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锤”砸准“产业钉”
2025-06-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本报评论员
关于科技与产业,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科技创新是“拿着锤子找钉子”,产业创新则是“找准钉子造锤子”。
找钉子,找的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瓶颈制约;造锤子,造的是产业新引擎、新动能。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耦合,真正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
6月27日召开的全省科技大会,在表彰先进、礼赞创新的同时,也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是深度融合的基础。细数山东“家底”,12英寸碳化硅衬底、“山河号”智能盾构机等重大科技成果接连涌现,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3.5万家,分别居全国第三、第四位。既有“顶天立地”的重大突破,也有“铺天盖地”的创新梯队,为山东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当然,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不会自然发生。过去,我们常遇到这样的尴尬,高校的成果“养在深闺”,企业想要技术又“摸不着门”,产学研融合搞着搞着成了“纸上联姻”。可见,要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就必须解决“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等问题,这需要政府和市场联合“答题”。
比如,去年5月启动运行的山东科技大市场,已挂牌交易技术成果1200余项,成交额突破12.8亿元,解决了供需错配问题。而鲁科贷、鲁科担等服务品牌的建设,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激发市场化科技金融活力,帮助解决资金问题。让“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相得益彰,才能形成高效协同的成果转化体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企业对市场需求最灵敏,对新技术、新产品最迫切。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也是融合的关键。2024年,山东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88.5%,居全国第一;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90%以上由企业牵头承担,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当各类企业在创新链、产业链上加速融合,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迸发出的,必将是更强劲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能。
关于科技与产业,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科技创新是“拿着锤子找钉子”,产业创新则是“找准钉子造锤子”。
找钉子,找的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瓶颈制约;造锤子,造的是产业新引擎、新动能。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耦合,真正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
6月27日召开的全省科技大会,在表彰先进、礼赞创新的同时,也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是深度融合的基础。细数山东“家底”,12英寸碳化硅衬底、“山河号”智能盾构机等重大科技成果接连涌现,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3.5万家,分别居全国第三、第四位。既有“顶天立地”的重大突破,也有“铺天盖地”的创新梯队,为山东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当然,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不会自然发生。过去,我们常遇到这样的尴尬,高校的成果“养在深闺”,企业想要技术又“摸不着门”,产学研融合搞着搞着成了“纸上联姻”。可见,要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就必须解决“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等问题,这需要政府和市场联合“答题”。
比如,去年5月启动运行的山东科技大市场,已挂牌交易技术成果1200余项,成交额突破12.8亿元,解决了供需错配问题。而鲁科贷、鲁科担等服务品牌的建设,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激发市场化科技金融活力,帮助解决资金问题。让“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相得益彰,才能形成高效协同的成果转化体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企业对市场需求最灵敏,对新技术、新产品最迫切。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也是融合的关键。2024年,山东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88.5%,居全国第一;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90%以上由企业牵头承担,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当各类企业在创新链、产业链上加速融合,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迸发出的,必将是更强劲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