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信小知识(1)
封泥
2022-08-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封泥 齐中丞印
|
![]() |
封泥 临淄傅印
|
封泥在中国先秦时代就已存在。
人们运送物件,用绳子捆扎,在绳子的打结处粘上特制的泥块,按上玺印,用来防止别人拆开,叫“封泥”“泥封”“封检”或“斗检封”。后来用到文书的传递上。中国古时的文书都写在特制的竹片或木片上,叫“竹简”“木简”或“木椟”;把竹简放在木匣里用绳子扎好,打结处粘上泥块,捺上玺印,以作保密。
封泥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战国直至汉魏时期多使用封泥,晋代纸张、绢帛开始盛行,取代了竹、木简的使用,封泥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封泥的发现,是在清道光初叶,始在四川出土,其后,在山东临淄等地多有发现。封泥留存至今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具有不一般的学术价值。王国维曾说:“封泥之物,与古玺相表里,而官印之种类,较古玺印尤多,其足以考证古代官制、地理者,为用至大。”
封泥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清末以来,不少有名的篆刻家都从封泥汲取丰富的营养,从而卓然成家。吴昌硕、赵古泥等篆刻风格大气磅礴、高古雄浑、庄重虚灵,无不与封泥的气质特点融合相连。封泥也是一部立体性的印谱,可借鉴其边栏的多变和岁月的“造化”之功,形成特殊的古味与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