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
2025-06-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王冰陈昌金陈海艳王梓楠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致力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体系,形成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融合、融汇、融通全课程教育体系的赋能家国情怀培育模式。贯彻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宗旨。
融入课程体系
赋能家国情怀培育内涵
学校根据学前教育专业自身培养特点,构建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第二课堂三个层次的赋能家国情怀异课同构课程。一是在通识课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主要内容包括从西周时期至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相关的内容。旨在通过课程学习,使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发展的脉络,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二是在专业课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开设“家国情怀文化+模块”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节日与饮食、艺术与游戏、礼仪与民俗、科技与发明创造、人物与思想五个领域。授课运用项目教学法,构建以教师为引领、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课程培育实施体系。三是在第二课堂课程中开设“接地气”的“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用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内容课程。开设“大师讲堂”,邀请中华文化名家举办专题讲座。设立“中华文化传承人工作室”,支持大学生开发文创产品。组织大学生到中华文化遗址、博物馆、展览馆等开展调研。旨在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整合课程资源
赋能家国情怀培育空间
学校依托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群建设资源优势,整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培育的师资资源、教材资源,为赋能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提供了保障。一是在师资资源方面,选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家国情怀专业相关相近的专业教师,聘请博物馆、展览馆、文创体验中心的专职人员做兼职教师,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民间艺人做客座教师,组成专业教师授课团队。二是在教材资源方面,从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筛选出与家国情怀紧密相关的内容。根据大学生不同学段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编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家国情怀的教材。低年级阶段的大学生,以培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重点,通过生动有趣的内容,让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中年级阶段的大学生,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家国情怀的理解力为重点,系统介绍中华民族的历史及伟大成就,让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高年级阶段的大学生,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能力为重点,培育学生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创新课程载体
赋能家国情怀培育范式
学校立足学前教育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家国情怀培育目标,创造性地提出赋能家国情怀的培育范式。首先,创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家国情怀的主题课程教育体系”。家国情怀主题课程教育体系是指,围绕某一题目,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教育活动。其次,创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家国情怀主题课程生态教育活动模式”。家国情怀生态教育活动模式,一是横向同构。每一个主题课程安排在一个相对集中时间段,开展时将若干个知识点相近的具体内容组成课程横向结构。二是纵向螺旋。每一个主题课程核心题目在大学生不同认知年级逐步纵向螺旋式上升的模式。三是网络迭代递进。由横向同构与纵向螺旋组成的横纵交错、网格化逐步递进深入的模式。四是创设了“四实”教育路径。实地创设是指设身处地地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家国情怀教学场域;实景创设是指身临其境地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家国情怀的真实场境;实操创设是指真刀实枪地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家国情怀真实物件;实用创设是指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家国情怀的教学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创新教育方式与实践路径,对于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致力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体系,形成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融合、融汇、融通全课程教育体系的赋能家国情怀培育模式。贯彻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宗旨。
融入课程体系
赋能家国情怀培育内涵
学校根据学前教育专业自身培养特点,构建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第二课堂三个层次的赋能家国情怀异课同构课程。一是在通识课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主要内容包括从西周时期至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相关的内容。旨在通过课程学习,使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发展的脉络,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二是在专业课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开设“家国情怀文化+模块”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节日与饮食、艺术与游戏、礼仪与民俗、科技与发明创造、人物与思想五个领域。授课运用项目教学法,构建以教师为引领、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课程培育实施体系。三是在第二课堂课程中开设“接地气”的“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用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内容课程。开设“大师讲堂”,邀请中华文化名家举办专题讲座。设立“中华文化传承人工作室”,支持大学生开发文创产品。组织大学生到中华文化遗址、博物馆、展览馆等开展调研。旨在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整合课程资源
赋能家国情怀培育空间
学校依托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群建设资源优势,整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培育的师资资源、教材资源,为赋能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提供了保障。一是在师资资源方面,选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家国情怀专业相关相近的专业教师,聘请博物馆、展览馆、文创体验中心的专职人员做兼职教师,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民间艺人做客座教师,组成专业教师授课团队。二是在教材资源方面,从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筛选出与家国情怀紧密相关的内容。根据大学生不同学段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编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家国情怀的教材。低年级阶段的大学生,以培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重点,通过生动有趣的内容,让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中年级阶段的大学生,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家国情怀的理解力为重点,系统介绍中华民族的历史及伟大成就,让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高年级阶段的大学生,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能力为重点,培育学生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创新课程载体
赋能家国情怀培育范式
学校立足学前教育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家国情怀培育目标,创造性地提出赋能家国情怀的培育范式。首先,创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家国情怀的主题课程教育体系”。家国情怀主题课程教育体系是指,围绕某一题目,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教育活动。其次,创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家国情怀主题课程生态教育活动模式”。家国情怀生态教育活动模式,一是横向同构。每一个主题课程安排在一个相对集中时间段,开展时将若干个知识点相近的具体内容组成课程横向结构。二是纵向螺旋。每一个主题课程核心题目在大学生不同认知年级逐步纵向螺旋式上升的模式。三是网络迭代递进。由横向同构与纵向螺旋组成的横纵交错、网格化逐步递进深入的模式。四是创设了“四实”教育路径。实地创设是指设身处地地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家国情怀教学场域;实景创设是指身临其境地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家国情怀的真实场境;实操创设是指真刀实枪地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家国情怀真实物件;实用创设是指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家国情怀的教学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创新教育方式与实践路径,对于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