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东营市垦利区开设创新大讲堂,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出谋划策

一场“头脑风暴”撬动大豆增产8000吨

2022-10-03 作者: 李广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李广寅
   本报通讯员 商珊珊 王 静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效果不错,预计这一季的收益比去年要高不少,来年咱继续扩大种植面积。”9月27日,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下镇村,看着手腕粗的玉米以及颗粒饱满的大豆,种植户“老把式”吕守俊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而在5个月前,吕守俊和村里的村民并不认可带状复合种植这一种植方式。“种了几十年的地没这么搞过,生怕赔了。”吕守俊坦言,最初农业部门前来推广这一模式的时候,种植户们还心存抵触。
  也正因为村民的这种心态,2022年初垦利区农业部门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并不顺利。一面是新种植模式待推广,一面是种植户的不接受,这让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宋华锋一时间犯了难。
  然而,一场“头脑风暴”,给宋华锋解了难题。今年4月,垦利区举办“创新大讲堂”,区农业农村局针对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堵点与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深入交流,宋华锋道出了自己的“难处”。
  当他把这一顾虑在“创新大讲堂”上抛出来之后,全体参会人员积极回应,共同出谋划策,任务在讲堂上就初步分解下去。大家认为,种植户不愿接受这一模式的最关键原因在于收入的不确定性,如果收入能保证,推广这一模式的难点就迎刃而解。
  针对这一症结,垦利区农业农村部门很快给出解决方案:在政策范围内每亩补贴300元的同时,开展农技专家结对帮扶,帮助农户解决种植期间出现的难题。“有了收入保证,大家伙儿就有了放开干的信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就顺利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8.8万亩的种植目标。照目前情况看,今年全县大豆至少能增产8000吨。”提及这一问题的解决,宋华锋难掩兴奋。
  记者了解到,垦利区开设的“创新大讲堂”,通过建立“学—思—行—学”全链条项目式学习机制,针对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疏通发展难点堵点等集思广益,寻找解决问题办法,不仅让党员干部有了发展思路,更增强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信心。
  “今年,垦利区确定了12个具体研究事项,采取区委深改委‘点题点将’、分管区领导‘领衔主持’、区委常委‘评议点评’的方式进行‘头脑风暴’,克服部门单位单打独斗的弱点,共同破解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实现了资源整合,达到了集中力量智慧、寻求破解良策、推动问题解决的目的。”垦利区委书记西牧山说。
  □ 本报记者 李广寅
   本报通讯员 商珊珊 王 静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效果不错,预计这一季的收益比去年要高不少,来年咱继续扩大种植面积。”9月27日,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下镇村,看着手腕粗的玉米以及颗粒饱满的大豆,种植户“老把式”吕守俊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而在5个月前,吕守俊和村里的村民并不认可带状复合种植这一种植方式。“种了几十年的地没这么搞过,生怕赔了。”吕守俊坦言,最初农业部门前来推广这一模式的时候,种植户们还心存抵触。
  也正因为村民的这种心态,2022年初垦利区农业部门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并不顺利。一面是新种植模式待推广,一面是种植户的不接受,这让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宋华锋一时间犯了难。
  然而,一场“头脑风暴”,给宋华锋解了难题。今年4月,垦利区举办“创新大讲堂”,区农业农村局针对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堵点与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深入交流,宋华锋道出了自己的“难处”。
  当他把这一顾虑在“创新大讲堂”上抛出来之后,全体参会人员积极回应,共同出谋划策,任务在讲堂上就初步分解下去。大家认为,种植户不愿接受这一模式的最关键原因在于收入的不确定性,如果收入能保证,推广这一模式的难点就迎刃而解。
  针对这一症结,垦利区农业农村部门很快给出解决方案:在政策范围内每亩补贴300元的同时,开展农技专家结对帮扶,帮助农户解决种植期间出现的难题。“有了收入保证,大家伙儿就有了放开干的信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就顺利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8.8万亩的种植目标。照目前情况看,今年全县大豆至少能增产8000吨。”提及这一问题的解决,宋华锋难掩兴奋。
  记者了解到,垦利区开设的“创新大讲堂”,通过建立“学—思—行—学”全链条项目式学习机制,针对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疏通发展难点堵点等集思广益,寻找解决问题办法,不仅让党员干部有了发展思路,更增强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信心。
  “今年,垦利区确定了12个具体研究事项,采取区委深改委‘点题点将’、分管区领导‘领衔主持’、区委常委‘评议点评’的方式进行‘头脑风暴’,克服部门单位单打独斗的弱点,共同破解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实现了资源整合,达到了集中力量智慧、寻求破解良策、推动问题解决的目的。”垦利区委书记西牧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