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创新实干走在前 扬帆奋进开新局

2022-09-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金秋时节,佛桃飘香,风景如画,肥城大地处处散发着勃勃生机。在赫里欧新能源(肥城)有限公司生产线上,随着工业机器人机械臂缓缓移动,一块块新型智能光伏瓦被取下,将为建筑穿上安全的发电外衣;在经开区10MW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项目现场,随着阵阵机器轰鸣,将空气压缩储存至盐穴,以备电网“削峰填谷”;一级路西延、济微路东移、青兰高速通车,一条条交通大动脉,满载着希望通畅前行;城市更新夜以继日,现代化城市初绽新颜;“山东第一石头村”五埠村,沧桑古朴尽显韵味,非遗传承吸引游客无数;一望无际的汶阳田,在“减垄增地”等新模式助力下,丰收在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泰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肥城市历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勤劳勇敢的百万桃都人民,展开波澜壮阔的创业奋斗,推进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在1277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谱写了一部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壮丽诗篇。十年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十年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十年城乡巨变、成就辉煌。肥城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全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 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全力以赴稳增长、强基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770.9亿元,较2012年年均增长5.6%;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7亿元,年均增长5%。实体经济持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26家,纳税过亿元企业由6家增长到12家。工业结构持续优化,高耗能产业占比由15%下降到7%,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等新兴产业占比由18%提高到64%,总投资150亿元的特种用钢产业集群项目竣工投产。数字赋能态势强劲,与华为公司合作,投资2亿元打造全省首个县级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创成全省唯一国家级边缘数据中心。建安业总产值、税收分别达到830亿元、33.3亿元,是2012年的4倍、14倍,连续3年稳居“省建筑业综合实力10强县”榜首。
  千载沉淀,十年喷涌。当前,肥城市正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以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改造、高端化升级为主攻方向,以培强优势产业链为根本任务,坚持改革创新、双招双引、平台建设、创优环境“四轮驱动”,着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省“十强”产业和泰安“441X”产业布局,科学确立“321X”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特色金属材料、新能源、高端化工三大优势产业,统筹发展建筑安装、现代食品两大特色产业,加快布局数字经济产业,一体抓好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潜力产业,锂电新材料、盐穴储能、特种钢铁、环氧高端化工、建筑安装五大主导产业链条集聚成势。今年1—8月份,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77.3亿元、增长16.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8%、居泰安县市区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72.4%,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后劲同步提升。
  ◆ 民生事业蓬勃发展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肥城市委、市政府秉持为民初心,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交出一份殷实、厚重、合格的民生答卷,稳稳托起人民群众基本民生保障的幸福底色。2012年以来,市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达到397.9亿元,年均增长9.9%。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6个省市级贫困村如期摘帽。城乡居民收入节节攀升,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696元、43714元,年均增长7.9%、6%。泰肥一级路西延、青兰高速、济微路东移、肥梁路改建等对外联通“大动脉”全面打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累计投资22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82所,高考本科上线率连年攀升。城乡居民医疗、养老、住房保障和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被确定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全省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革试点县。抓紧抓实安全生产、疫情防控等“一排底线”,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通过一件件民生实事,让广大群众看到了新变化、得到了真实惠,桃都百姓有了更多写在脸上的幸福感、乐在心里的获得感。
  ◆ 生态宜居绿色崛起

  仲秋时节,龙山河十里画廊玉带锦绣,刚刚经历过盛夏的柳条在温热的秋风中不停摇曳。行走在城区每一条街道,满目苍翠,通畅如风。党的十八大以来,十载春风,弹指一挥间,生态文明之花在肥城处处绽放,这里的天更蓝了、山更青了、水更绿了,新时代画卷辉映在天地之间。
  十年来,肥城市积极践行“两山”理念,高质量完成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0.2%、较2012年提高20.2个百分点,省控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四类标准,成功创建首批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如今的肥城,碧水蓝天、飞鸟云集的和谐自然景象已是处处可见,绿色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 乡村振兴全面开花
  肥城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农业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新型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126家、218家,分别是2012年的4.7倍、2.2倍,农业总产值从69.2亿元增长到121.8亿元,年均增长5.8%;被确定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入选国家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特色农业发展壮大,围绕有机菜、高产粮、肥城桃三大特色产业链条,重点实施产业链项目23个,总投资64.1亿元。建成全省首个阿里数字乡村产地仓,肥城桃入选省第一批“好品山东”品牌,品牌价值达到21亿元;加快推广“减垄增地”种植模式,累计铺开4.3万亩,带动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农村人居环境持续优化,被评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示范市。累计建成泰安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6个,省市县美丽乡村示范村187个,其中省级30个。
◆ 文化建设日新月异
  看山听水、赏花休闲。春天,万亩桃花灿若云;金秋,肥城佛桃甲天下。山水是清新淡雅的水墨,花木是浓墨重彩的油画,融入其中,身心愉悦,肥城是理想的文旅乐园。千载岁月赋予肥城经久打磨的历史醇香与文化韵味,为文旅融合发展增添了信心和底气。创成国家4A级景区2处,陶山朝阳洞石刻造像入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托传承千年的吉祥桃文化和境内10万亩肥桃种植资源优势,肥城桃木旅游商品发展到三十大系列4000多个品类,成为全国最大的桃木商品研发、生产、集散地,桃花旅游节跻身中国四大桃花节和山东省十大旅游节庆品牌之列。文化惠民百花齐放。全市镇街区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农村文体广场文化服务标准化”成为山东地方标准。依托各级文化阵地,每年开展文化活动1400余场次,放映公益电影7000余场,惠及群众60多万人次。
  大力弘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风气。县域文化志愿者递进培养工程入选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全市注册“肥城红”志愿者21.3万人,发展志愿服务队伍1969支,发布“五为”志愿服务品牌项目700余个,创新打造“五聚”文明实践综合体“蒲公英影院”;先后有229人入选全国、省级、泰安市级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及提名奖。常态长效推进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双城”创建,城市环境、市民文明素质、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2020年11月,肥城市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 党建引领凝心聚力
  肥城市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突出政治标准发展和教育党员,全市党员从52865名增至64004名,性别、年龄、学历等结构明显优化。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村级发展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富,集体收入由村均24.8万元提升到57.3万元,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农村“三资”清理集中行动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大力推进基层治理改革创新,探索构建“党建引领、数字赋能、五级联动”城乡基层治理格局,着力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投、力量下沉,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坚持以正确用人导向选贤任能,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完善容错纠错和澄清保护机制,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真抓实干。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肥城全市上下将紧紧围绕泰安市委“登高望远、奋力争先”工作要求,坚持创新实干、奋勇争先,加快打造产业兴旺的实力之城、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时尚宜居的品质之城、崇德向善的文明之城、共同富裕的幸福之城,聚力谱写中国桃都美好肥城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①时尚宜居的品质之城              □摄影:牟艳军
②肥城佛桃古代以进贡和敬佛为主,现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摄影:韩伟明
③文化惠民润桃都                □摄影:袁文浩
④聚力打造全国知名“泰山锂谷”
⑤在肥城市汶阳田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基地,“山农糯麦1号”创出全国特色营养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摄影:刘国强
⑥江南水街美景                 □摄影:顾浩
⑦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新旧动能转换泰安特种建筑用钢项目鸟瞰图
  金秋时节,佛桃飘香,风景如画,肥城大地处处散发着勃勃生机。在赫里欧新能源(肥城)有限公司生产线上,随着工业机器人机械臂缓缓移动,一块块新型智能光伏瓦被取下,将为建筑穿上安全的发电外衣;在经开区10MW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项目现场,随着阵阵机器轰鸣,将空气压缩储存至盐穴,以备电网“削峰填谷”;一级路西延、济微路东移、青兰高速通车,一条条交通大动脉,满载着希望通畅前行;城市更新夜以继日,现代化城市初绽新颜;“山东第一石头村”五埠村,沧桑古朴尽显韵味,非遗传承吸引游客无数;一望无际的汶阳田,在“减垄增地”等新模式助力下,丰收在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泰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肥城市历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勤劳勇敢的百万桃都人民,展开波澜壮阔的创业奋斗,推进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在1277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谱写了一部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壮丽诗篇。十年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十年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十年城乡巨变、成就辉煌。肥城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全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 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全力以赴稳增长、强基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770.9亿元,较2012年年均增长5.6%;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7亿元,年均增长5%。实体经济持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26家,纳税过亿元企业由6家增长到12家。工业结构持续优化,高耗能产业占比由15%下降到7%,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等新兴产业占比由18%提高到64%,总投资150亿元的特种用钢产业集群项目竣工投产。数字赋能态势强劲,与华为公司合作,投资2亿元打造全省首个县级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创成全省唯一国家级边缘数据中心。建安业总产值、税收分别达到830亿元、33.3亿元,是2012年的4倍、14倍,连续3年稳居“省建筑业综合实力10强县”榜首。
  千载沉淀,十年喷涌。当前,肥城市正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以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改造、高端化升级为主攻方向,以培强优势产业链为根本任务,坚持改革创新、双招双引、平台建设、创优环境“四轮驱动”,着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省“十强”产业和泰安“441X”产业布局,科学确立“321X”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特色金属材料、新能源、高端化工三大优势产业,统筹发展建筑安装、现代食品两大特色产业,加快布局数字经济产业,一体抓好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潜力产业,锂电新材料、盐穴储能、特种钢铁、环氧高端化工、建筑安装五大主导产业链条集聚成势。今年1—8月份,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77.3亿元、增长16.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8%、居泰安县市区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72.4%,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后劲同步提升。
  ◆ 民生事业蓬勃发展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肥城市委、市政府秉持为民初心,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交出一份殷实、厚重、合格的民生答卷,稳稳托起人民群众基本民生保障的幸福底色。2012年以来,市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达到397.9亿元,年均增长9.9%。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6个省市级贫困村如期摘帽。城乡居民收入节节攀升,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696元、43714元,年均增长7.9%、6%。泰肥一级路西延、青兰高速、济微路东移、肥梁路改建等对外联通“大动脉”全面打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累计投资22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82所,高考本科上线率连年攀升。城乡居民医疗、养老、住房保障和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被确定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全省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革试点县。抓紧抓实安全生产、疫情防控等“一排底线”,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通过一件件民生实事,让广大群众看到了新变化、得到了真实惠,桃都百姓有了更多写在脸上的幸福感、乐在心里的获得感。
  ◆ 生态宜居绿色崛起

  仲秋时节,龙山河十里画廊玉带锦绣,刚刚经历过盛夏的柳条在温热的秋风中不停摇曳。行走在城区每一条街道,满目苍翠,通畅如风。党的十八大以来,十载春风,弹指一挥间,生态文明之花在肥城处处绽放,这里的天更蓝了、山更青了、水更绿了,新时代画卷辉映在天地之间。
  十年来,肥城市积极践行“两山”理念,高质量完成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0.2%、较2012年提高20.2个百分点,省控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四类标准,成功创建首批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如今的肥城,碧水蓝天、飞鸟云集的和谐自然景象已是处处可见,绿色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 乡村振兴全面开花
  肥城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农业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新型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126家、218家,分别是2012年的4.7倍、2.2倍,农业总产值从69.2亿元增长到121.8亿元,年均增长5.8%;被确定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入选国家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特色农业发展壮大,围绕有机菜、高产粮、肥城桃三大特色产业链条,重点实施产业链项目23个,总投资64.1亿元。建成全省首个阿里数字乡村产地仓,肥城桃入选省第一批“好品山东”品牌,品牌价值达到21亿元;加快推广“减垄增地”种植模式,累计铺开4.3万亩,带动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农村人居环境持续优化,被评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示范市。累计建成泰安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6个,省市县美丽乡村示范村187个,其中省级30个。
◆ 文化建设日新月异
  看山听水、赏花休闲。春天,万亩桃花灿若云;金秋,肥城佛桃甲天下。山水是清新淡雅的水墨,花木是浓墨重彩的油画,融入其中,身心愉悦,肥城是理想的文旅乐园。千载岁月赋予肥城经久打磨的历史醇香与文化韵味,为文旅融合发展增添了信心和底气。创成国家4A级景区2处,陶山朝阳洞石刻造像入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托传承千年的吉祥桃文化和境内10万亩肥桃种植资源优势,肥城桃木旅游商品发展到三十大系列4000多个品类,成为全国最大的桃木商品研发、生产、集散地,桃花旅游节跻身中国四大桃花节和山东省十大旅游节庆品牌之列。文化惠民百花齐放。全市镇街区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农村文体广场文化服务标准化”成为山东地方标准。依托各级文化阵地,每年开展文化活动1400余场次,放映公益电影7000余场,惠及群众60多万人次。
  大力弘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风气。县域文化志愿者递进培养工程入选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全市注册“肥城红”志愿者21.3万人,发展志愿服务队伍1969支,发布“五为”志愿服务品牌项目700余个,创新打造“五聚”文明实践综合体“蒲公英影院”;先后有229人入选全国、省级、泰安市级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及提名奖。常态长效推进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双城”创建,城市环境、市民文明素质、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2020年11月,肥城市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 党建引领凝心聚力
  肥城市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突出政治标准发展和教育党员,全市党员从52865名增至64004名,性别、年龄、学历等结构明显优化。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村级发展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富,集体收入由村均24.8万元提升到57.3万元,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农村“三资”清理集中行动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大力推进基层治理改革创新,探索构建“党建引领、数字赋能、五级联动”城乡基层治理格局,着力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投、力量下沉,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坚持以正确用人导向选贤任能,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完善容错纠错和澄清保护机制,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真抓实干。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肥城全市上下将紧紧围绕泰安市委“登高望远、奋力争先”工作要求,坚持创新实干、奋勇争先,加快打造产业兴旺的实力之城、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时尚宜居的品质之城、崇德向善的文明之城、共同富裕的幸福之城,聚力谱写中国桃都美好肥城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①时尚宜居的品质之城              □摄影:牟艳军
②肥城佛桃古代以进贡和敬佛为主,现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摄影:韩伟明
③文化惠民润桃都                □摄影:袁文浩
④聚力打造全国知名“泰山锂谷”
⑤在肥城市汶阳田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基地,“山农糯麦1号”创出全国特色营养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摄影:刘国强
⑥江南水街美景                 □摄影:顾浩
⑦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新旧动能转换泰安特种建筑用钢项目鸟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