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组鲜活的数据折射郓城之变——

这十年,老百姓感觉很温暖

2022-10-03 作者: 王兆锋 来源: 大众日报
聚焦菏泽非凡十年
  □ 本报记者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刘考勇 杨 静

  “十年来,郓城的存款总量进入全省前20位,人均居民存款由1.9万元增长到7.1万元,翻了近两番,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县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多年向全县人民公开承诺,办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小到一个公厕的衣帽镜,大到一所学校、一座水库,前后办好了400多件群众关注的难事要事。”
  9月28日上午,“菏泽这十年·郓城”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郓城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晖用一组组鲜活的数据,介绍郓城十年之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造了郓城发展质量最好的十年、动能集聚最快的十年、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十年,更是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十年。”张晖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历届县委、县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上,新一届郓城县委、县政府,抢抓突破菏泽、鲁西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旗帜鲜明讲政治、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不懈惠民生,与全国同步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后来居上”中步伐坚实有力。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两个百亿级台阶,主要指标多年稳居全市第一,跨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第二方阵前列,跨越赶超、进中提质的态势愈发明显。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257.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98.6亿元,年均增长7.4%,从全省第74位跃居第50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7.23亿元增长到35.07亿元,年均增长8.2%,从全省第63位跃居第49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210元、17256元,是十年前的2.2倍、2.5倍。
  郓城“坚决扭住发展质量和效益”“坚决推进改革”,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高质量发展优势更加凸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94家,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18家,4家企业被评为省级瞪羚企业。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加速转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破题起势、量质并进;高端化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酒类包装入选市“231”特色产业“雁阵形”集群,洪达化工等企业入选市“231”特色产业雁阵形产业集群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0发展到39家。招商引资卓有成效,累计签约过亿元投资项目450个,总投资1749亿元。
  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做精做美“水绿花文”四篇文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四宜”新郓城在鲁西南大地上绚丽绽放。近15万名居民喜迁现代化小区;宋河金街等一批商业综合体,新博物馆等一大批文化和生活配套设施建成投用。
  “水浒故里、好汉郓城”品牌名扬大江南北。郓城深入实施文旅活县、全域旅游。获评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千年古县”、省级卫生县城等多项称号,在全市率先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了良好开局。16万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109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面推进“五大振兴”。把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建成高标准农田100万亩,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稳定超过20亿斤,是全省4个国家级超级产粮大县。
  郓城“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民生事业实现大踏步前进、历史性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自来水、公交车、义务教育、基层医疗“进村入户”,实现了城乡全覆盖,财政完成民生支出426亿元,占比提高9个百分点。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鲁南高铁、日兰高速建成通车,郓城新河航道完成立项,雄商高铁郓城站完成批复。
  抓好党的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全面形成“担当作为 争优创优”的良好氛围,培养了一批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一大批务实创新、担当作为的“改革者”“实干家”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整个队伍干事创业的能力水平显著提升。
  “十年来,我在县城打工、创业、买房,日子越过越好,感觉很温暖。”郓城市民袁良增说。
聚焦菏泽非凡十年
  □ 本报记者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刘考勇 杨 静

  “十年来,郓城的存款总量进入全省前20位,人均居民存款由1.9万元增长到7.1万元,翻了近两番,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县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多年向全县人民公开承诺,办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小到一个公厕的衣帽镜,大到一所学校、一座水库,前后办好了400多件群众关注的难事要事。”
  9月28日上午,“菏泽这十年·郓城”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郓城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晖用一组组鲜活的数据,介绍郓城十年之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造了郓城发展质量最好的十年、动能集聚最快的十年、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十年,更是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十年。”张晖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历届县委、县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上,新一届郓城县委、县政府,抢抓突破菏泽、鲁西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旗帜鲜明讲政治、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不懈惠民生,与全国同步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后来居上”中步伐坚实有力。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两个百亿级台阶,主要指标多年稳居全市第一,跨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第二方阵前列,跨越赶超、进中提质的态势愈发明显。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257.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98.6亿元,年均增长7.4%,从全省第74位跃居第50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7.23亿元增长到35.07亿元,年均增长8.2%,从全省第63位跃居第49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210元、17256元,是十年前的2.2倍、2.5倍。
  郓城“坚决扭住发展质量和效益”“坚决推进改革”,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高质量发展优势更加凸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94家,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18家,4家企业被评为省级瞪羚企业。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加速转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破题起势、量质并进;高端化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酒类包装入选市“231”特色产业“雁阵形”集群,洪达化工等企业入选市“231”特色产业雁阵形产业集群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0发展到39家。招商引资卓有成效,累计签约过亿元投资项目450个,总投资1749亿元。
  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做精做美“水绿花文”四篇文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四宜”新郓城在鲁西南大地上绚丽绽放。近15万名居民喜迁现代化小区;宋河金街等一批商业综合体,新博物馆等一大批文化和生活配套设施建成投用。
  “水浒故里、好汉郓城”品牌名扬大江南北。郓城深入实施文旅活县、全域旅游。获评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千年古县”、省级卫生县城等多项称号,在全市率先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了良好开局。16万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109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面推进“五大振兴”。把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建成高标准农田100万亩,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稳定超过20亿斤,是全省4个国家级超级产粮大县。
  郓城“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民生事业实现大踏步前进、历史性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自来水、公交车、义务教育、基层医疗“进村入户”,实现了城乡全覆盖,财政完成民生支出426亿元,占比提高9个百分点。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鲁南高铁、日兰高速建成通车,郓城新河航道完成立项,雄商高铁郓城站完成批复。
  抓好党的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全面形成“担当作为 争优创优”的良好氛围,培养了一批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一大批务实创新、担当作为的“改革者”“实干家”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整个队伍干事创业的能力水平显著提升。
  “十年来,我在县城打工、创业、买房,日子越过越好,感觉很温暖。”郓城市民袁良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