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区用心用情解民生难题,把群众“问题清单”变“履职清单”——

群众所需所盼,就是政府所思所为

2022-10-11 作者: 丁兆霞 吴宝书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丁兆霞 吴宝书

  “办入院手续、出院结算,楼上楼下两头跑,还得排队,真让人头大!要是在病房就能办理该多好!”这曾是日照市民李女士内心的小嘀咕和小期望。她没想到,今年这一次在日照市中心医院入院,期望已经成为现实。“在护士站,护士教我用微信扫码交住院押金、办理出院结算手续,医保结算都不用出病区,真是太省时、省力了!”
  改变源自日照市中心医院于去年开始推出的“一键入院、床旁结算”服务。记者了解到,这一模式打破传统入院、出院结算模式,将入院手续办理和出院医保结算前移至护士站,原来的入院、出院流程从十多个缩减至4个,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利。对此,日照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叶红晖表示,“群众就诊时所需所盼的,就是医院的发力点,就应该是我们的所思所为。”
  “群众所需所盼,就是政府所思所为”,这样的服务理念,也是东港区党委、政府一直坚持的民生理念。
  城区小学就学压力持续加大?举全区之力推进学校建设,着力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增小学学位6000余个,公办幼儿园学位1000余个。
  中小学生放学和家长下班时间不一致的“四点半难题”困扰了不少家庭?大力实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坚持按需应托尽托的原则,为8.2万名学生提供了课后服务;开发“新课后”智慧服务平台,全区各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足球、篮球等100多门特色课程。
  门诊慢特病就医流程复杂、材料繁琐?优化门诊慢特病办理流程,将门诊慢特病患者的就医问诊、续方、复诊复查、医保结算、取药等集中到一个集成区域,使门诊慢特病患者现场办理时间从过去的两三个小时缩短到15至30分钟;将门诊慢特病受理审核工作关口前移至11家定点医疗机构和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参保患者可就近办理。
  未入住敬老院的分散困难供养人员缺乏照护?对1476名未入住敬老院的分散困难供养人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阳光大姐、普天安泰等居家养老服务公司,搭建“系统+服务+养老+终端”的智慧医养服务平台,为其提供助餐、助洁、助医、助急等生活照料服务,实现“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
  对群众的“痛点”有切身的“痛感”,近年来,东港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政绩观,以一件件民生实事回应群众关切,一批民生问题得以解决。
  怎么能确保民生实事确实办到群众的心坎里?
  “我们对老旧小区改造方案的确认采用‘三轮确认法’。”东港区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东港区住建局充分尊重居民意愿,第一轮先征求居民意见,改哪里、怎么改由居民说了算,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汇总起来,完成初步调查;第二轮聘请第三方设计团队针对前期汇总的问题提出专业的老旧小区改造意见,方案设计完成后由设计团队邀请街道、社区、物业、居民代表进行座谈,就方案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和完善;第三轮在小区显著位置进行改造方案公示,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征求居民意见,方案经法定比例以上居民认可后方开工进行改造。
  “各种配套全部到位,小区现在焕然一新,我们非常高兴!”看着大家提出的小区基础设施陈旧、车辆无序停放、各类管线杂乱无章等问题逐一得到解决,东港区石臼街道农信社家属院的居民贺照波很是满意。
  办民生实事,东港区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就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尽最大努力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确保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量力而行’,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有多大力使多大劲,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用心用情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东港区委书记刘祥龙表示。
  于是,针对全区共有2005年以前建成的老旧住宅小区416个的实际,东港区不搞“一刀切”,不求“齐步走”,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区分优先等级,合理安排年度改造计划。
  民生的疙瘩一个个地解,改革的步子踏实地迈。9月29日,东港区召开民生工作推进会议,又就开展“走千家、入万户、访民情、解民忧”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会议提出,将持续聚焦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梳理补齐工作中的漏洞短板,努力把“问题清单”变为“履职清单”,推动全区民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 本报记者 丁兆霞 吴宝书

  “办入院手续、出院结算,楼上楼下两头跑,还得排队,真让人头大!要是在病房就能办理该多好!”这曾是日照市民李女士内心的小嘀咕和小期望。她没想到,今年这一次在日照市中心医院入院,期望已经成为现实。“在护士站,护士教我用微信扫码交住院押金、办理出院结算手续,医保结算都不用出病区,真是太省时、省力了!”
  改变源自日照市中心医院于去年开始推出的“一键入院、床旁结算”服务。记者了解到,这一模式打破传统入院、出院结算模式,将入院手续办理和出院医保结算前移至护士站,原来的入院、出院流程从十多个缩减至4个,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利。对此,日照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叶红晖表示,“群众就诊时所需所盼的,就是医院的发力点,就应该是我们的所思所为。”
  “群众所需所盼,就是政府所思所为”,这样的服务理念,也是东港区党委、政府一直坚持的民生理念。
  城区小学就学压力持续加大?举全区之力推进学校建设,着力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增小学学位6000余个,公办幼儿园学位1000余个。
  中小学生放学和家长下班时间不一致的“四点半难题”困扰了不少家庭?大力实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坚持按需应托尽托的原则,为8.2万名学生提供了课后服务;开发“新课后”智慧服务平台,全区各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足球、篮球等100多门特色课程。
  门诊慢特病就医流程复杂、材料繁琐?优化门诊慢特病办理流程,将门诊慢特病患者的就医问诊、续方、复诊复查、医保结算、取药等集中到一个集成区域,使门诊慢特病患者现场办理时间从过去的两三个小时缩短到15至30分钟;将门诊慢特病受理审核工作关口前移至11家定点医疗机构和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参保患者可就近办理。
  未入住敬老院的分散困难供养人员缺乏照护?对1476名未入住敬老院的分散困难供养人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阳光大姐、普天安泰等居家养老服务公司,搭建“系统+服务+养老+终端”的智慧医养服务平台,为其提供助餐、助洁、助医、助急等生活照料服务,实现“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
  对群众的“痛点”有切身的“痛感”,近年来,东港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政绩观,以一件件民生实事回应群众关切,一批民生问题得以解决。
  怎么能确保民生实事确实办到群众的心坎里?
  “我们对老旧小区改造方案的确认采用‘三轮确认法’。”东港区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东港区住建局充分尊重居民意愿,第一轮先征求居民意见,改哪里、怎么改由居民说了算,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汇总起来,完成初步调查;第二轮聘请第三方设计团队针对前期汇总的问题提出专业的老旧小区改造意见,方案设计完成后由设计团队邀请街道、社区、物业、居民代表进行座谈,就方案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和完善;第三轮在小区显著位置进行改造方案公示,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征求居民意见,方案经法定比例以上居民认可后方开工进行改造。
  “各种配套全部到位,小区现在焕然一新,我们非常高兴!”看着大家提出的小区基础设施陈旧、车辆无序停放、各类管线杂乱无章等问题逐一得到解决,东港区石臼街道农信社家属院的居民贺照波很是满意。
  办民生实事,东港区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就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尽最大努力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确保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量力而行’,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有多大力使多大劲,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用心用情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东港区委书记刘祥龙表示。
  于是,针对全区共有2005年以前建成的老旧住宅小区416个的实际,东港区不搞“一刀切”,不求“齐步走”,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区分优先等级,合理安排年度改造计划。
  民生的疙瘩一个个地解,改革的步子踏实地迈。9月29日,东港区召开民生工作推进会议,又就开展“走千家、入万户、访民情、解民忧”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会议提出,将持续聚焦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梳理补齐工作中的漏洞短板,努力把“问题清单”变为“履职清单”,推动全区民生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