企业增至3家,上市企业从2家增至9家,“瞪羚”“独角兽”企业达到17家,15条重点产业链提质升级,重点技改项目完成180个以上,41家过5亿元工业企业扩产扩能。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加速融入主城
即墨撤市设区不到5年时间,城市品质虽持续提升,但城市能级与主城仍有一定差距。即墨区坚持主城区品质标准,片区化改造城中村和老旧小区,完善交通路网,统筹推进重点片区建设,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精细管理、智慧治理、便民服务水平。坚持“对标主城、组团提升、全面融青”,抓住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和城市更新黄金期,面向青岛主城区,打造扩容主战场,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建设热潮逐浪而起。
即墨区建立“1+7+3”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工作顶层推进机制,成立1个总指挥部、7个专业指挥部和3个重点片区专项指挥部,由区级干部挂帅、区管骨干专职、区属国企跟进,175名精锐干部下沉一线抓落实。
在坚持一线现场攻坚赛马,实施七大攻坚行动的同时,把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作为检验作风能力的主战场和锻造作风能力的“熔炉”,加快推进以高标准、快速度融入主城区。目前,全区223个攻坚项目已开工172个,完成投资92亿元,达到计划的137%。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城市更新重点工程和项目,成为即墨提高城市品质能级的重要抓手。从居民入住的“老屋子”,到上班通勤的“车轮子”,从休闲娱乐的“公园里”,到重塑市政设施的“筋骨”,精准化、精细化的改造有效提升了城市宜居水平,重点低效片区的升级,也为产业升级提供空间载体,充分激发了城市再生活力,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撤市设区以来,即墨大部分区域仍是农村形态,要实现全域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隆起带成为当务之急。即墨区把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党建统领、产业支撑、生态宜居、城乡融合、共同富裕”思路,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土地规模化、产业园区化、人口社区化、城乡一体化,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示范区。
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方面,即墨坚守耕地红线,抓紧粮食生产和安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提升完成高标准农田17万亩。同时,不断优化现代农业发展布局,连续两年投入2亿多元引导资金,布局建设了8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民生“答卷”有温度
共建共享是民生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在民生保障方面,即墨区始终注重“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努力把民生实事真正办到群众心坎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教育方面,即墨区着力打造“优学在即”惠民品牌,依据教育发展优先谋划,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育项目优先安排,教育难题优先解决等方针,在城区东部和西部分别新建德馨小学东部分校、二十八中东部分校和书香小学、书香中学、岘山小学、岘山中学6所高标准学校,今年秋季已启用。同时,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以城区优质学校为核心校,在全区成立11个教育集团,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部纳入其中,通过共享共建共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发展,高考成绩连年位居省市前列。
在健康医疗方面,即墨区推出“健康在即”惠民品牌,实施区级医院提质扩容、基层卫生院改薄提档等工程,推进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蓝谷医院、区第三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等医疗机构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环境。同时,注重做好“一老一小”工作,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建成运营17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获评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落实全面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多渠道降低生育、教育、养育成本。
在就业方面,即墨区着力打造“乐业在即”惠民品牌,以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为服务重点,关注脱贫劳动力、农民工、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给予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完善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支持体系。5年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以上,实现4万名大学生在即墨就业创业。
同时,即墨区还打造了“众扶在即”惠民品牌,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慈善事业,织密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网。全区2343户、611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提前脱贫,并完成甘肃文县、贵州紫云县、菏泽鄄城县等对口帮扶任务。
民生所指,国运所系;民心所向,政之所行。在即墨,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是愿景,更是行动。群众需要什么,就坚定不移地做什么。即墨区始终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突出问题,全力促进民生改善,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的时代“考卷”缓缓揭开。未来5年,是即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乘势而上奋进“十四五”、开启新征程的5年,是全方位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动即墨高质量跨越发展的5年。锚定新的历史方位,即墨咬定加快建设活力宜居幸福现代化新区、争当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新引擎、打造青岛新发展格局重要增长极目标,当好海洋经济发展排头兵、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排头兵、区域协调发展排头兵,扬鞭奋蹄当好新赶考路上的“先行军”。
①2021年,即墨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00亿元大关,综合实力排名稳居全省区县前列。图为即墨城区俯瞰
②即墨全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争当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新引擎。图为即墨城区俯瞰
③即墨发挥国家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优势,推进海陆空铁“四港联动”,打造服务青岛、辐射江北的商品集散地。图为即墨综合保税区
④即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了106所中小学、幼儿园。图为即墨德馨小学东部分校
⑤即墨开展城市更新与城市建设推进七大专项行动,攻坚三大重点片区
⑥即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从无到有,带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全年可实现营收160亿元。图为泰睿思微电子生产车间
⑦即墨实施“品质即墨”绿化提升三年行动。图为即墨岘山公园一角
⑧即墨坚持经略海洋,发挥蓝谷引领作用,服务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摄影:孙宝金
十年,是时间刻度,更是奋斗标尺。
这十年,青岛市即墨区综合实力大幅跃升。2021年,即墨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00亿元大关,达到1452亿元,是2012年的2.32倍,增长131.75%,综合实力排名稳居全省区县前列。目前全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各类市场主体30万家,成为即墨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
这十年,即墨城市品质提档升级。设区后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力度,累计投资17.6亿元,建设道路267公里,改造桥梁19座,地铁11号线通车,地铁7号线二期开工。实施“品质即墨”绿化提升三年行动,城区绿地率提高到39.8%,建成开放25处城市公园和街头游园。改造老旧小区346万平方米,实施31个片区、2.4万户棚户区改造。累计创建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103个,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这十年,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了德馨小学东校区等106所中小学、幼儿园和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二期。完善医疗卫生配套,建设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蓝谷医院等项目。除“优学在即”“健康在即”外,还分别打造了“安居在即”“乐业在即”“众扶在即”共五大惠民品牌,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十年期间,即墨全区上下团结拼搏、开拓实干,争一流、当排头,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努力为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更大力量。
经略海洋
绘就海洋强区蓝色画卷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是即墨最大的特色优势所在,也是最大的空间所在、潜力所在。即墨在服务融入海洋强国战略布局中,借力青岛处于全省海洋经济龙头有利条件,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当好海洋经济排头兵。
十年来,即墨区坚定不移推进经略海洋,发挥蓝谷引领作用,服务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居全市第二,累计引进“国字号”科研平台、高校院所52家,各类科技创新平台71个,打造创新合作平台典型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抢抓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式入列机遇,即墨加快推进8个涉海千亩以上专业园区和44个涉海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打造全国经略海洋的高地,力争2022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560亿元、占全区GDP比重35%。
目前,即墨区主攻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产业方向”,提升集装箱船、海底电缆、智能船舶、水下滑翔机产能,打造全国一流的“蓝色种都”、面向远海的“蓝色粮仓”,做精科普研学游、温泉度假游等滨海旅游项目魅力,推进女岛港升级,打造智慧运输港口,面向“深潜、深钻、深网”,建设全球海洋大数据中心,打造海洋生物医药基地、海洋新材料集聚区。
搭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洋科技服务、海洋金融服务、海洋开放合作“四大平台”,依托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洋科技服务、海洋金融、海洋开放合作平台,用好超算中心、“蛟龙号”等“国之重器”,抢占“透明海洋”“可燃冰”等制高点,服务全国攻克海洋“卡脖子”技术,依托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青岛海检集团等,建设一批孵化载体,常态化“揭榜挂帅”,放大国际海洋峰会效应,打造全省“海洋科技金融港”。
完善陆海统筹、双招双引、政策保障“三大机制”的海洋经济发展思路,形成“一个重点产业、一组科研机构、一支智库团队、一批承载园区”的保障机制,优化海洋科技创新企业破土而出、拔节生长的空气和土壤,集全区之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聚焦六大主导产业
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一度站在中国工业化“最前排”的青岛,一直怀揣着“汽车梦”。随着一座具有当代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汽车城的崛起,汽车“圆梦”之旅高潮迭起:2014年一汽-大众华东基地开工,家用轿车首次实现“青岛造”;奥迪A3青岛下线,山东实现豪华车制造“零”的突破;奇瑞汽车青岛基地仅用17个月就实现星途M38T首台白车身下线,创造了奇瑞工厂建设史上最快速度……
如今,即墨汽车产业成为全省25个特色产业集群之一,正瞄准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集群化方向,依托一汽-大众、一汽解放、一汽解放新能源、奇瑞四大整车生产基地,扩大商用车、乘用车、新能源车、专用车产能,加快向年产100万辆整车、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值“双千亿”的目标迈进,昂起全省汽车工业龙头。
实体兴、经济兴。即墨始终将强大的实体经济作为发展最坚实的基础,不断壮大实体经济,重点突破汽车、纺织服装、商贸物流、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生物医药等六大主导产业,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打造以海洋经济为特色、数字经济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配套的链群化、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
纺织服装产业迈向时尚智能前沿,鼓励即发、酷特、雪达、红妮等骨干龙头企业升级,叫响中国针织名城、中国童装名城品牌;商贸物流产业,发挥国家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优势,推进海陆空铁“四港联动”,打造服务青岛、辐射江北的商品集散地,延续千年商都雄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从无到有,引进建成了惠科半导体、泰睿思微电子等企业和项目40余个,创新奇智成为国内“人工智能+制造”第一股,带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2022年可实现营收160亿元,中航发磁性材料产业园建成全球先进的非晶合金薄带生产基地;建成全国首家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平台,5000家企业链接卡奥斯平台,获评全国“互联网+”中小企业示范区;生物医药产业,提升中医药、西药、医疗设备等产能,建设青岛海洋生物医药及现代中医药产业贸易集聚区。
一组数据,看即墨实体经济版图如何越来越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44家,年产值百亿级企业增至3家,上市企业从2家增至9家,“瞪羚”“独角兽”企业达到17家,15条重点产业链提质升级,重点技改项目完成180个以上,41家过5亿元工业企业扩产扩能。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加速融入主城
即墨撤市设区不到5年时间,城市品质虽持续提升,但城市能级与主城仍有一定差距。即墨区坚持主城区品质标准,片区化改造城中村和老旧小区,完善交通路网,统筹推进重点片区建设,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精细管理、智慧治理、便民服务水平。坚持“对标主城、组团提升、全面融青”,抓住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和城市更新黄金期,面向青岛主城区,打造扩容主战场,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建设热潮逐浪而起。
即墨区建立“1+7+3”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工作顶层推进机制,成立1个总指挥部、7个专业指挥部和3个重点片区专项指挥部,由区级干部挂帅、区管骨干专职、区属国企跟进,175名精锐干部下沉一线抓落实。
在坚持一线现场攻坚赛马,实施七大攻坚行动的同时,把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作为检验作风能力的主战场和锻造作风能力的“熔炉”,加快推进以高标准、快速度融入主城区。目前,全区223个攻坚项目已开工172个,完成投资92亿元,达到计划的137%。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城市更新重点工程和项目,成为即墨提高城市品质能级的重要抓手。从居民入住的“老屋子”,到上班通勤的“车轮子”,从休闲娱乐的“公园里”,到重塑市政设施的“筋骨”,精准化、精细化的改造有效提升了城市宜居水平,重点低效片区的升级,也为产业升级提供空间载体,充分激发了城市再生活力,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撤市设区以来,即墨大部分区域仍是农村形态,要实现全域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隆起带成为当务之急。即墨区把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党建统领、产业支撑、生态宜居、城乡融合、共同富裕”思路,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土地规模化、产业园区化、人口社区化、城乡一体化,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示范区。
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方面,即墨坚守耕地红线,抓紧粮食生产和安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提升完成高标准农田17万亩。同时,不断优化现代农业发展布局,连续两年投入2亿多元引导资金,布局建设了8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民生“答卷”有温度
共建共享是民生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在民生保障方面,即墨区始终注重“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努力把民生实事真正办到群众心坎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教育方面,即墨区着力打造“优学在即”惠民品牌,依据教育发展优先谋划,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育项目优先安排,教育难题优先解决等方针,在城区东部和西部分别新建德馨小学东部分校、二十八中东部分校和书香小学、书香中学、岘山小学、岘山中学6所高标准学校,今年秋季已启用。同时,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以城区优质学校为核心校,在全区成立11个教育集团,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部纳入其中,通过共享共建共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发展,高考成绩连年位居省市前列。
在健康医疗方面,即墨区推出“健康在即”惠民品牌,实施区级医院提质扩容、基层卫生院改薄提档等工程,推进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蓝谷医院、区第三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等医疗机构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环境。同时,注重做好“一老一小”工作,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建成运营17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获评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落实全面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多渠道降低生育、教育、养育成本。
在就业方面,即墨区着力打造“乐业在即”惠民品牌,以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为服务重点,关注脱贫劳动力、农民工、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给予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完善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支持体系。5年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以上,实现4万名大学生在即墨就业创业。
同时,即墨区还打造了“众扶在即”惠民品牌,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慈善事业,织密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网。全区2343户、611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提前脱贫,并完成甘肃文县、贵州紫云县、菏泽鄄城县等对口帮扶任务。
民生所指,国运所系;民心所向,政之所行。在即墨,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是愿景,更是行动。群众需要什么,就坚定不移地做什么。即墨区始终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突出问题,全力促进民生改善,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的时代“考卷”缓缓揭开。未来5年,是即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乘势而上奋进“十四五”、开启新征程的5年,是全方位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动即墨高质量跨越发展的5年。锚定新的历史方位,即墨咬定加快建设活力宜居幸福现代化新区、争当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新引擎、打造青岛新发展格局重要增长极目标,当好海洋经济发展排头兵、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排头兵、区域协调发展排头兵,扬鞭奋蹄当好新赶考路上的“先行军”。
①2021年,即墨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00亿元大关,综合实力排名稳居全省区县前列。图为即墨城区俯瞰
②即墨全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争当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新引擎。图为即墨城区俯瞰
③即墨发挥国家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优势,推进海陆空铁“四港联动”,打造服务青岛、辐射江北的商品集散地。图为即墨综合保税区
④即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了106所中小学、幼儿园。图为即墨德馨小学东部分校
⑤即墨开展城市更新与城市建设推进七大专项行动,攻坚三大重点片区
⑥即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从无到有,带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全年可实现营收160亿元。图为泰睿思微电子生产车间
⑦即墨实施“品质即墨”绿化提升三年行动。图为即墨岘山公园一角
⑧即墨坚持经略海洋,发挥蓝谷引领作用,服务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摄影:孙宝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