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驳壳枪见证燎原星火

2025-07-07 作者: 修从涛 王雅洁 张锡坤 刘涛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修从涛 王雅洁 张锡坤 刘涛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件特殊的文物——一支德制毛瑟手枪。它更加广为人知的俗称是“驳壳枪”。
  1964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向全军动员征集革命文物。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林浩,决定将其随身携带了26年的驳壳枪捐献出来。
  鲜为人知的是,这支驳壳枪也曾是抗战英烈洪涛的佩枪。
  洪涛也是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他参加过长征,曾任红九军团第七团团长,暂编师代理师长。1937年7月,全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受党中央派遣,洪涛作为红军干部,从延安来到山东开辟抗日根据地。
  洪涛的佩枪,就是这支驳壳枪,这是其在长征途中缴获的战利品。为了将这支枪带到山东开展抗日斗争,洪涛将其拆卸后包裹在油纸伞里,一路从延安到山东躲过了层层盘查。
  1938年1月1日,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誓师大会在大寺举行。当时任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宣布成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时,被任命为第四支队司令员的洪涛,高举这支驳壳枪,对空鸣放三枪,带领大家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顿时,徂徕山上一片山呼海啸。
  洪涛带着这支枪指挥战斗,带领第四支队在齐鲁大地上南征北战,取得多场胜利。
  这支枪如何又传到了林浩手里?
  1937年10月,洪涛来到山东参加抗战时,林浩任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长。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成立后,林浩兼任支队政治部主任。洪涛和林浩开始在同一战壕里战斗。老红军的刚毅与山东人的爽直,加上共同的信仰追求交汇在一起,两人很快就在并肩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38年5月初,第四支队在莱芜城西鲁西镇以东,与日伪军展开激战。洪涛不顾伤病,亲自靠前指挥战斗,直到战斗取得胜利。然而,战后洪涛因长征时肺部旧伤复发,伤病继续恶化。1938年5月25日晚,年仅26岁的洪涛牺牲在泰安劝礼村。
  临终前,洪涛从枕下抽出了这支伴随着他走过长征路的驳壳枪,用尽最后的气力交到了林浩手里。
  第四支队指战员召开追悼会,安葬好洪涛后,林浩举起洪涛交给他的佩枪,鸣枪三声,为自己的亲密战友送行。
  多年后,林浩在怀念洪涛的文章中这样深情描述:“望着朝夕相处生死相依的战友永别,我心如刀绞!深夜,天黑漆漆的,苍天和大地浑然一体,四野茫茫全都笼罩在一片悲痛之中……”
  接过洪涛的佩枪,林浩也肩负起战友的嘱托。自此,林浩带着这支驳壳枪,率领部队从鲁中、鲁南到胶东,打鬼子、杀顽敌,浴血转战,杀出一片天地。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林浩的工作几经变换,但始终把这支枪保存在身边。每每擦拭保养这支驳壳枪时,林浩都会想起洪涛,默默流泪。
  1959年10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北京建立,同时向全国和全军征集革命文物。林浩斟酌再三,没有舍得交出这支枪。1964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建馆五周年纪念,再次向全军动员征集革命文物时,林浩依依不舍地把这支枪捐献出来,让更多人了解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枪擦拭好后,父亲又在枪身上仔细涂上了一层薄薄的枪油,母亲拿来一块红绸布把枪包好,轻轻地装进枪套里,父亲双手捧起枪,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并再三叮嘱一定要办好捐赠交接手续。”林浩之子林水星回忆道。
  “岁月的硝烟虽然已经磨去了它表面的烤蓝,但枪面依然整洁,一尘不染,薄薄的一层枪油下没有一丝锈痕,枪身上原毛瑟厂的钢印和厂标清晰可见。”回望历史烽烟,林水星说,它见证了父辈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发起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也正是这场起义点燃了山东人民武装抗日的烽火,揭开了山东省党组织独立领导山东抗战的序幕。
  【□报道组特邀顾问: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研究二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闫化川】
  □ 本报记者 修从涛 王雅洁 张锡坤 刘涛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件特殊的文物——一支德制毛瑟手枪。它更加广为人知的俗称是“驳壳枪”。
  1964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向全军动员征集革命文物。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林浩,决定将其随身携带了26年的驳壳枪捐献出来。
  鲜为人知的是,这支驳壳枪也曾是抗战英烈洪涛的佩枪。
  洪涛也是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他参加过长征,曾任红九军团第七团团长,暂编师代理师长。1937年7月,全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受党中央派遣,洪涛作为红军干部,从延安来到山东开辟抗日根据地。
  洪涛的佩枪,就是这支驳壳枪,这是其在长征途中缴获的战利品。为了将这支枪带到山东开展抗日斗争,洪涛将其拆卸后包裹在油纸伞里,一路从延安到山东躲过了层层盘查。
  1938年1月1日,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誓师大会在大寺举行。当时任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宣布成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时,被任命为第四支队司令员的洪涛,高举这支驳壳枪,对空鸣放三枪,带领大家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顿时,徂徕山上一片山呼海啸。
  洪涛带着这支枪指挥战斗,带领第四支队在齐鲁大地上南征北战,取得多场胜利。
  这支枪如何又传到了林浩手里?
  1937年10月,洪涛来到山东参加抗战时,林浩任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长。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成立后,林浩兼任支队政治部主任。洪涛和林浩开始在同一战壕里战斗。老红军的刚毅与山东人的爽直,加上共同的信仰追求交汇在一起,两人很快就在并肩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38年5月初,第四支队在莱芜城西鲁西镇以东,与日伪军展开激战。洪涛不顾伤病,亲自靠前指挥战斗,直到战斗取得胜利。然而,战后洪涛因长征时肺部旧伤复发,伤病继续恶化。1938年5月25日晚,年仅26岁的洪涛牺牲在泰安劝礼村。
  临终前,洪涛从枕下抽出了这支伴随着他走过长征路的驳壳枪,用尽最后的气力交到了林浩手里。
  第四支队指战员召开追悼会,安葬好洪涛后,林浩举起洪涛交给他的佩枪,鸣枪三声,为自己的亲密战友送行。
  多年后,林浩在怀念洪涛的文章中这样深情描述:“望着朝夕相处生死相依的战友永别,我心如刀绞!深夜,天黑漆漆的,苍天和大地浑然一体,四野茫茫全都笼罩在一片悲痛之中……”
  接过洪涛的佩枪,林浩也肩负起战友的嘱托。自此,林浩带着这支驳壳枪,率领部队从鲁中、鲁南到胶东,打鬼子、杀顽敌,浴血转战,杀出一片天地。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林浩的工作几经变换,但始终把这支枪保存在身边。每每擦拭保养这支驳壳枪时,林浩都会想起洪涛,默默流泪。
  1959年10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北京建立,同时向全国和全军征集革命文物。林浩斟酌再三,没有舍得交出这支枪。1964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建馆五周年纪念,再次向全军动员征集革命文物时,林浩依依不舍地把这支枪捐献出来,让更多人了解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枪擦拭好后,父亲又在枪身上仔细涂上了一层薄薄的枪油,母亲拿来一块红绸布把枪包好,轻轻地装进枪套里,父亲双手捧起枪,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并再三叮嘱一定要办好捐赠交接手续。”林浩之子林水星回忆道。
  “岁月的硝烟虽然已经磨去了它表面的烤蓝,但枪面依然整洁,一尘不染,薄薄的一层枪油下没有一丝锈痕,枪身上原毛瑟厂的钢印和厂标清晰可见。”回望历史烽烟,林水星说,它见证了父辈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发起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也正是这场起义点燃了山东人民武装抗日的烽火,揭开了山东省党组织独立领导山东抗战的序幕。
  【□报道组特邀顾问: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研究二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闫化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