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赢“口碑”又鼓“口袋”
山东知名农产品的“身价”增值之路
2022-10-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王础
秋天的齐鲁,是什么颜色?
红彤彤的烟台苹果、黄澄澄的海阳甜柿,饱满闪光的泰山板栗、鲜美翠绿的胶州白菜……秋天的齐鲁,是丰收的颜色。
物华天宝的齐鲁大地,通过高质量、品牌化的农产品发展路径,知名农产品“一品挑两头”,不仅丰盛了千家万户的“菜篮子”,也帮助农民快速鼓起了“钱袋子”。从有到优,从弱到强,不仅实现了农业品牌化、企业化发展的华丽转身,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力。
“苹果革命”的品牌担当
烟台的秋天,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苹果丰收的味道。
嘎啦苹果胜在果肉清甜如蜜,红将军外形和味道都独树一帜,最具“烟台苹果”特色的红富士,正迎来甜蜜的丰收季……
丰收的季节,烟台栖霞市寺口镇花园泊村的果农闫春胜却劝老邻居伐掉最后两亩老果树,栽种新品种果苗。
“老果树的果子上色不好,果个也小,卖不上价,和新品种根本没法比。虽然栽新苗要3年结果,长远来看,还是要栽新苗。”两年前,闫春胜砍掉了最后的两亩老果园,把所有的果园都栽种上新果苗——刚开始砍掉老苹果树时,周边一些果农还不太理解。隔一行砍掉一行苹果树,相当于产量要降一半,这收益不是也要减去一半?
闫春胜却不这么认为,他种了20多年苹果,知道每一棵苹果树的脾气,“其实苹果的利润大部分都取决于好果。密植果园产量虽然高,产出来的大部分是低端苹果,价格上不去,利润也低。降低种植密度,才能提升果品质量。”
同样是“去老迎新”,苹果种植户刘鲁强心里还算了一笔经济账:砍掉近一半果树后,新果园果树行距变大,果树的通风和光照条件大幅改善,抗性也提了上来,病虫害防治的压力明显减小,加上用有机种植的标准种树,果品质量提了上来,无论是口感还是色泽,都有很大提升。不仅如此,果树间行距变宽后,机械可以开进果园,节约了大量的人工。“一年光人工费就能节省6000元。”
淘汰改造老果园,仅仅是烟台苹果高质量改革的一个缩影。截至去年,烟台市累计改造老龄果园已达93万亩。其中,2021年,9个主产区市共改造老龄果园46.05万亩,建设提升现代示范果园127处、3.1万亩。
这场烟台的“苹果革命”,远远不止于此——
一直以来,烟台苹果占据着国内苹果市场“老大哥”的位置,但近年来,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外有其他苹果产区的你追我赶,内有“人老、树老、品种老”“用工高、消耗高、成本高”的“三老”“三高”等问题。
勇于面对问题,脚踏实地,进行产业升级,近年来,烟台掀起一轮火热的“苹果革命”,彰显果业担当。
品种是苹果产业的“芯片”,没有优良品种,也就难有优质苹果。近年来,面对苹果品种相对单一、红富士种植面积一度超过80%的现状,烟台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加紧研发苹果新品种、新砧木,研发烟富1—10号等新品种70余个,形成“早中晚、红黄绿、甜香脆”品种结构,加快推动苹果产业从“一枝独大”到“百花齐放”转变。
去年11月,烟台苹果登上太空。烟台籍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吃到了家乡特产,这也成为了烟台苹果的又一高光时刻。鲜为人知的是,王亚平在太空吃的苹果属于红富士系列中的早熟品种“富士王”。
“富士王”,正是烟台苹果品种多元化创新的一次成功案例。果园焕新+品种培育、制定标准+标准化种植、品牌管理+打击侵权……“苹果革命”的故事在烟台一次次上演。为用好“烟台苹果”的金字招牌,烟台在科技种植、商标培育、制定标准等多个关键环节协同发力,稳步提升“烟台苹果”的“含金量”。
作为入选山东省第一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拥有深厚家底和百年品质的烟台苹果,频频迎来高光时刻——据2021中国果品产业发展报告(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烟台苹果”品牌价值高达150.34亿元,13年蝉联中国果业第一品牌。
不仅如此,烟台通过加快果业“接二连三”,与精深加工、休闲观光、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全市培育苹果加工企业46家,产品涵盖苹果酒、苹果汁、苹果醋、苹果脆片、苹果酵素、苹果果胶等七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畅销国内外。
包含烟台苹果在内,作为中国农业第一大省,山东有80个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由农产品衍生出的产业链条上,龙大牌低温肉制品、鲁花牌花生油、康大牌兔肉等700个省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家喻户晓。从“土特产”到“金名片”,品牌发展的累累硕果,正成为助推山东“三农”发展的“金硕果”。
一场品牌兴农的生动实践
过了国庆节,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猕猴桃种植户田成就能歇歇了。
整个9月份,是博山碧玉猕猴桃销售的旺季。甜蜜的果子,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一摞摞订单从各地飞来。田成忙着采摘、打包、装车,几乎一刻不歇。
虽然忙得脚不沾地,但丰收季最让人快活。猕猴桃藤架上孩子拳头大的猕猴桃,一颗挤一颗挂满枝头,胖嘟嘟、圆润润。剥开猕猴桃薄薄的果皮,里面是翠绿的果肉,吃一口,微微的酸,满口的甜。
“我们家有6亩地的猕猴桃,产量大概是两万斤。因为气候和果龄等原因,去年产量有3万斤,更是大丰收。”种了16年的猕猴桃,田成是博山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参与者,也是建设者,“博山猕猴桃就是有点甜,只要吃过一次,准会上瘾。”
货紧价俏的博山碧玉,事实上,起初不过是个“外来客”。
2008年开始,经过了前期对于特色农产品的摸索和寻找,源泉镇开始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猕猴桃藤开始出现在这片土地上。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几年后,第一批果子迎来成熟季,和传统印象中果皮上长满毛的猕猴桃不同,源泉的碧玉猕猴桃,表皮光滑,微微泛光,像一个个光溜溜的土豆。
莫非水土不服?切开尝一口,果肉却酸甜适度。
在后续对于碧玉猕猴桃的总结中,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该镇位于北纬36.2°,海拔300m,56.5%的森林覆盖率,弱酸性沙壤土,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为猕猴桃等水果的糖分等各种养分转化和积累提供了保证。
不过,作为土生土长的博山人,田成记不住这些复杂的数据。他笑呵呵又带着一丝骄傲地告诉笔者,“我们这里的猕猴桃好吃,就是因为我们这里山好、水好、气候好。”
一开始,在陕西猕猴桃、四川猕猴桃乃至新西兰猕猴桃等竞争对手的“内外夹击”下,博山碧玉猕猴桃遭受不少冷遇。
“别说外地的人了,就我们淄博本地人,还有好多不知道我们这里产猕猴桃。”田成回忆,猕猴桃名声不够响,销路就打不开,这也让大家伙意识到口碑的力量。
借别人的口碑,不如打造自己的口碑。源泉镇开始变着法想招。
大力发展“碧玉”品牌,走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发展绿色农业,请来农业专家下村指导,筛选栽培、标准化生产、分级销售……规模上去了,管理规范了,品质保证了,销售自然不成问题——产业好不好,农民的行动力就是最好的反响。目前,沂源猕猴桃种植已形成沿淄河两岸的万亩种植基地,全镇已形成农业产业化企业9家,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92家。
2019年3月,博山猕猴桃获批山东省第四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作为与“三农”联系密切的荣誉,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从某种程度而言,是品质、正宗、名品的保证。这也让博山猕猴桃拿到了进入市场的“晋级卡”——果农是农产品品牌化的直接受益者。
“以前的时候我们都是在路边卖猕猴桃,现在果子还没熟的时候就基本被抢订一空了。”田成说,靠着猕猴桃,现在家里一年能净收入6万元。他盖了新房,买了车,供孩子读完大学,“不用出去打工,一家人能在一起,就是好日子。”
田成是博山碧玉猕猴桃种植户的一个代表,像他这样的果农不在少数。
目前,源泉镇猕猴桃种植已形成沿淄河两岸的万亩种植基地,2022年的产量将达到4000万斤,实现销售收入近2亿元,户均可实现增收3万元,带动全镇1000余户脱贫享受政策户致富增收,并发展成为江北地区最大的猕猴桃种植基地。一个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悄然成长为带强一个产业、带富一方农民的“金字招牌”。
栽培在“云”上的
平阴玫瑰
放眼齐鲁大地,微山鱼米足,牧场牛羊壮,烟台果品香……近年来,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品牌建设的相关部署,省农业农村厅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每一个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背后,都蕴含着无尽的创新和心血。
“土特产”栽培到“云上”,会碰撞出怎样的奇妙火花?
在平阴县,每一朵玫瑰花的背后,都有数字化的力量。
在玫瑰花生长之时,平阴玫瑰产业大数据中心大屏上就可以看到玫瑰花园的情况。主管部门通过远程监测指导,对玫瑰花的成长品质进行保障。
玫瑰绽蕾时节,花农们载着新鲜的花蕾送到企业设在村里的收花点,工作人员拿起手机扫描花农胸前标牌上的二维码,此次卖花的数量、价格当即传输到大数据中心。依托鲜花数字化采收应用系统,实现对玫瑰花蕾、花冠、大花的分类采收、快速统计和结算,提高采收效率超30%,企业结算效率超90%。
在玫瑰花的加工环节,玫瑰鲜花一旦采摘,必须要在当天进行烘干。传统方式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通过经验来测算判断。而如今,通过数字化的智能改造,实现生产线烘干速率的自动化控制,同时保障每一朵鲜花的加工品质。
在平阴,玫瑰的数字化还从生产端延伸到了流通销售环节。玫瑰产品均“赋码”,手机扫码后,即显示出产品的质检报告以及所属公司的介绍,消费者可查询产品全产业链、全要素质量数据,加之区块链技术的赋能,提高了造假门槛,保障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不受侵害。
一环套一环,作为山东省第三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栽培在“云”上的平阴玫瑰,不仅让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升,也实实在在地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随着种植的规范化,玫瑰产量越来越高、品质越来越好、销路越来越广,花农的日子自然也越来越红火。数据显示,2021年,平阴玫瑰花平均每亩产量900斤,收购价格提升到15.4元/kg,较往年提升92%,每亩收益达到6940元,增幅达147%。
平阴玫瑰“涨价”背后,是工业互联网让平阴玫瑰变成“数字玫瑰”,提高了附加值。现在,平阴县1.3万余种植户建立了数字化档案,实现对28000余亩基地鲜花的科学农事管理,超60万产品认证为“平阴玫瑰”正品。玫瑰鲜花烘干生产线改造后,平均每月帮助一条中型生产线节省近540个人工,降本约10万元。
……
“齐鲁灵秀地 品牌农产品。”从“土字号”到“金名片”,在品牌建设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山东优质农产品正向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发展一个产品、带动一批企业、做强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一个个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正成为山东农业发展的点“金”之笔。
①昌邑宏大批发市场,商户正在分拣“昌邑大姜”
②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大闸蟹产业园
③“齐鲁灵秀地 品牌农产品”农产品品牌推介活动在上海举办
④烟台苹果引进了世界一流的苹果分选线,通过红外线、360度彩色照片检测外表面质量和内部糖度
⑤“去大泽山品尝最甜的葡萄”——青岛平度大泽山葡萄采摘将持续到10月底
⑥平邑金银花采摘基地
秋天的齐鲁,是什么颜色?
红彤彤的烟台苹果、黄澄澄的海阳甜柿,饱满闪光的泰山板栗、鲜美翠绿的胶州白菜……秋天的齐鲁,是丰收的颜色。
物华天宝的齐鲁大地,通过高质量、品牌化的农产品发展路径,知名农产品“一品挑两头”,不仅丰盛了千家万户的“菜篮子”,也帮助农民快速鼓起了“钱袋子”。从有到优,从弱到强,不仅实现了农业品牌化、企业化发展的华丽转身,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力。
“苹果革命”的品牌担当
烟台的秋天,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苹果丰收的味道。
嘎啦苹果胜在果肉清甜如蜜,红将军外形和味道都独树一帜,最具“烟台苹果”特色的红富士,正迎来甜蜜的丰收季……
丰收的季节,烟台栖霞市寺口镇花园泊村的果农闫春胜却劝老邻居伐掉最后两亩老果树,栽种新品种果苗。
“老果树的果子上色不好,果个也小,卖不上价,和新品种根本没法比。虽然栽新苗要3年结果,长远来看,还是要栽新苗。”两年前,闫春胜砍掉了最后的两亩老果园,把所有的果园都栽种上新果苗——刚开始砍掉老苹果树时,周边一些果农还不太理解。隔一行砍掉一行苹果树,相当于产量要降一半,这收益不是也要减去一半?
闫春胜却不这么认为,他种了20多年苹果,知道每一棵苹果树的脾气,“其实苹果的利润大部分都取决于好果。密植果园产量虽然高,产出来的大部分是低端苹果,价格上不去,利润也低。降低种植密度,才能提升果品质量。”
同样是“去老迎新”,苹果种植户刘鲁强心里还算了一笔经济账:砍掉近一半果树后,新果园果树行距变大,果树的通风和光照条件大幅改善,抗性也提了上来,病虫害防治的压力明显减小,加上用有机种植的标准种树,果品质量提了上来,无论是口感还是色泽,都有很大提升。不仅如此,果树间行距变宽后,机械可以开进果园,节约了大量的人工。“一年光人工费就能节省6000元。”
淘汰改造老果园,仅仅是烟台苹果高质量改革的一个缩影。截至去年,烟台市累计改造老龄果园已达93万亩。其中,2021年,9个主产区市共改造老龄果园46.05万亩,建设提升现代示范果园127处、3.1万亩。
这场烟台的“苹果革命”,远远不止于此——
一直以来,烟台苹果占据着国内苹果市场“老大哥”的位置,但近年来,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外有其他苹果产区的你追我赶,内有“人老、树老、品种老”“用工高、消耗高、成本高”的“三老”“三高”等问题。
勇于面对问题,脚踏实地,进行产业升级,近年来,烟台掀起一轮火热的“苹果革命”,彰显果业担当。
品种是苹果产业的“芯片”,没有优良品种,也就难有优质苹果。近年来,面对苹果品种相对单一、红富士种植面积一度超过80%的现状,烟台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加紧研发苹果新品种、新砧木,研发烟富1—10号等新品种70余个,形成“早中晚、红黄绿、甜香脆”品种结构,加快推动苹果产业从“一枝独大”到“百花齐放”转变。
去年11月,烟台苹果登上太空。烟台籍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吃到了家乡特产,这也成为了烟台苹果的又一高光时刻。鲜为人知的是,王亚平在太空吃的苹果属于红富士系列中的早熟品种“富士王”。
“富士王”,正是烟台苹果品种多元化创新的一次成功案例。果园焕新+品种培育、制定标准+标准化种植、品牌管理+打击侵权……“苹果革命”的故事在烟台一次次上演。为用好“烟台苹果”的金字招牌,烟台在科技种植、商标培育、制定标准等多个关键环节协同发力,稳步提升“烟台苹果”的“含金量”。
作为入选山东省第一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拥有深厚家底和百年品质的烟台苹果,频频迎来高光时刻——据2021中国果品产业发展报告(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烟台苹果”品牌价值高达150.34亿元,13年蝉联中国果业第一品牌。
不仅如此,烟台通过加快果业“接二连三”,与精深加工、休闲观光、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全市培育苹果加工企业46家,产品涵盖苹果酒、苹果汁、苹果醋、苹果脆片、苹果酵素、苹果果胶等七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畅销国内外。
包含烟台苹果在内,作为中国农业第一大省,山东有80个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由农产品衍生出的产业链条上,龙大牌低温肉制品、鲁花牌花生油、康大牌兔肉等700个省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家喻户晓。从“土特产”到“金名片”,品牌发展的累累硕果,正成为助推山东“三农”发展的“金硕果”。
一场品牌兴农的生动实践
过了国庆节,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猕猴桃种植户田成就能歇歇了。
整个9月份,是博山碧玉猕猴桃销售的旺季。甜蜜的果子,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一摞摞订单从各地飞来。田成忙着采摘、打包、装车,几乎一刻不歇。
虽然忙得脚不沾地,但丰收季最让人快活。猕猴桃藤架上孩子拳头大的猕猴桃,一颗挤一颗挂满枝头,胖嘟嘟、圆润润。剥开猕猴桃薄薄的果皮,里面是翠绿的果肉,吃一口,微微的酸,满口的甜。
“我们家有6亩地的猕猴桃,产量大概是两万斤。因为气候和果龄等原因,去年产量有3万斤,更是大丰收。”种了16年的猕猴桃,田成是博山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参与者,也是建设者,“博山猕猴桃就是有点甜,只要吃过一次,准会上瘾。”
货紧价俏的博山碧玉,事实上,起初不过是个“外来客”。
2008年开始,经过了前期对于特色农产品的摸索和寻找,源泉镇开始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猕猴桃藤开始出现在这片土地上。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几年后,第一批果子迎来成熟季,和传统印象中果皮上长满毛的猕猴桃不同,源泉的碧玉猕猴桃,表皮光滑,微微泛光,像一个个光溜溜的土豆。
莫非水土不服?切开尝一口,果肉却酸甜适度。
在后续对于碧玉猕猴桃的总结中,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该镇位于北纬36.2°,海拔300m,56.5%的森林覆盖率,弱酸性沙壤土,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为猕猴桃等水果的糖分等各种养分转化和积累提供了保证。
不过,作为土生土长的博山人,田成记不住这些复杂的数据。他笑呵呵又带着一丝骄傲地告诉笔者,“我们这里的猕猴桃好吃,就是因为我们这里山好、水好、气候好。”
一开始,在陕西猕猴桃、四川猕猴桃乃至新西兰猕猴桃等竞争对手的“内外夹击”下,博山碧玉猕猴桃遭受不少冷遇。
“别说外地的人了,就我们淄博本地人,还有好多不知道我们这里产猕猴桃。”田成回忆,猕猴桃名声不够响,销路就打不开,这也让大家伙意识到口碑的力量。
借别人的口碑,不如打造自己的口碑。源泉镇开始变着法想招。
大力发展“碧玉”品牌,走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发展绿色农业,请来农业专家下村指导,筛选栽培、标准化生产、分级销售……规模上去了,管理规范了,品质保证了,销售自然不成问题——产业好不好,农民的行动力就是最好的反响。目前,沂源猕猴桃种植已形成沿淄河两岸的万亩种植基地,全镇已形成农业产业化企业9家,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92家。
2019年3月,博山猕猴桃获批山东省第四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作为与“三农”联系密切的荣誉,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从某种程度而言,是品质、正宗、名品的保证。这也让博山猕猴桃拿到了进入市场的“晋级卡”——果农是农产品品牌化的直接受益者。
“以前的时候我们都是在路边卖猕猴桃,现在果子还没熟的时候就基本被抢订一空了。”田成说,靠着猕猴桃,现在家里一年能净收入6万元。他盖了新房,买了车,供孩子读完大学,“不用出去打工,一家人能在一起,就是好日子。”
田成是博山碧玉猕猴桃种植户的一个代表,像他这样的果农不在少数。
目前,源泉镇猕猴桃种植已形成沿淄河两岸的万亩种植基地,2022年的产量将达到4000万斤,实现销售收入近2亿元,户均可实现增收3万元,带动全镇1000余户脱贫享受政策户致富增收,并发展成为江北地区最大的猕猴桃种植基地。一个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悄然成长为带强一个产业、带富一方农民的“金字招牌”。
栽培在“云”上的
平阴玫瑰
放眼齐鲁大地,微山鱼米足,牧场牛羊壮,烟台果品香……近年来,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品牌建设的相关部署,省农业农村厅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每一个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背后,都蕴含着无尽的创新和心血。
“土特产”栽培到“云上”,会碰撞出怎样的奇妙火花?
在平阴县,每一朵玫瑰花的背后,都有数字化的力量。
在玫瑰花生长之时,平阴玫瑰产业大数据中心大屏上就可以看到玫瑰花园的情况。主管部门通过远程监测指导,对玫瑰花的成长品质进行保障。
玫瑰绽蕾时节,花农们载着新鲜的花蕾送到企业设在村里的收花点,工作人员拿起手机扫描花农胸前标牌上的二维码,此次卖花的数量、价格当即传输到大数据中心。依托鲜花数字化采收应用系统,实现对玫瑰花蕾、花冠、大花的分类采收、快速统计和结算,提高采收效率超30%,企业结算效率超90%。
在玫瑰花的加工环节,玫瑰鲜花一旦采摘,必须要在当天进行烘干。传统方式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通过经验来测算判断。而如今,通过数字化的智能改造,实现生产线烘干速率的自动化控制,同时保障每一朵鲜花的加工品质。
在平阴,玫瑰的数字化还从生产端延伸到了流通销售环节。玫瑰产品均“赋码”,手机扫码后,即显示出产品的质检报告以及所属公司的介绍,消费者可查询产品全产业链、全要素质量数据,加之区块链技术的赋能,提高了造假门槛,保障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不受侵害。
一环套一环,作为山东省第三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栽培在“云”上的平阴玫瑰,不仅让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升,也实实在在地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随着种植的规范化,玫瑰产量越来越高、品质越来越好、销路越来越广,花农的日子自然也越来越红火。数据显示,2021年,平阴玫瑰花平均每亩产量900斤,收购价格提升到15.4元/kg,较往年提升92%,每亩收益达到6940元,增幅达147%。
平阴玫瑰“涨价”背后,是工业互联网让平阴玫瑰变成“数字玫瑰”,提高了附加值。现在,平阴县1.3万余种植户建立了数字化档案,实现对28000余亩基地鲜花的科学农事管理,超60万产品认证为“平阴玫瑰”正品。玫瑰鲜花烘干生产线改造后,平均每月帮助一条中型生产线节省近540个人工,降本约10万元。
……
“齐鲁灵秀地 品牌农产品。”从“土字号”到“金名片”,在品牌建设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山东优质农产品正向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发展一个产品、带动一批企业、做强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一个个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正成为山东农业发展的点“金”之笔。
①昌邑宏大批发市场,商户正在分拣“昌邑大姜”
②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大闸蟹产业园
③“齐鲁灵秀地 品牌农产品”农产品品牌推介活动在上海举办
④烟台苹果引进了世界一流的苹果分选线,通过红外线、360度彩色照片检测外表面质量和内部糖度
⑤“去大泽山品尝最甜的葡萄”——青岛平度大泽山葡萄采摘将持续到10月底
⑥平邑金银花采摘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