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核心城市首位度,借鉴实行实体化运作
都市圈同城化“蛋糕”如何做大
2025-06-1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崔露雨 鞠卫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不久前召开的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会议也指出,要在推进圈内同城化上持续发力,深入实施“强省会”“强龙头”战略,注重实绩实效,确保每年都有新进展新变化。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要健全推进机制,强化规划引领,增加制度供给,加快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区域带动力和创新引领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第一,共建现代产业共同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增强都市圈核心竞争力,首要的是夯实都市圈的经济基础,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实现产业一体、协同发展。重点是“四化”:一是集群化推进,认真总结青烟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做法,引导都市圈内城市聚焦优势领域,实行错位发展,促进链主企业和中小企业形成紧密的产业合作关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支持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家电等产业建强高能级创新载体,搭建协同发展平台,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探索设立产业基金,共建创新联合体,培育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二是联盟化发展,成立都市圈技术转移联盟,建立“研发+生产”“策源+转化”产业协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探索组建旅游发展、数字经济、人才服务等联盟,联合开展旅游推介、人才招引等活动,实现跨区域、跨行业合作。三是一体化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共建产业园区、离岸创新中心,探索建立税收分享和经济统计分成机制,形成一批“产业飞地”“人才飞地”“科创飞地”。四是前瞻化布局,放大量子科技、深海开发、空天信息等发展优势,培育氢能、核电等新优势,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抢占发展新赛道。
第二,搭建互联互通通勤圈。基础设施是都市圈内外衔接的纽带,必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实现“三个结合”:一是客货结合,结合“十五五”规划研究,编制都市圈交通专项规划,优化布局圈内城市间轨道交通,加强城际交通联系;在重视高铁的同时,应高度重视货运铁路特别是重载铁路的规划建设,加强铁路扩能改造,深化山东港口与黄河腹地的交通联系;加快建设周边城市与济南遥墙国际机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的快速通道。二是河海结合,大力发展通道经济,谋划推动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全线通航,科学规划京杭大运河与小清河联通工程,实现通江达海;提升沿海港口能级,加快发展航运保险、海事仲裁等港航服务业,向贸易港、金融港转型升级。三是软硬结合,既要抓好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政务数据互联互通,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打造数字都市圈。
第三,提升核心城市首位度。都市圈发展关键看核心城市的带动、辐射能力。山东是全国少有的两个都市圈获批的省份,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核心城市首位度不够、带动能力不强。一方面,要做大做强济南、青岛两个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培育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上合示范区等平台,加快中新未来产业城建设,导入一批高端产业、创新资源,形成新的发展增长极。济南、青岛的比较优势是生产性服务业,也是服务圈内城市的重点所在。应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会议会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业态,推动要素资源在圈内加速流动,提升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能力。另一方面,要推动双城、两圈联动发展、特色发展。健全省级统筹机制,在产业布局、要素集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科学规划设计,实现产业错位、功能互补、标准衔接。聚焦打造济青发展轴带,建立多层次、常态化合作机制,在黄河流域开放门户、齐鲁科创大走廊等方面形成一批合作事项、共建项目,联合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支持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联动创新。
第四,打造能源革命新范式。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山东的重大使命。都市圈建设更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能源结构调整上大胆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重点在三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跨区域供热。这方面,两个都市圈都有很好的案例。聊热入济、泰热入济拉开了济南都市圈供热一体化的序幕,聊热入济项目建成后可为济南新增约1亿平方米的供热面积。应完善政策措施,支持有余热资源的企业开展长距离供热,加强跨市统筹利用,打造北方地区能源合作典范。海阳是全国第一座主城区实现核能供暖全覆盖的城市。未来还有一批核电项目建成运营,应抓紧谋划胶东核电供暖一体化,覆盖青岛都市圈内更多城市,替代传统的煤电机组,大幅降低煤炭消费总量。二是大力发展氢能。我省氢能产业处于快速成长期,济南、青岛、淄博等市共同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应以更大的力度支持氢能产业布局,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在氢气制取、储存、运输等方面加大技术迭代创新力度,培育燃料电池、绿氢生产、装备制造、综合能源站等比较优势,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氢能发展高地。三是用好地热资源。有序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积极探索地热清洁供暖、制冷商业化模式,拓宽在种植、养殖、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第五,实行实体化运作。建议学习借鉴南京、成都等地做法,健全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协调推进机制,设立实体化运行的都市圈推进办公室,抽调力量集中办公,协调推进重大事项、重大项目。清单化推进合作,每年制订行动计划,在交通、产业、科技、民生等领域推出一批合作事项,加快实现“一小时通勤圈”、同城化发展。发挥济南、青岛主体作用,主动与周边城市衔接,在科创资源、产业协同、交通布局等方面共建共享,把都市圈这个“蛋糕”做大。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健全常态化调度落实机制,省级层面定期召开推进会议,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市级层面建立都市圈各市对口部门交流合作机制,共建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不久前召开的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会议也指出,要在推进圈内同城化上持续发力,深入实施“强省会”“强龙头”战略,注重实绩实效,确保每年都有新进展新变化。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要健全推进机制,强化规划引领,增加制度供给,加快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区域带动力和创新引领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第一,共建现代产业共同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增强都市圈核心竞争力,首要的是夯实都市圈的经济基础,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实现产业一体、协同发展。重点是“四化”:一是集群化推进,认真总结青烟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做法,引导都市圈内城市聚焦优势领域,实行错位发展,促进链主企业和中小企业形成紧密的产业合作关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支持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家电等产业建强高能级创新载体,搭建协同发展平台,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探索设立产业基金,共建创新联合体,培育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二是联盟化发展,成立都市圈技术转移联盟,建立“研发+生产”“策源+转化”产业协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探索组建旅游发展、数字经济、人才服务等联盟,联合开展旅游推介、人才招引等活动,实现跨区域、跨行业合作。三是一体化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共建产业园区、离岸创新中心,探索建立税收分享和经济统计分成机制,形成一批“产业飞地”“人才飞地”“科创飞地”。四是前瞻化布局,放大量子科技、深海开发、空天信息等发展优势,培育氢能、核电等新优势,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抢占发展新赛道。
第二,搭建互联互通通勤圈。基础设施是都市圈内外衔接的纽带,必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实现“三个结合”:一是客货结合,结合“十五五”规划研究,编制都市圈交通专项规划,优化布局圈内城市间轨道交通,加强城际交通联系;在重视高铁的同时,应高度重视货运铁路特别是重载铁路的规划建设,加强铁路扩能改造,深化山东港口与黄河腹地的交通联系;加快建设周边城市与济南遥墙国际机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的快速通道。二是河海结合,大力发展通道经济,谋划推动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全线通航,科学规划京杭大运河与小清河联通工程,实现通江达海;提升沿海港口能级,加快发展航运保险、海事仲裁等港航服务业,向贸易港、金融港转型升级。三是软硬结合,既要抓好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政务数据互联互通,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打造数字都市圈。
第三,提升核心城市首位度。都市圈发展关键看核心城市的带动、辐射能力。山东是全国少有的两个都市圈获批的省份,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核心城市首位度不够、带动能力不强。一方面,要做大做强济南、青岛两个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培育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上合示范区等平台,加快中新未来产业城建设,导入一批高端产业、创新资源,形成新的发展增长极。济南、青岛的比较优势是生产性服务业,也是服务圈内城市的重点所在。应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会议会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业态,推动要素资源在圈内加速流动,提升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能力。另一方面,要推动双城、两圈联动发展、特色发展。健全省级统筹机制,在产业布局、要素集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科学规划设计,实现产业错位、功能互补、标准衔接。聚焦打造济青发展轴带,建立多层次、常态化合作机制,在黄河流域开放门户、齐鲁科创大走廊等方面形成一批合作事项、共建项目,联合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支持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联动创新。
第四,打造能源革命新范式。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山东的重大使命。都市圈建设更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能源结构调整上大胆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重点在三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跨区域供热。这方面,两个都市圈都有很好的案例。聊热入济、泰热入济拉开了济南都市圈供热一体化的序幕,聊热入济项目建成后可为济南新增约1亿平方米的供热面积。应完善政策措施,支持有余热资源的企业开展长距离供热,加强跨市统筹利用,打造北方地区能源合作典范。海阳是全国第一座主城区实现核能供暖全覆盖的城市。未来还有一批核电项目建成运营,应抓紧谋划胶东核电供暖一体化,覆盖青岛都市圈内更多城市,替代传统的煤电机组,大幅降低煤炭消费总量。二是大力发展氢能。我省氢能产业处于快速成长期,济南、青岛、淄博等市共同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应以更大的力度支持氢能产业布局,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在氢气制取、储存、运输等方面加大技术迭代创新力度,培育燃料电池、绿氢生产、装备制造、综合能源站等比较优势,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氢能发展高地。三是用好地热资源。有序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积极探索地热清洁供暖、制冷商业化模式,拓宽在种植、养殖、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第五,实行实体化运作。建议学习借鉴南京、成都等地做法,健全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协调推进机制,设立实体化运行的都市圈推进办公室,抽调力量集中办公,协调推进重大事项、重大项目。清单化推进合作,每年制订行动计划,在交通、产业、科技、民生等领域推出一批合作事项,加快实现“一小时通勤圈”、同城化发展。发挥济南、青岛主体作用,主动与周边城市衔接,在科创资源、产业协同、交通布局等方面共建共享,把都市圈这个“蛋糕”做大。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健全常态化调度落实机制,省级层面定期召开推进会议,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市级层面建立都市圈各市对口部门交流合作机制,共建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