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摄影

“最见不得乡亲们受苦”

2022-09-29 作者: 卢鹏 来源: 大众日报
  红泥崖村村民王宗祥(左一)的茶园里,张守英(左二)闻嗅刚刚采摘的新鲜茶叶,询问茶园的收益情况。
  红泥崖村环山路施工现场,张守英向挖掘机司机了解施工进度。
  日照市五莲县洪凝街道红泥崖村,张守英行走在雨后的山路上,去往红泥崖村环山路施工现场。
  红泥崖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张守英同村委成员陈常言一起查看香菇生长情况。
  张守英邀请在日照市一家传媒文化公司工作的好朋友张辣辣(左一)来帮她做直播带货,推荐当地的土特产。
  红泥崖村“小草学堂”,张守英与支教大学生孙萌(左二)查看孩子们的书法作业本。暑假期间,村里的孩子们都愿意到这里学习、游戏。
  红泥崖村幸福大院,张守英同排练节目的老人们一起扭起了欢快的大秧歌。
  □记者 卢鹏 通讯员 李绪业 范为永 报道
  “守英大姐,你笑得有点僵了,放松一些。”8月11日下午5点,日照市五莲县洪凝街道红泥崖村电商服务站,从日照市区赶来帮张守英做直播带货的张辣辣小声提醒她。张辣辣知道张守英面对直播镜头会有些紧张,但她不知道的是,此时张守英在村里村外奔忙了一整天,已经十分疲劳,笑容难免僵硬。
  张守英是红泥崖村村党支部书记,像往常一样,她当天早上5点起床,先给94岁的婆婆洗脸、穿衣、做饭、喂饭。6点多,张守英出门,然后几乎是马不停蹄地跑了不下十个地方。头天晚上刚下了场大雨,天气湿热,张守英额头上不时涌出细密汗珠。
  “这是干的赤松茸,土话叫‘大球盖’。”完成直播的张守英歇了没几分钟,又忍不住介绍红泥崖村的食用菌。她说,红泥崖村正在申请品牌,联系企业合作建加工厂,力争把村里的食用菌产业做成产业链。目前,红泥崖村共发展起香菇大棚14个、赤松茸大棚4个、羊肚菌大棚4个,带动村民就业的同时,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6万元。
  “这条路最早10月底能修好,双山、过峡山的山地就能用起来。”当天上午,张守英步行着去看施工中的红泥崖村环山路,这条路总长5.5公里,在原有小路的基础上扩建硬化,总投资400万元。环山路贯通区域里,有2万多棵超过60年树龄的板栗,还有至少500亩山地,适合种植有机绿茶等高附加值作物。目前红泥崖村的绿茶只有50亩。
  无论食用菌产业、绿茶种植加工,还是山区道路施工,张守英跟专业人士讨论起来头头是道。“都是逼出来,要想发展,就得样样懂。”张守英1969年出生,洪凝街道李家沟村人,1991年嫁到红泥崖村,她初中毕业,后来又自学了中专、大专课程,张守英2001年入党,2011年当选红泥崖村村党支部书记。
  红泥崖村三面环山、土地贫瘠,曾被确定为市级贫困村。红泥崖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全村1537口人中,60岁以上的有469人,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净增约20人。649名常住人口中,有450人年龄超过60岁,其中75岁以上的140多人。
  “我在农村出生、长大,最见不得乡亲们受苦。”张守英说,让村民过上好日子,一直是她最大的期盼。在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吸引青壮年回村创业就业的同时,张守英想方设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村民的幸福感。
  2016年开始,她带领红泥崖村探索形成“互助养老”模式,去年村里投资30余万元新建幸福院,健身娱乐设备一应俱全,还设有专门的食堂,村里75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天花费1元钱(县乡财政支持3元,村集体再补贴1元),就可以吃上一顿营养午餐,由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送到老人家门口。
  红泥崖村“互助养老”的一些创新做法在日照市得到推广,并被广泛应用于全省乃至全国的脱贫攻坚行动中。红泥崖村党支部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记者 卢鹏 通讯员 李绪业 范为永 报道
  “守英大姐,你笑得有点僵了,放松一些。”8月11日下午5点,日照市五莲县洪凝街道红泥崖村电商服务站,从日照市区赶来帮张守英做直播带货的张辣辣小声提醒她。张辣辣知道张守英面对直播镜头会有些紧张,但她不知道的是,此时张守英在村里村外奔忙了一整天,已经十分疲劳,笑容难免僵硬。
  张守英是红泥崖村村党支部书记,像往常一样,她当天早上5点起床,先给94岁的婆婆洗脸、穿衣、做饭、喂饭。6点多,张守英出门,然后几乎是马不停蹄地跑了不下十个地方。头天晚上刚下了场大雨,天气湿热,张守英额头上不时涌出细密汗珠。
  “这是干的赤松茸,土话叫‘大球盖’。”完成直播的张守英歇了没几分钟,又忍不住介绍红泥崖村的食用菌。她说,红泥崖村正在申请品牌,联系企业合作建加工厂,力争把村里的食用菌产业做成产业链。目前,红泥崖村共发展起香菇大棚14个、赤松茸大棚4个、羊肚菌大棚4个,带动村民就业的同时,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6万元。
  “这条路最早10月底能修好,双山、过峡山的山地就能用起来。”当天上午,张守英步行着去看施工中的红泥崖村环山路,这条路总长5.5公里,在原有小路的基础上扩建硬化,总投资400万元。环山路贯通区域里,有2万多棵超过60年树龄的板栗,还有至少500亩山地,适合种植有机绿茶等高附加值作物。目前红泥崖村的绿茶只有50亩。
  无论食用菌产业、绿茶种植加工,还是山区道路施工,张守英跟专业人士讨论起来头头是道。“都是逼出来,要想发展,就得样样懂。”张守英1969年出生,洪凝街道李家沟村人,1991年嫁到红泥崖村,她初中毕业,后来又自学了中专、大专课程,张守英2001年入党,2011年当选红泥崖村村党支部书记。
  红泥崖村三面环山、土地贫瘠,曾被确定为市级贫困村。红泥崖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全村1537口人中,60岁以上的有469人,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净增约20人。649名常住人口中,有450人年龄超过60岁,其中75岁以上的140多人。
  “我在农村出生、长大,最见不得乡亲们受苦。”张守英说,让村民过上好日子,一直是她最大的期盼。在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吸引青壮年回村创业就业的同时,张守英想方设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村民的幸福感。
  2016年开始,她带领红泥崖村探索形成“互助养老”模式,去年村里投资30余万元新建幸福院,健身娱乐设备一应俱全,还设有专门的食堂,村里75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天花费1元钱(县乡财政支持3元,村集体再补贴1元),就可以吃上一顿营养午餐,由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送到老人家门口。
  红泥崖村“互助养老”的一些创新做法在日照市得到推广,并被广泛应用于全省乃至全国的脱贫攻坚行动中。红泥崖村党支部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