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打造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示范窗口区

青岛市崂山区:品质之城 向“新”而行

2022-10-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于昱 张绪霞
  
  非凡十年,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市崂山区自觉融入省市发展大局,找准自身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奋力在全市当龙头、作示范,在全省争先进、走在前,奋力打造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示范窗口区。
  十年来,崂山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总量持续“进阶”,城市发展昂扬“上行”。2021年,崂山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11.0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0.1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1.82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2.4倍、2.6倍、3.2倍。
  十年栉风沐雨,精彩蝶变。这里正高水平打造“四新”经济集聚区、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核心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高品质新城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青岛促进共同富裕的先行区,对标全国最高、最好、最优、最强,创新政策、完善机制、强化措施,着力在发展质量、产业层级、城市品质等领域勇当排头、争创一流。
创新驱动
点燃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崂山而言,创新是这座城市十年来取得高质量发展非凡成就的“制胜要诀”。
  团队自主研发的三维扫描型测风激光雷达能够实现对40米到6000米范围内风廓线的实时探测,保障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顺利举行;打破国际垄断,让中国制造在全球船舶环保装备领域拥有话语权;研发成功国内首款数字风速传感器,拥有核心MEMS流量传感器芯片技术……在崂山区,像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芯笙微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这样拥有科技创新实力的中小企业数不胜数。
  十年来,崂山区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厚植创新基因,不断深化改革,构建起立体化、全层级、雨林式科创发展体系,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科创资源最密集、科创产业最雄厚、创新动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129家增长到2021年的628家,增长4.8倍。
  与此同时,十年来,崂山区坚持鼓励科技创新政策不动摇,靶向瞄准现代科创企业关注的资金、载体、审批等“卡脖子”问题,一揽子出台了“1+1+15”科创政策,即整合形成1个《崂山区支持产业发展集成政策》,多个“产业”向帮扶举措集中发力;率先建设1个“免申即享”政策兑现平台,给企业送去“无感”服务;制定《崂山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细则》15条,不断优化提升企业和人才服务效能,科技创新政策力度继续保持全市最优。
  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对创新生态的感知最敏锐,也最深刻。青岛励图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青岛国际创新园内一家新型高新技术企业,刚刚拿到广东番禺一处渔港的智慧化建设项目,该企业硕士以上学历人员达到18人,是国内智慧海洋领域解决方案最多、产品最丰富的企业。而吸引企业落户崂山的正是因为该区丰富的产业、研发以及技术资源,高产业集聚度给企业带来了充沛的发展活力。
  在位于崂山区的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发人员正在对新一代高通量流式拉曼分选仪进行调试。这款设备能够在高速液流中每分钟精确完成500个单细胞的监测。该所每年能产生200余件发明专利,产学研合作让这些专利在崂山真正“活”了起来。
  高校院所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策源地,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领域的创新需求,崂山区引导和支持高校院所、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高端科研平台。目前,已拥有中国海洋大学等3所高校,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等12家科研院所,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39家,新型研发机构14家,创新创业共同体4家。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经过多年发展,崂山区建立起“产才融合”储备模式,通过构建企业为主的市场化人才引育机制,厚植人才沃土,实现每个产业都有院士领衔、龙头企业支撑;探索出“平台引才”集聚路径,在全省首设“山东省现代金融产业链人才联盟”“山东省虚拟现实产业链人才联盟”,招才引智“千山模式”获评全国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奖。截至今年8月,崂山区各类人才总量突破22万人,拥有两院院士及外聘院士49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9人,泰山学者及产业领军人才260人。
  丰富的创新业态需要载体支撑。崂山区以全域创新为核心,通过布局一批科技园区、特色楼宇与科创社区,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融合,建设国内一流的科产城人融合示范地。
  作为崂山区重要的科技产业载体,青岛国际创新园拥有17座产业楼宇,集聚了240余家科创企业;微电子产业园一期已经建成投入使用;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将搭建起“研发+制造+内容+应用”全产业链生态;到2025年,松岭路科技研发区、株洲路产业创新创业区、张村河中央生态居住和商务区“三区联动”的崂山创新谷将基本建成。
  创新前进,则发展恒强。随着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不断增长、行业分布日趋全面、产业链条逐渐完善、资金投入不断提升,崂山区全力打造引领省市创新发展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点燃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截至目前,崂山区已培育独角兽企业7家,位列全省第一,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省首位,“中国城市市区创新能力”排名全省第一。截至2021年底,崂山区“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40%。
抢占新赛道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作为通往“元宇宙”的必由之路,虚拟现实产业已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一领域,国内能与崂山区“匹敌”的区市寥寥无几。
  先看科研力量,经过多年培育,崂山区汇聚了全国约70%的虚拟现实科研力量,依托歌尔和北航青岛研究院,搭建起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分室等国内VR领域顶尖科研机构、国字号实验室,合作共建了青岛山景虚拟现实研究院等11家科研机构,成功创建山东省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级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
  再看企业,崂山区已经形成歌尔、抖音Pico、聚好看等龙头企业引领,海信医疗、数智孪生等特色企业茁壮成长,近100家虚拟现实相关企业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2022年全区虚拟现实产业规模预计突破120亿元。
  Pico总裁周宏伟表示,Pico自2015年成立以来就一直受到崂山区、青岛市以及山东省的大力支持,逐渐发展壮大。Pico的营收从2019年的2亿元,到2021年超过4亿元,预计今年将会达到20亿元。
  在不久前举行的2022国际虚拟现实创新大会上,位于崂山区的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正式揭牌。园区总面积约2000亩,总投资约160亿元,聚焦打造全球VR第一园,为崂山区虚拟现实产业“走在前,开新局”再添砝码。
  生态系统完整、丰饶的虚拟现实“雨林”是崂山区抢占新赛道,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生动案例。
  产业是崂山发展的根基。十年来,崂山区经济社会不断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形成了现代金融、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旅游、医药健康四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夯实了实体经济发展根基。
  四大产业互为依托,互相赋能。以现代金融为例,崂山区紧紧围绕国家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突出聚集特色金融业态,在金融机构层级、财富管理特色、金融品牌影响力提升、资本市场发展、创投风投中心建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金融业成为拉动崂山区经济和税收增长的主要动力。
  今年8月,恒丰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获准开业并落户崂山区,标志着崂山区成为国内继北京西城区后第2个同时拥有3家理财子公司的城区,资产管理规模突破1万亿元。
  金融活,经济活。十年来,崂山区金融业增加值由38.9亿元增至205.13亿元,增长了4倍以上;金融业占GDP比重由9.64%提升到20%以上。2022年上半年,全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09.71亿元,增速9.2%,高于全市金融业增速3.3个百分点,崂山区的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核心区建设日渐成形。
  十年来,崂山区持续做强创投风投实力,加快聚集创投风投资源,截至2022年6月末,崂山区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139家,在管基金616只,在管基金规模929亿元,各项指标均居全市第一。创投风投机构在投崂山区项目247个,在投金额143.9亿元,为崂山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产业,尤其是在促进创新创业发展及科研成果转化效能提升等方面提供金融服务支撑。
  丰富的金融业态为实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助力资本市场“崂山板块”高位发展。目前崂山区境内外上市企业达13家,股票16只,相较于2012年末数量(上市企业6家、股票6只)翻了一番,境内上市企业数量13家、市值2945亿元、融资额317亿元,均居全市首位,并成功争创全省上市公司孵化聚集区试点。
幸福怡居
打造山海品质新城区

  在崂山区,有一座迷人的小麦岛。这个曾经的荒岛如今变成了一座“没有围墙”“人人可参与”的网红打卡地。在这里,远山、碧海、蓝天、白云、木栈道与城市交织,自然与繁华共生,如诗如画的美景让游人留连忘返。今年国庆节期间,崂山区全面提升公园夜景品质,岛上一条近50米长的路径在灯光映射下,流光溢彩,绚烂夺目,吸引众多市民游客体验。
  肩负着高水平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高品质新城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重任,崂山区通过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打造更有幸福感的山海品质新城区。
  以“让崂山城区更美,让人民生活更好”为努力目标,崂山区高标准优化城市设计,把崂山自然人文元素融入城市建筑、景观设施和特色街区,推动打造石老人滨海公园等地标性空间,营造最美城市天际线、海岸线、山际线。同时,加快推进300余个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实施楼院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提升,全面提升人居环境,通过打造一批有颜值、有气质的时尚街区、创意休闲设施和滨海步行道,展现青春崂山的时尚魅力。
  十年来,置身风雷激荡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潮,崂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被赋予高水平打造青岛促进共同富裕的先行区历史重任。
  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供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以教育为例,十年来,崂山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扩优提质,促进优质均衡,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在崂山区实验学校崂发校区,每个学科每堂课各教研组都会进行精细打磨,来自3个校区的骨干教师还会通过线上方式进行交流评课,让每一堂课都有亮点有特色。
  崂山区实验学校崂发校区教师管清凯说:“其他校区的骨干教师会过来指导课程,由总部牵头的新基础教研活动我们也能够加入,不仅提升了业务水平,还开阔了眼界。”
  探索创新办学模式,崂山区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改革,通过“名校+新校”“城区学校+农村学校”“中小学+高校”等方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目前,崂山区已经试点成立了5个教育集团,同时加强与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合作,通过举办附属学校、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基地校,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惠及学校达13所。
  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打造家门口好学校。近年来,崂山区新建、改建、扩建中小学校20所、幼儿园27所,新增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学位3.2万余个。
  在刚刚过去的开学季,采取与优质校、高校联合办学的方式,崂山区一口气启用了山东头学校、崂山金融区实验小学、海尔路学校3所新建学校,满足市民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期待。未来两年时间里,崂山区还将建设中国海洋大学附属学校(初中部、小学部)、实验学校小学部(扩建)等6所学校,新增学位8000多个。
  办好教育,人才是关键。一流的教学质量和教育地位,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力量来支撑。近十年来,崂山区引进骨干教师和优秀大学毕业生1400余人,引育市级以上名校长15人。每年拨付300万元专项培训经费,邀请各学科知名教授为学校教师集中授课,引领更多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与此同时,崂山区还实施“菜单式”“贴身式”“沉浸式”“蹲点式”教研模式,探索“低耗时、轻负担、高效益”的高效教学模式,引导教师适应新的教学形式,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打造高效课堂,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教师和骨干教师。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青岛学校校长刘名卓说:“华东师范大学集聚了最好的教授团队和学科资源,重点在教师的专业培训、先学后教、因材施教大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以及学生的学法、老师的教法等方面都给予了大量支持。”
  十年来,崂山区交出了一份份含金量十足的民生账单。近年来,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0%;截至2021年底,崂山区集体经济收入过百万元的农村社区达到60%;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0%、在全省率先启动了社区门诊保障制度改革试点、创建了全市首个“全国健康促进区”……
  中流击水奋楫行,潮涌浪高天地阔。回望非凡十年,一个个成绩的取得正是崂山区委、区政府、崂山区人民以实干精神书写新时代答卷的真实写照。站上新起点,崂山区将坚定不移走创新发展之路、产城融合之路、全域统筹之路、生态怡居之路,以改革的思维和路径破解难题,高水平打造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示范窗口区。
  
①滨海崂山        □摄影:孙宝金
②四通八达
③生态修复后的小麦岛航拍图     □摄影:赵健鹏
④地铁11号线崂山段    □摄影:邢秀秀
⑤位于崂山区的青岛国际创新园
⑥崂山新貌        □摄影:王华
  □于昱 张绪霞
  
  非凡十年,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市崂山区自觉融入省市发展大局,找准自身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奋力在全市当龙头、作示范,在全省争先进、走在前,奋力打造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示范窗口区。
  十年来,崂山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总量持续“进阶”,城市发展昂扬“上行”。2021年,崂山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11.0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0.1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1.82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2.4倍、2.6倍、3.2倍。
  十年栉风沐雨,精彩蝶变。这里正高水平打造“四新”经济集聚区、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核心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高品质新城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青岛促进共同富裕的先行区,对标全国最高、最好、最优、最强,创新政策、完善机制、强化措施,着力在发展质量、产业层级、城市品质等领域勇当排头、争创一流。
创新驱动
点燃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崂山而言,创新是这座城市十年来取得高质量发展非凡成就的“制胜要诀”。
  团队自主研发的三维扫描型测风激光雷达能够实现对40米到6000米范围内风廓线的实时探测,保障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顺利举行;打破国际垄断,让中国制造在全球船舶环保装备领域拥有话语权;研发成功国内首款数字风速传感器,拥有核心MEMS流量传感器芯片技术……在崂山区,像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芯笙微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这样拥有科技创新实力的中小企业数不胜数。
  十年来,崂山区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厚植创新基因,不断深化改革,构建起立体化、全层级、雨林式科创发展体系,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科创资源最密集、科创产业最雄厚、创新动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129家增长到2021年的628家,增长4.8倍。
  与此同时,十年来,崂山区坚持鼓励科技创新政策不动摇,靶向瞄准现代科创企业关注的资金、载体、审批等“卡脖子”问题,一揽子出台了“1+1+15”科创政策,即整合形成1个《崂山区支持产业发展集成政策》,多个“产业”向帮扶举措集中发力;率先建设1个“免申即享”政策兑现平台,给企业送去“无感”服务;制定《崂山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细则》15条,不断优化提升企业和人才服务效能,科技创新政策力度继续保持全市最优。
  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对创新生态的感知最敏锐,也最深刻。青岛励图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青岛国际创新园内一家新型高新技术企业,刚刚拿到广东番禺一处渔港的智慧化建设项目,该企业硕士以上学历人员达到18人,是国内智慧海洋领域解决方案最多、产品最丰富的企业。而吸引企业落户崂山的正是因为该区丰富的产业、研发以及技术资源,高产业集聚度给企业带来了充沛的发展活力。
  在位于崂山区的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发人员正在对新一代高通量流式拉曼分选仪进行调试。这款设备能够在高速液流中每分钟精确完成500个单细胞的监测。该所每年能产生200余件发明专利,产学研合作让这些专利在崂山真正“活”了起来。
  高校院所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策源地,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领域的创新需求,崂山区引导和支持高校院所、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高端科研平台。目前,已拥有中国海洋大学等3所高校,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等12家科研院所,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39家,新型研发机构14家,创新创业共同体4家。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经过多年发展,崂山区建立起“产才融合”储备模式,通过构建企业为主的市场化人才引育机制,厚植人才沃土,实现每个产业都有院士领衔、龙头企业支撑;探索出“平台引才”集聚路径,在全省首设“山东省现代金融产业链人才联盟”“山东省虚拟现实产业链人才联盟”,招才引智“千山模式”获评全国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奖。截至今年8月,崂山区各类人才总量突破22万人,拥有两院院士及外聘院士49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9人,泰山学者及产业领军人才260人。
  丰富的创新业态需要载体支撑。崂山区以全域创新为核心,通过布局一批科技园区、特色楼宇与科创社区,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融合,建设国内一流的科产城人融合示范地。
  作为崂山区重要的科技产业载体,青岛国际创新园拥有17座产业楼宇,集聚了240余家科创企业;微电子产业园一期已经建成投入使用;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将搭建起“研发+制造+内容+应用”全产业链生态;到2025年,松岭路科技研发区、株洲路产业创新创业区、张村河中央生态居住和商务区“三区联动”的崂山创新谷将基本建成。
  创新前进,则发展恒强。随着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不断增长、行业分布日趋全面、产业链条逐渐完善、资金投入不断提升,崂山区全力打造引领省市创新发展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点燃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截至目前,崂山区已培育独角兽企业7家,位列全省第一,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省首位,“中国城市市区创新能力”排名全省第一。截至2021年底,崂山区“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40%。
抢占新赛道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作为通往“元宇宙”的必由之路,虚拟现实产业已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一领域,国内能与崂山区“匹敌”的区市寥寥无几。
  先看科研力量,经过多年培育,崂山区汇聚了全国约70%的虚拟现实科研力量,依托歌尔和北航青岛研究院,搭建起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分室等国内VR领域顶尖科研机构、国字号实验室,合作共建了青岛山景虚拟现实研究院等11家科研机构,成功创建山东省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级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
  再看企业,崂山区已经形成歌尔、抖音Pico、聚好看等龙头企业引领,海信医疗、数智孪生等特色企业茁壮成长,近100家虚拟现实相关企业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2022年全区虚拟现实产业规模预计突破120亿元。
  Pico总裁周宏伟表示,Pico自2015年成立以来就一直受到崂山区、青岛市以及山东省的大力支持,逐渐发展壮大。Pico的营收从2019年的2亿元,到2021年超过4亿元,预计今年将会达到20亿元。
  在不久前举行的2022国际虚拟现实创新大会上,位于崂山区的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正式揭牌。园区总面积约2000亩,总投资约160亿元,聚焦打造全球VR第一园,为崂山区虚拟现实产业“走在前,开新局”再添砝码。
  生态系统完整、丰饶的虚拟现实“雨林”是崂山区抢占新赛道,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生动案例。
  产业是崂山发展的根基。十年来,崂山区经济社会不断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形成了现代金融、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旅游、医药健康四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夯实了实体经济发展根基。
  四大产业互为依托,互相赋能。以现代金融为例,崂山区紧紧围绕国家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突出聚集特色金融业态,在金融机构层级、财富管理特色、金融品牌影响力提升、资本市场发展、创投风投中心建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金融业成为拉动崂山区经济和税收增长的主要动力。
  今年8月,恒丰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获准开业并落户崂山区,标志着崂山区成为国内继北京西城区后第2个同时拥有3家理财子公司的城区,资产管理规模突破1万亿元。
  金融活,经济活。十年来,崂山区金融业增加值由38.9亿元增至205.13亿元,增长了4倍以上;金融业占GDP比重由9.64%提升到20%以上。2022年上半年,全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09.71亿元,增速9.2%,高于全市金融业增速3.3个百分点,崂山区的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核心区建设日渐成形。
  十年来,崂山区持续做强创投风投实力,加快聚集创投风投资源,截至2022年6月末,崂山区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139家,在管基金616只,在管基金规模929亿元,各项指标均居全市第一。创投风投机构在投崂山区项目247个,在投金额143.9亿元,为崂山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产业,尤其是在促进创新创业发展及科研成果转化效能提升等方面提供金融服务支撑。
  丰富的金融业态为实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助力资本市场“崂山板块”高位发展。目前崂山区境内外上市企业达13家,股票16只,相较于2012年末数量(上市企业6家、股票6只)翻了一番,境内上市企业数量13家、市值2945亿元、融资额317亿元,均居全市首位,并成功争创全省上市公司孵化聚集区试点。
幸福怡居
打造山海品质新城区

  在崂山区,有一座迷人的小麦岛。这个曾经的荒岛如今变成了一座“没有围墙”“人人可参与”的网红打卡地。在这里,远山、碧海、蓝天、白云、木栈道与城市交织,自然与繁华共生,如诗如画的美景让游人留连忘返。今年国庆节期间,崂山区全面提升公园夜景品质,岛上一条近50米长的路径在灯光映射下,流光溢彩,绚烂夺目,吸引众多市民游客体验。
  肩负着高水平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高品质新城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重任,崂山区通过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打造更有幸福感的山海品质新城区。
  以“让崂山城区更美,让人民生活更好”为努力目标,崂山区高标准优化城市设计,把崂山自然人文元素融入城市建筑、景观设施和特色街区,推动打造石老人滨海公园等地标性空间,营造最美城市天际线、海岸线、山际线。同时,加快推进300余个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实施楼院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提升,全面提升人居环境,通过打造一批有颜值、有气质的时尚街区、创意休闲设施和滨海步行道,展现青春崂山的时尚魅力。
  十年来,置身风雷激荡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潮,崂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被赋予高水平打造青岛促进共同富裕的先行区历史重任。
  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供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以教育为例,十年来,崂山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扩优提质,促进优质均衡,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在崂山区实验学校崂发校区,每个学科每堂课各教研组都会进行精细打磨,来自3个校区的骨干教师还会通过线上方式进行交流评课,让每一堂课都有亮点有特色。
  崂山区实验学校崂发校区教师管清凯说:“其他校区的骨干教师会过来指导课程,由总部牵头的新基础教研活动我们也能够加入,不仅提升了业务水平,还开阔了眼界。”
  探索创新办学模式,崂山区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改革,通过“名校+新校”“城区学校+农村学校”“中小学+高校”等方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目前,崂山区已经试点成立了5个教育集团,同时加强与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合作,通过举办附属学校、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基地校,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惠及学校达13所。
  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打造家门口好学校。近年来,崂山区新建、改建、扩建中小学校20所、幼儿园27所,新增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学位3.2万余个。
  在刚刚过去的开学季,采取与优质校、高校联合办学的方式,崂山区一口气启用了山东头学校、崂山金融区实验小学、海尔路学校3所新建学校,满足市民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期待。未来两年时间里,崂山区还将建设中国海洋大学附属学校(初中部、小学部)、实验学校小学部(扩建)等6所学校,新增学位8000多个。
  办好教育,人才是关键。一流的教学质量和教育地位,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力量来支撑。近十年来,崂山区引进骨干教师和优秀大学毕业生1400余人,引育市级以上名校长15人。每年拨付300万元专项培训经费,邀请各学科知名教授为学校教师集中授课,引领更多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与此同时,崂山区还实施“菜单式”“贴身式”“沉浸式”“蹲点式”教研模式,探索“低耗时、轻负担、高效益”的高效教学模式,引导教师适应新的教学形式,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打造高效课堂,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教师和骨干教师。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青岛学校校长刘名卓说:“华东师范大学集聚了最好的教授团队和学科资源,重点在教师的专业培训、先学后教、因材施教大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以及学生的学法、老师的教法等方面都给予了大量支持。”
  十年来,崂山区交出了一份份含金量十足的民生账单。近年来,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0%;截至2021年底,崂山区集体经济收入过百万元的农村社区达到60%;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0%、在全省率先启动了社区门诊保障制度改革试点、创建了全市首个“全国健康促进区”……
  中流击水奋楫行,潮涌浪高天地阔。回望非凡十年,一个个成绩的取得正是崂山区委、区政府、崂山区人民以实干精神书写新时代答卷的真实写照。站上新起点,崂山区将坚定不移走创新发展之路、产城融合之路、全域统筹之路、生态怡居之路,以改革的思维和路径破解难题,高水平打造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示范窗口区。
  
①滨海崂山        □摄影:孙宝金
②四通八达
③生态修复后的小麦岛航拍图     □摄影:赵健鹏
④地铁11号线崂山段    □摄影:邢秀秀
⑤位于崂山区的青岛国际创新园
⑥崂山新貌        □摄影: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