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朝夕共享”的美好空间
2025-06-1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本报记者 魏然
“一老”连着牵挂,“一小”承载未来。随着家庭结构和居住模式变化,老人和小孩成为社区最常住的居民。在“老幼共托”“双龄共养”时代,加强社区“一老一小”服务,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整体品质,既是关系全局发展的“国之大者”,又是家家户户的“民之关切”。
6月16日,省政协举行月度协商会,围绕推动建设“一老一小”代际融合社区,邀请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基层工作者和省直有关部门面对面协商,共同为助力我省“一老一小”社区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推动代际融合社区建设离不开政策制度保障和理念认同。此次协商前,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开通“民声连线”广泛征求民意,并通过网络议政收集委员建议400余条。在提交的书面发言中,有20余位委员提到政策机制方面的问题建议。
“‘一老一小’服务从单维度保障逐步向融合性供给转变,但仍存在政策协同效应未充分释放的问题。”孙录宝委员从顶层设计、设施建设、激励措施、财政支持、税收政策五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于富军委员认为,打造代际融合社区需要构建政策体系、规划设计、服务供给、运营监管等全过程全链条制度机制,因此建议政府主导,明确牵头部门,实行联席会议制度等。
“老小区地方小,没有活动场地”“小区内闲置的旧厂房,能否改建成‘一老一小’活动场所”……调研发现,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在老旧小区比较普遍。
泰安市政协副主席、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倪庆宾结合调研,提出将代际融合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完善标准化的设施配置、创新差异化的建设路径等建议,“可以参考杭州未来社区分类实施建设策略,新建社区配置跨代际交流空间、智慧康养系统等六大场景;老旧社区采用‘针灸式’更新,通过存量用地转化,鼓励将闲置厂房、办公楼改造为代际综合体。”
“全面摸排社区内空间资源,根据其权属、面积、用途、现状等做好编号分类,明确闲置类型,标注清楚位置,形成社区资源地图。”省政协应用型智库专家、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丽萍也建议盘活闲置资源,引导符合条件的空间场所、服务设施等转化为代际融合社区服务综合体。
对于王丽萍教授的资源共享建议,杜英杰委员也有同感。“我家附近的学校体育场是开放的,从下午五点到晚上九点多,很多老人孩子来活动。我省从2013年开始尝试校园开放,建议更好推动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我们小区有活动空间,但没人组织活动”“社区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能不能再丰富一点”……如果说空间设施、活动场所是“硬件”,服务就是“软件”。
“如何破解代际融合难题,打造社区服务综合体?答案是一个有温度的党群服务中心、一支1万多人的志愿服务队伍。”青岛市政协委员、李沧区政协主席王东翔以一则短片,介绍了李沧区沧口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获得与会人员“点赞”。大家认为在服务“一老一小”方面,需要凝聚好社区志愿服务力量,需要一支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协商交流现场,省委社会工作部、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卫生健康委负责同志,介绍了我省“一老一小”代际融合社区建设情况,回应了委员和群众关切。
截至2024年底,全省社区工作者总数达12.2万人。我省以专业化、规范化、精准化为重点,着力加强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社会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提升“一老一小”融合服务质效。
“一老”连着牵挂,“一小”承载未来。随着家庭结构和居住模式变化,老人和小孩成为社区最常住的居民。在“老幼共托”“双龄共养”时代,加强社区“一老一小”服务,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整体品质,既是关系全局发展的“国之大者”,又是家家户户的“民之关切”。
6月16日,省政协举行月度协商会,围绕推动建设“一老一小”代际融合社区,邀请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基层工作者和省直有关部门面对面协商,共同为助力我省“一老一小”社区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推动代际融合社区建设离不开政策制度保障和理念认同。此次协商前,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开通“民声连线”广泛征求民意,并通过网络议政收集委员建议400余条。在提交的书面发言中,有20余位委员提到政策机制方面的问题建议。
“‘一老一小’服务从单维度保障逐步向融合性供给转变,但仍存在政策协同效应未充分释放的问题。”孙录宝委员从顶层设计、设施建设、激励措施、财政支持、税收政策五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于富军委员认为,打造代际融合社区需要构建政策体系、规划设计、服务供给、运营监管等全过程全链条制度机制,因此建议政府主导,明确牵头部门,实行联席会议制度等。
“老小区地方小,没有活动场地”“小区内闲置的旧厂房,能否改建成‘一老一小’活动场所”……调研发现,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在老旧小区比较普遍。
泰安市政协副主席、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倪庆宾结合调研,提出将代际融合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完善标准化的设施配置、创新差异化的建设路径等建议,“可以参考杭州未来社区分类实施建设策略,新建社区配置跨代际交流空间、智慧康养系统等六大场景;老旧社区采用‘针灸式’更新,通过存量用地转化,鼓励将闲置厂房、办公楼改造为代际综合体。”
“全面摸排社区内空间资源,根据其权属、面积、用途、现状等做好编号分类,明确闲置类型,标注清楚位置,形成社区资源地图。”省政协应用型智库专家、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丽萍也建议盘活闲置资源,引导符合条件的空间场所、服务设施等转化为代际融合社区服务综合体。
对于王丽萍教授的资源共享建议,杜英杰委员也有同感。“我家附近的学校体育场是开放的,从下午五点到晚上九点多,很多老人孩子来活动。我省从2013年开始尝试校园开放,建议更好推动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我们小区有活动空间,但没人组织活动”“社区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能不能再丰富一点”……如果说空间设施、活动场所是“硬件”,服务就是“软件”。
“如何破解代际融合难题,打造社区服务综合体?答案是一个有温度的党群服务中心、一支1万多人的志愿服务队伍。”青岛市政协委员、李沧区政协主席王东翔以一则短片,介绍了李沧区沧口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获得与会人员“点赞”。大家认为在服务“一老一小”方面,需要凝聚好社区志愿服务力量,需要一支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协商交流现场,省委社会工作部、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卫生健康委负责同志,介绍了我省“一老一小”代际融合社区建设情况,回应了委员和群众关切。
截至2024年底,全省社区工作者总数达12.2万人。我省以专业化、规范化、精准化为重点,着力加强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社会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提升“一老一小”融合服务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