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法制报  >  综合新闻

鞋子沾满泥土、手里攥着乡情笔记本

不穿制服的“贴心大嫂”调解队

2025-06-23 作者: 来源: 山东法制报
  □ 耿丽丽
  在桑阿镇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几抹穿梭于村巷田埂间的身影——她们是冠县司法局桑阿镇司法所“贴心大嫂”调解队。没有制服加身的威严,脚下的鞋子沾满泥土、手里攥着乡情笔记本,成了乡亲们心中“比亲戚还亲”的贴心人。
指尖血泪化春雨 法理乡情润心田
  “云峰姐,我这手废了,他张明必须赔!”四月里的一天,村民李香攥着缠着纱布的左手冲进司法所,眼眶通红。原来,她在邻村作坊干活时,被机床砸伤了手指,对方却只肯给3000元营养费。
  调解员陈云峰了解情况后并没急着翻法条,而是先倒了杯热水递过去:“大妹子,先缓缓,咱慢慢说。”待李香情绪平复,她转身叫上法律顾问田敏、胡学敏,直奔作坊现场。现场勘查、调取合同、询问工友,铁证面前,作坊主张明还梗着脖子:“是她自己操作不当!”
  “张大哥,按《工伤保险条例》,这属于工伤认定范围。”法律顾问田敏掏出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赔偿核算数据,“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合计得这个数。”她比了个“八”的手势。
  调解员陈云峰接过话茬,语气陡然严厉:“人家靠这双手养家,你拖得起,她拖得起吗?如果这事闹到法庭,大家都得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多不划算。”这番刚柔并济、晓以利害的劝说,让张明陷入了沉思,最终权衡利弊后,当场掏出手机转账1万元。
  李香握着调解协议泣不成声地说:“云峰姐,要不是你们,我这冤屈得憋到啥时候……”
地界纷争一锄平 邻里情谊比金坚
  大张庄村的冯秀秀和杨光,为两垄麦地吵了半月。冯秀秀浇地时发现,紧挨杨光地界的麦苗被铲得七零八落,便怒气冲冲找上门:“老杨头,你欺人太甚!”
  调解员颜书利赶到现场时,两人正叉着腰对骂。凭借多年的调解经验,颜书利敏锐地察觉到,这场纷争绝非表面的口角那么简单,背后或许藏着地界不清的根源。她没急着劝架,而是先蹲下身查看麦茬:“大哥,您看这切口,像是用镰刀斜着削的。”转头又问冯秀秀:“大妹子,你种麦子前,地界石还在不?”
  两人愣住了。颜书利趁机掏出卷尺:“咱按老规矩,从东头老槐树量起,三步一桩,重新立界。”法律顾问要桂霞补充道:“处理这类事情,最重要的是双方都认可,最好有个明确的界限和记录,这样对大家都公平。”
  正值中午,调解员颜书利在大太阳底下抡起锄头砸下灰桩,要桂霞举着手机录像存证。
  杨光抹了把汗,突然笑了:“书利妹子,你这劲头,比俺们庄稼汉还利索。”冯秀秀也松了口:“算了算了,远亲不如近邻,中午都上我家吃凉面条去。”
  “贴心大嫂”调解队成立3年,足迹遍布全镇60个村庄。在她们的调解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赡养纠纷、宅基地矛盾、夫妻口角……每一起案件背后,都是乡亲们的家长里短,也是她们的牵肠挂肚。
  队长陈云峰常说:“调解不是和稀泥,得让当事人心服口服。”为此,她们自创“三必工作法”:必到现场看实情、必拉家常暖人心、必讲法理明是非。
  去年冬天,为化解一起赡养纠纷,颜书利在老人炕头守了3天,硬是把4个子女说得抱头痛哭;今年开春,胡学敏忍着胆结石的疼痛,调解村民的林地纠纷,村民们感动得直念叨:“这闺女,比自家孩子还上心!”
  如今,桑阿镇的乡亲们遇到烦心事,总能想到“贴心大嫂”调解队。这支“娘子军”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信任,用行动书写着刚柔并济。“贴心大嫂”四个字成为了基层善治的金字招牌,生动诠释着柔肩亦可担道义的基层治理智慧。
  □ 耿丽丽
  在桑阿镇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几抹穿梭于村巷田埂间的身影——她们是冠县司法局桑阿镇司法所“贴心大嫂”调解队。没有制服加身的威严,脚下的鞋子沾满泥土、手里攥着乡情笔记本,成了乡亲们心中“比亲戚还亲”的贴心人。
指尖血泪化春雨 法理乡情润心田
  “云峰姐,我这手废了,他张明必须赔!”四月里的一天,村民李香攥着缠着纱布的左手冲进司法所,眼眶通红。原来,她在邻村作坊干活时,被机床砸伤了手指,对方却只肯给3000元营养费。
  调解员陈云峰了解情况后并没急着翻法条,而是先倒了杯热水递过去:“大妹子,先缓缓,咱慢慢说。”待李香情绪平复,她转身叫上法律顾问田敏、胡学敏,直奔作坊现场。现场勘查、调取合同、询问工友,铁证面前,作坊主张明还梗着脖子:“是她自己操作不当!”
  “张大哥,按《工伤保险条例》,这属于工伤认定范围。”法律顾问田敏掏出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赔偿核算数据,“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合计得这个数。”她比了个“八”的手势。
  调解员陈云峰接过话茬,语气陡然严厉:“人家靠这双手养家,你拖得起,她拖得起吗?如果这事闹到法庭,大家都得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多不划算。”这番刚柔并济、晓以利害的劝说,让张明陷入了沉思,最终权衡利弊后,当场掏出手机转账1万元。
  李香握着调解协议泣不成声地说:“云峰姐,要不是你们,我这冤屈得憋到啥时候……”
地界纷争一锄平 邻里情谊比金坚
  大张庄村的冯秀秀和杨光,为两垄麦地吵了半月。冯秀秀浇地时发现,紧挨杨光地界的麦苗被铲得七零八落,便怒气冲冲找上门:“老杨头,你欺人太甚!”
  调解员颜书利赶到现场时,两人正叉着腰对骂。凭借多年的调解经验,颜书利敏锐地察觉到,这场纷争绝非表面的口角那么简单,背后或许藏着地界不清的根源。她没急着劝架,而是先蹲下身查看麦茬:“大哥,您看这切口,像是用镰刀斜着削的。”转头又问冯秀秀:“大妹子,你种麦子前,地界石还在不?”
  两人愣住了。颜书利趁机掏出卷尺:“咱按老规矩,从东头老槐树量起,三步一桩,重新立界。”法律顾问要桂霞补充道:“处理这类事情,最重要的是双方都认可,最好有个明确的界限和记录,这样对大家都公平。”
  正值中午,调解员颜书利在大太阳底下抡起锄头砸下灰桩,要桂霞举着手机录像存证。
  杨光抹了把汗,突然笑了:“书利妹子,你这劲头,比俺们庄稼汉还利索。”冯秀秀也松了口:“算了算了,远亲不如近邻,中午都上我家吃凉面条去。”
  “贴心大嫂”调解队成立3年,足迹遍布全镇60个村庄。在她们的调解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赡养纠纷、宅基地矛盾、夫妻口角……每一起案件背后,都是乡亲们的家长里短,也是她们的牵肠挂肚。
  队长陈云峰常说:“调解不是和稀泥,得让当事人心服口服。”为此,她们自创“三必工作法”:必到现场看实情、必拉家常暖人心、必讲法理明是非。
  去年冬天,为化解一起赡养纠纷,颜书利在老人炕头守了3天,硬是把4个子女说得抱头痛哭;今年开春,胡学敏忍着胆结石的疼痛,调解村民的林地纠纷,村民们感动得直念叨:“这闺女,比自家孩子还上心!”
  如今,桑阿镇的乡亲们遇到烦心事,总能想到“贴心大嫂”调解队。这支“娘子军”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信任,用行动书写着刚柔并济。“贴心大嫂”四个字成为了基层善治的金字招牌,生动诠释着柔肩亦可担道义的基层治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