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百姓中发现“最美”

——专访内蒙古《最美》千村百场巡回演出团队

2022-08-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春宇

  8月9日,来自内蒙古的《最美》千村百场巡回演出团队来到济南,献上精彩演出。这是《最美》首演两年来第一次在外省区演出。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在内蒙古演出35场。两位《最美》团队的核心人物,以一首《鸿雁》闻名全国的歌手呼斯楞、被称为“草原舞仙”的舞者李德戈景,在演出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在节目设计上,除了内蒙古风格的节目,还加入了山东特色的节目,这是为什么?
  李德戈景:外省区巡演的第一站,我们选择了山东。山东是孔孟之乡,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我们希望在传播内蒙古特色文化的同时,也能与演出地的文化进行交流。内蒙古巡演期间,在蒙古族居民多的地区,我们沟通几乎都是说蒙语。每到一个地方,我们能感受到观众的不同,了解各地方不一样的风光和人文情怀,这也是我们从中吸取能量的一个过程。来到外省,也会将当地的特色表演加入节目中来,作为演出的亮点。这次表演就加入了山东琴书和山东快书,同一场演出中既有山东特色又有内蒙古特色,演出者互相切磋交流,节目观感也会很丰富。
  记者:团队名称为什么叫“最美”?
  呼斯楞:这个“最美”,我们给了它两层含义。一层是来源。我们认为最美的始终来自生活,来自老百姓。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老百姓中发现最美,进而发现自己。与老百姓的生活场景接触,与他们互动,就能从中提炼出思路,这样诞生出的作品才会接地气。另一层是我们的目标。虽然我们的团队名是“最美”,但我们不是最美,而是我们善于发现最美,寻找最美,传播最美。
  记者:为何要让《最美》走出内蒙古、走向全国?
  呼斯楞:这是我们《最美》团队的初心,我们一直想把内蒙古的文化、歌舞带向全国。草地平原、厂矿车间、田间地头,只要是老百姓工作的地方,就可以是我们的舞台。为了能让内蒙古的文化更好地走向全国、走向大众,我们每个节目都在传统内蒙古文化的基础上加了年轻人喜欢的元素、当地特色等,保证每个节目都能让观众发现亮点。将来有机会,我们也希望在全世界巡演。
  记者:《最美》团队的演出形式有什么特色?
  李德戈景:《最美》演出的条件很简单,不需要舞台和复杂的背景。在牧区演出,到了晚上没有灯光,就用车灯和手电照明。观众数量也没有限制,每场从一两百人到上万人都有。《最美》演出的特色就是不进市中心,不进剧场,不依赖传统舞台音响,哪怕是在草垛上,也要走到人民中间去。没有主持人,没有节目单,随性根据观众的喜好去调整节目内容。这样最直接、最纯粹的演出形式,才能最大程度近距离地跟老百姓接触,跟他们零距离、无负担地互动,了解他们的喜好和文化,实现他们想看什么就演什么。
  记者:《最美》团队组建的契机是什么?
  李德戈景:我们作为新文艺群体的代表,希望能够给90后、00后的新文艺群体提供一种艺术走进最基层的方式。《最美》团队里,每个人都是“一专多能”,大多能演、能跳、能主持。同时身份也很多样,有教师、演员、歌手等等。演员团队的人数维持在9人左右,这都是对乌兰牧骑精神的一种继承发扬。乌兰牧骑在蒙语中是“红色的嫩芽”的意思,代指游走在农牧民居住地之间的文艺小队。我们以学习内蒙古乌兰牧骑“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的精神,到最基层开展文艺志愿服务为契机走到了一起,今后也要将这份精神铭记在心,为全国各地的老百姓带来“最美”的演出。
  □ 本报记者 张春宇

  8月9日,来自内蒙古的《最美》千村百场巡回演出团队来到济南,献上精彩演出。这是《最美》首演两年来第一次在外省区演出。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在内蒙古演出35场。两位《最美》团队的核心人物,以一首《鸿雁》闻名全国的歌手呼斯楞、被称为“草原舞仙”的舞者李德戈景,在演出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在节目设计上,除了内蒙古风格的节目,还加入了山东特色的节目,这是为什么?
  李德戈景:外省区巡演的第一站,我们选择了山东。山东是孔孟之乡,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我们希望在传播内蒙古特色文化的同时,也能与演出地的文化进行交流。内蒙古巡演期间,在蒙古族居民多的地区,我们沟通几乎都是说蒙语。每到一个地方,我们能感受到观众的不同,了解各地方不一样的风光和人文情怀,这也是我们从中吸取能量的一个过程。来到外省,也会将当地的特色表演加入节目中来,作为演出的亮点。这次表演就加入了山东琴书和山东快书,同一场演出中既有山东特色又有内蒙古特色,演出者互相切磋交流,节目观感也会很丰富。
  记者:团队名称为什么叫“最美”?
  呼斯楞:这个“最美”,我们给了它两层含义。一层是来源。我们认为最美的始终来自生活,来自老百姓。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老百姓中发现最美,进而发现自己。与老百姓的生活场景接触,与他们互动,就能从中提炼出思路,这样诞生出的作品才会接地气。另一层是我们的目标。虽然我们的团队名是“最美”,但我们不是最美,而是我们善于发现最美,寻找最美,传播最美。
  记者:为何要让《最美》走出内蒙古、走向全国?
  呼斯楞:这是我们《最美》团队的初心,我们一直想把内蒙古的文化、歌舞带向全国。草地平原、厂矿车间、田间地头,只要是老百姓工作的地方,就可以是我们的舞台。为了能让内蒙古的文化更好地走向全国、走向大众,我们每个节目都在传统内蒙古文化的基础上加了年轻人喜欢的元素、当地特色等,保证每个节目都能让观众发现亮点。将来有机会,我们也希望在全世界巡演。
  记者:《最美》团队的演出形式有什么特色?
  李德戈景:《最美》演出的条件很简单,不需要舞台和复杂的背景。在牧区演出,到了晚上没有灯光,就用车灯和手电照明。观众数量也没有限制,每场从一两百人到上万人都有。《最美》演出的特色就是不进市中心,不进剧场,不依赖传统舞台音响,哪怕是在草垛上,也要走到人民中间去。没有主持人,没有节目单,随性根据观众的喜好去调整节目内容。这样最直接、最纯粹的演出形式,才能最大程度近距离地跟老百姓接触,跟他们零距离、无负担地互动,了解他们的喜好和文化,实现他们想看什么就演什么。
  记者:《最美》团队组建的契机是什么?
  李德戈景:我们作为新文艺群体的代表,希望能够给90后、00后的新文艺群体提供一种艺术走进最基层的方式。《最美》团队里,每个人都是“一专多能”,大多能演、能跳、能主持。同时身份也很多样,有教师、演员、歌手等等。演员团队的人数维持在9人左右,这都是对乌兰牧骑精神的一种继承发扬。乌兰牧骑在蒙语中是“红色的嫩芽”的意思,代指游走在农牧民居住地之间的文艺小队。我们以学习内蒙古乌兰牧骑“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的精神,到最基层开展文艺志愿服务为契机走到了一起,今后也要将这份精神铭记在心,为全国各地的老百姓带来“最美”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