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一座水塔的时代记忆

2025-07-31 作者: 鲍福玉 来源: 大众日报
  青砖水塔
  □ 本报记者 鲍福玉

  在济宁市兖州区新兖镇,一座矗立近七十年的青砖水塔,经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重新走进大众视野。这座高约20米的欧式风格水塔,不仅是兖州农业机械化起步的见证者,更凝结着中国和匈牙利两国的友好情谊,为近现代建筑遗产增添了一抹独特的历史亮色。
  “青砖勾缝整齐,穹顶带着明显的欧式弧线,站在水塔下仰头看,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厚重与精致。”文物普查工作队队员回忆初见水塔时的场景,仍难掩兴奋。这座水塔藏于演武厅社区南侧的民居与厂房之间,历经近七十年风雨,主体结构依然稳固,青砖表面虽覆着岁月的斑驳,却依稀能辨认当年工匠们精心打磨的痕迹。
  作为山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新发现,水塔的“身份”很快被厘清:它建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是中匈友谊农业机器拖拉机站的配套设施。彼时,农业机械化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兖州地处鲁西南平原,自古便是农业重镇,为推动粮食生产与农业现代化,中匈友谊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应运而生。水塔作为拖拉机站的“生命线”,不仅为厂区生产生活提供保障,也成为这片土地上最早的“工业地标”之一。
  兖州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协调机制办公室专家组成员宋猛介绍,水塔主体采用普通青砖砌筑,这种材质在当时的工业建筑中极为常见,既经济耐用,又便于就地取材。20米的高度在当时的兖州堪称“制高点”,其欧式风格的穹顶设计尤为特别——线条流畅,顶部装饰虽已简化,仍能看出匈牙利风格建筑的影子,与周围的中式民居形成鲜明对比,是那个年代中外技术交流的直观写照。
  20世纪50年代末的兖州农村,还是“牛拉犁、人扛粮”的传统耕作模式,拖拉机站的到来,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当地人对“现代化”的无限向往。该农机站的“老人”赵德双回忆,水塔是当地的一大景观,方圆几十里的老乡都赶过来参观,大家把这个水塔称为“匈牙利的水楼子”。
  比起水楼子,人们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更充满好奇。老辈人总念叨:头回见拖拉机那阵仗,耳朵差点被震聋。老远就听见“咚咚咚”的响声,像闷雷滚过田埂,一个铁壳子冒着黑烟闯过来,俩轮子比碾盘还大,碾过土道时震得地皮直颤。有人吓得直往后躲,可看着它拉着成山的麦捆还跑得起劲,又直拍大腿:“这玩意儿比十头犍牛还顶用!”而联合收割机,更是把人看呆了。那铁家伙前头张着大嘴,“突突”地往前拱,麦秆麦头全被卷进去,二十亩地的麦子,抽袋烟的功夫就捋得溜光。后面的槽子里“哗啦啦”淌出麦粒,金灿灿的像道小瀑布。
  那时候匈牙利专家与中国工人一起调试设备、交流技术。“翻译很少,有时遇到语言不通,就靠手势比画,外国专家手把手教我们修机器,连吃饭都要端着碗凑在一起。”赵德双回忆,水塔旁的空地上,时常举办技术交流会,中匈两国技术人员围着图纸讨论的场景,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山东拖拉机厂原副厂长张景生介绍,中匈友谊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是20世纪50年代中匈两国技术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水塔的存在,让“中匈友谊”四个字具象化。随着时代发展,拖拉机站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了后来的山东拖拉机厂,但水塔始终矗立在原地,见证了兖州农业从“靠天吃饭”到机械化耕作的跨越,也记录了中匈两国的真诚合作,成为比文字更鲜活的“历史教科书”。
  “近现代建筑遗产是历史的‘活化石’,这座水塔填补了兖州地区中匈合作工业遗存的空白。”宋猛表示,这类建筑虽“年轻”,却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记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目前,兖州区文物部门已将该水塔纳入重点保护范围,下一步将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详细测绘、病害评估,并制订修缮保护方案。未来,这座老水塔或将以新的身份“重生”,继续讲述兖州大地上的农机记忆与中外友谊。
  □ 本报记者 鲍福玉

  在济宁市兖州区新兖镇,一座矗立近七十年的青砖水塔,经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重新走进大众视野。这座高约20米的欧式风格水塔,不仅是兖州农业机械化起步的见证者,更凝结着中国和匈牙利两国的友好情谊,为近现代建筑遗产增添了一抹独特的历史亮色。
  “青砖勾缝整齐,穹顶带着明显的欧式弧线,站在水塔下仰头看,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特有的厚重与精致。”文物普查工作队队员回忆初见水塔时的场景,仍难掩兴奋。这座水塔藏于演武厅社区南侧的民居与厂房之间,历经近七十年风雨,主体结构依然稳固,青砖表面虽覆着岁月的斑驳,却依稀能辨认当年工匠们精心打磨的痕迹。
  作为山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新发现,水塔的“身份”很快被厘清:它建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是中匈友谊农业机器拖拉机站的配套设施。彼时,农业机械化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兖州地处鲁西南平原,自古便是农业重镇,为推动粮食生产与农业现代化,中匈友谊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应运而生。水塔作为拖拉机站的“生命线”,不仅为厂区生产生活提供保障,也成为这片土地上最早的“工业地标”之一。
  兖州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协调机制办公室专家组成员宋猛介绍,水塔主体采用普通青砖砌筑,这种材质在当时的工业建筑中极为常见,既经济耐用,又便于就地取材。20米的高度在当时的兖州堪称“制高点”,其欧式风格的穹顶设计尤为特别——线条流畅,顶部装饰虽已简化,仍能看出匈牙利风格建筑的影子,与周围的中式民居形成鲜明对比,是那个年代中外技术交流的直观写照。
  20世纪50年代末的兖州农村,还是“牛拉犁、人扛粮”的传统耕作模式,拖拉机站的到来,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当地人对“现代化”的无限向往。该农机站的“老人”赵德双回忆,水塔是当地的一大景观,方圆几十里的老乡都赶过来参观,大家把这个水塔称为“匈牙利的水楼子”。
  比起水楼子,人们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更充满好奇。老辈人总念叨:头回见拖拉机那阵仗,耳朵差点被震聋。老远就听见“咚咚咚”的响声,像闷雷滚过田埂,一个铁壳子冒着黑烟闯过来,俩轮子比碾盘还大,碾过土道时震得地皮直颤。有人吓得直往后躲,可看着它拉着成山的麦捆还跑得起劲,又直拍大腿:“这玩意儿比十头犍牛还顶用!”而联合收割机,更是把人看呆了。那铁家伙前头张着大嘴,“突突”地往前拱,麦秆麦头全被卷进去,二十亩地的麦子,抽袋烟的功夫就捋得溜光。后面的槽子里“哗啦啦”淌出麦粒,金灿灿的像道小瀑布。
  那时候匈牙利专家与中国工人一起调试设备、交流技术。“翻译很少,有时遇到语言不通,就靠手势比画,外国专家手把手教我们修机器,连吃饭都要端着碗凑在一起。”赵德双回忆,水塔旁的空地上,时常举办技术交流会,中匈两国技术人员围着图纸讨论的场景,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山东拖拉机厂原副厂长张景生介绍,中匈友谊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是20世纪50年代中匈两国技术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水塔的存在,让“中匈友谊”四个字具象化。随着时代发展,拖拉机站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了后来的山东拖拉机厂,但水塔始终矗立在原地,见证了兖州农业从“靠天吃饭”到机械化耕作的跨越,也记录了中匈两国的真诚合作,成为比文字更鲜活的“历史教科书”。
  “近现代建筑遗产是历史的‘活化石’,这座水塔填补了兖州地区中匈合作工业遗存的空白。”宋猛表示,这类建筑虽“年轻”,却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记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目前,兖州区文物部门已将该水塔纳入重点保护范围,下一步将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详细测绘、病害评估,并制订修缮保护方案。未来,这座老水塔或将以新的身份“重生”,继续讲述兖州大地上的农机记忆与中外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