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攻坚”推动起步区高质量规划建设
2022-09-1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记者 胡沥中 报道
本报济南讯 日前召开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高质量发展动员大会提出,起步区建设发展要在提升城市规划水平、提高城市吸引力、构建高端产业体系、加快重点片区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为此,起步区建设管理部梳理工作重点,提出在高质量产业落位、建设创新、要素保障、营商环境、团队建设等五个方面,实施攻坚行动,推动高质量规划建设。
起步区从规划之初就对标雄安,坚持规划引领发展,“1+4+16+N”规划体系基本形成。规划如何与产业融合互促?建设管理部提出,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实施产业创新导向开发模式,建立规划设计、产业细分、招商引资、建设开发、投资运营五位一体的推进体系。
规划编制要提高系统意识、精品意识和落地意识。下一步,建设管理部将在起步区“1+4+16+N”规划体系的基础上,压缩规划层级,缩短规划周期,构建“宏观战略—中观控制—微观实施”三层级空间规划体系,搭建多元化咨询团队聚合的规划设计中心,实施专业化专家团队领衔的地区总设计师制,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高标准规划对标高质量建设。在接下来的建设发展中,起步区将牢牢把握生态优先底线,同时坚持交通优先、基础设施优先。在打造优良生态环境上,统筹推动排涝安全、水系水网、景观绿化、运动休闲等功能的高效融合,加快实施黄河生态风貌带建设,提速青宁沟、齐济河、牧马河治理工程。
提高城市吸引力要用畅达的交通输送人,用完善的配套留住人。起步区计划年内新建、续建市政道路分别为50公里、80公里,全力搭建“畅达、绿色、精细、活力”的综合交通体系。同时,统筹文化、教育、医疗、体育、市政等5大类公共设施建设,年内新启动教育配套设施建设,加快黄河体育中心、山大二院、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等重点项目建设;110千伏后陈和仙寨两处变电站计划年内建成。
同时,全力做好要素保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项目落地保驾护航,为高质量发展蓄势积能。
记者从起步区建设管理部了解到,该部门将高效保障项目用地,抓住窗口期机遇,继续开展“两规”调整和成片开发方案编制,按照“精准配置、突出重点”原则,下半年计划供地5000亩,优化完善“标准地”控制性指标体系,推出大批产业净地。
持续深化“新区特办”机制,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计划出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优化办法,结合大部制改革优势,最大限度复制“四区”政策,靶向破解工程项目落地开工制约因素。
为进一步保障项目交地即开工、建成即投产,建设管理部还将建立招商项目全流程对接服务机制,为项目提供规划选址、征地供地、进场协调、审批办理、完善配套等全流程服务;完善全流程在线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部线上办理,全力打造环节最简、时间最短、流程最优、效率最高的审批服务体系。
本报济南讯 日前召开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高质量发展动员大会提出,起步区建设发展要在提升城市规划水平、提高城市吸引力、构建高端产业体系、加快重点片区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为此,起步区建设管理部梳理工作重点,提出在高质量产业落位、建设创新、要素保障、营商环境、团队建设等五个方面,实施攻坚行动,推动高质量规划建设。
起步区从规划之初就对标雄安,坚持规划引领发展,“1+4+16+N”规划体系基本形成。规划如何与产业融合互促?建设管理部提出,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实施产业创新导向开发模式,建立规划设计、产业细分、招商引资、建设开发、投资运营五位一体的推进体系。
规划编制要提高系统意识、精品意识和落地意识。下一步,建设管理部将在起步区“1+4+16+N”规划体系的基础上,压缩规划层级,缩短规划周期,构建“宏观战略—中观控制—微观实施”三层级空间规划体系,搭建多元化咨询团队聚合的规划设计中心,实施专业化专家团队领衔的地区总设计师制,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高标准规划对标高质量建设。在接下来的建设发展中,起步区将牢牢把握生态优先底线,同时坚持交通优先、基础设施优先。在打造优良生态环境上,统筹推动排涝安全、水系水网、景观绿化、运动休闲等功能的高效融合,加快实施黄河生态风貌带建设,提速青宁沟、齐济河、牧马河治理工程。
提高城市吸引力要用畅达的交通输送人,用完善的配套留住人。起步区计划年内新建、续建市政道路分别为50公里、80公里,全力搭建“畅达、绿色、精细、活力”的综合交通体系。同时,统筹文化、教育、医疗、体育、市政等5大类公共设施建设,年内新启动教育配套设施建设,加快黄河体育中心、山大二院、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等重点项目建设;110千伏后陈和仙寨两处变电站计划年内建成。
同时,全力做好要素保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项目落地保驾护航,为高质量发展蓄势积能。
记者从起步区建设管理部了解到,该部门将高效保障项目用地,抓住窗口期机遇,继续开展“两规”调整和成片开发方案编制,按照“精准配置、突出重点”原则,下半年计划供地5000亩,优化完善“标准地”控制性指标体系,推出大批产业净地。
持续深化“新区特办”机制,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计划出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优化办法,结合大部制改革优势,最大限度复制“四区”政策,靶向破解工程项目落地开工制约因素。
为进一步保障项目交地即开工、建成即投产,建设管理部还将建立招商项目全流程对接服务机制,为项目提供规划选址、征地供地、进场协调、审批办理、完善配套等全流程服务;完善全流程在线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部线上办理,全力打造环节最简、时间最短、流程最优、效率最高的审批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