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安全再次陷入历史困境
2024-07-2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
|
□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张高胜
当前全球安全格局复杂多变,美俄对峙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近日就称“俄美两国正处于深度对抗阶段,目前还看不到走出这一低谷的先决条件……”美俄博弈持续升级,欧洲继冷战后再次沦为大国对抗前沿阵地。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愈发紧张。
“冷战剧本”的重演
7月10日,美国和德国在北约峰会期间发布联合声明,宣布美国将从2026年开始在德国部署射程更远的新型武器系统,包括“标准-6”导弹、“战斧”巡航导弹、“高超音速武器”等陆基中程导弹。随后俄方予以严厉抨击,表示将采取军事回应。穿过历史的迷雾,美国在德国部署新型中程导弹计划无疑是“冷战剧本”在欧洲的重演。在冷战时期,欧洲一直是美苏争霸的前沿阵地。20世纪50年代,美国率先在西欧部署大量中短程导弹。苏联急于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实施了“阿纳德尔”行动,准备在美国后院古巴部署42枚P-12和P-14中程导弹,美苏陷入核对峙局面,引发了著名的“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没有演变成核大战,但让苏联加大了对中程导弹的研发力度。当“先锋”导弹系统问世后,苏联便从1977年开始,将原先部署在欧洲地区的500枚P-12与100枚P-14中程导弹逐步撤换成新型中程导弹,这引起了美国和西欧各国的关注。1979年12月12日,北约理事会作出双重决定,准备在西欧部署108枚“潘兴”Ⅱ导弹和464枚巡航导弹来抗衡苏联,同时建议美国尽快同苏联举行限制欧洲中程核武器的相关谈判。北约表示,如果美苏达不成协议,就将从1983年底起部署导弹。在此背景下,1987年12月,美苏签署了《彻底销毁美苏中短程核导弹条约》即《中导条约》,为美苏战略安全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随着美俄相继退出《中导条约》,美国在欧洲地区部署新型中程导弹计划,欧洲安全又一次面临考验。
欧洲安全防务自主举步维艰
美国在德国部署新型中程导弹计划,暗示着德国仍然认为美国和北约是不可或缺的安全保障。2022年2月24日全面升级的乌克兰危机,是对冷战后欧洲安全秩序的沉重打击。2023年《欧盟—北约合作联合宣言》认定,乌克兰危机使欧洲—大西洋安全面临几十年来的“最严重威胁”。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整个欧洲大陆军费开支增加了约16%,达5880亿美元,“挺乌制俄”的大多数北约成员国都增加了军费开支,在北约军费总开支中占比达28%,创十年来最高水平。同时,欧洲加速安全与防务一体化建设,紧锣密鼓地通过了《凡尔赛宣言》和“安全与防务战略指南针”,但欧洲在安全防务领域的战略自主进程依然举步维艰。事实上,迫切的安全防务需求促使欧洲日渐加紧与北约“捆绑”,加深对美国的依赖。“脑死亡”的北约被重新激活,再次扩大。
伴随着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美国与俄罗斯在军事外交领域激烈博弈。美国多次试射洲际导弹,计划在欧洲(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部署中短程核导弹和战术核武器,并纠集北约盟友频频进行军事演练,对俄进行威慑。美国还宣布,对位于欧洲的北约成员国核弹存储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使其具备部署B61-12型核弹的能力。据外媒报道,由于“来自俄罗斯的威胁与日俱增”,美国时隔15年计划重新在英国部署核武器。与之针锋相对,俄罗斯多次进行“口头核威慑”,不断传递使用可实战操作战术核武的意愿,5月至6月两次举行非战略核力量演习。同时,派遣核潜艇前往美“后院”古巴访问,并在近美海域开展高超导弹演习,展现其关键时刻全球军事投射及对美国的直接战略威胁能力。美俄相互威慑的螺旋式升级,加深了欧洲的不安全感,寻求美国军事“保护伞”的动力就愈加强烈。
欧洲更加安全了吗?
美国在德国部署新型中程导弹的计划不仅意味着欧洲安全格局的重大变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俄罗斯驻美国大使安东诺夫表示,美国在德国部署中短程导弹的计划对国际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增加了导弹军备竞赛的风险。针对美国将在德国部署导弹的计划,佩斯科夫谈到一个悖论,即“欧洲是我们导弹的目标,我们国家是美国在欧洲导弹的目标”,“我们有足够的能力遏制这些导弹,但潜在的受害者是这些(欧洲)国家的首都”。此外,俄罗斯已提前开始系统性准备综合反制措施。7月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如果美国部署中导,俄罗斯会保留采取“镜像式”行动的权利。欧洲可能会重新成为美俄导弹竞赛的前沿阵地,欧洲中导危机或将重演。
虽然德国总理朔尔茨表示,美国在德国境内部署远程打击系统不会导致俄罗斯与北约对抗升级,但是难以遏制本国各界的忧虑。德国绿党、左翼党等多个政治派别的代表纷纷发声,要求朔尔茨对此作出解释。凸显了德国理性人士对和平安宁的渴望。
建立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框架,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美俄欧应重视并妥善解决相互之间的正当合理安全关切,坚持政治解决的大方向,一道推动局势降温,维护欧洲地区的安全稳定,从而实现普遍安全、共同安全。
当前全球安全格局复杂多变,美俄对峙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近日就称“俄美两国正处于深度对抗阶段,目前还看不到走出这一低谷的先决条件……”美俄博弈持续升级,欧洲继冷战后再次沦为大国对抗前沿阵地。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愈发紧张。
“冷战剧本”的重演
7月10日,美国和德国在北约峰会期间发布联合声明,宣布美国将从2026年开始在德国部署射程更远的新型武器系统,包括“标准-6”导弹、“战斧”巡航导弹、“高超音速武器”等陆基中程导弹。随后俄方予以严厉抨击,表示将采取军事回应。穿过历史的迷雾,美国在德国部署新型中程导弹计划无疑是“冷战剧本”在欧洲的重演。在冷战时期,欧洲一直是美苏争霸的前沿阵地。20世纪50年代,美国率先在西欧部署大量中短程导弹。苏联急于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实施了“阿纳德尔”行动,准备在美国后院古巴部署42枚P-12和P-14中程导弹,美苏陷入核对峙局面,引发了著名的“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没有演变成核大战,但让苏联加大了对中程导弹的研发力度。当“先锋”导弹系统问世后,苏联便从1977年开始,将原先部署在欧洲地区的500枚P-12与100枚P-14中程导弹逐步撤换成新型中程导弹,这引起了美国和西欧各国的关注。1979年12月12日,北约理事会作出双重决定,准备在西欧部署108枚“潘兴”Ⅱ导弹和464枚巡航导弹来抗衡苏联,同时建议美国尽快同苏联举行限制欧洲中程核武器的相关谈判。北约表示,如果美苏达不成协议,就将从1983年底起部署导弹。在此背景下,1987年12月,美苏签署了《彻底销毁美苏中短程核导弹条约》即《中导条约》,为美苏战略安全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随着美俄相继退出《中导条约》,美国在欧洲地区部署新型中程导弹计划,欧洲安全又一次面临考验。
欧洲安全防务自主举步维艰
美国在德国部署新型中程导弹计划,暗示着德国仍然认为美国和北约是不可或缺的安全保障。2022年2月24日全面升级的乌克兰危机,是对冷战后欧洲安全秩序的沉重打击。2023年《欧盟—北约合作联合宣言》认定,乌克兰危机使欧洲—大西洋安全面临几十年来的“最严重威胁”。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整个欧洲大陆军费开支增加了约16%,达5880亿美元,“挺乌制俄”的大多数北约成员国都增加了军费开支,在北约军费总开支中占比达28%,创十年来最高水平。同时,欧洲加速安全与防务一体化建设,紧锣密鼓地通过了《凡尔赛宣言》和“安全与防务战略指南针”,但欧洲在安全防务领域的战略自主进程依然举步维艰。事实上,迫切的安全防务需求促使欧洲日渐加紧与北约“捆绑”,加深对美国的依赖。“脑死亡”的北约被重新激活,再次扩大。
伴随着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美国与俄罗斯在军事外交领域激烈博弈。美国多次试射洲际导弹,计划在欧洲(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部署中短程核导弹和战术核武器,并纠集北约盟友频频进行军事演练,对俄进行威慑。美国还宣布,对位于欧洲的北约成员国核弹存储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使其具备部署B61-12型核弹的能力。据外媒报道,由于“来自俄罗斯的威胁与日俱增”,美国时隔15年计划重新在英国部署核武器。与之针锋相对,俄罗斯多次进行“口头核威慑”,不断传递使用可实战操作战术核武的意愿,5月至6月两次举行非战略核力量演习。同时,派遣核潜艇前往美“后院”古巴访问,并在近美海域开展高超导弹演习,展现其关键时刻全球军事投射及对美国的直接战略威胁能力。美俄相互威慑的螺旋式升级,加深了欧洲的不安全感,寻求美国军事“保护伞”的动力就愈加强烈。
欧洲更加安全了吗?
美国在德国部署新型中程导弹的计划不仅意味着欧洲安全格局的重大变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俄罗斯驻美国大使安东诺夫表示,美国在德国部署中短程导弹的计划对国际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增加了导弹军备竞赛的风险。针对美国将在德国部署导弹的计划,佩斯科夫谈到一个悖论,即“欧洲是我们导弹的目标,我们国家是美国在欧洲导弹的目标”,“我们有足够的能力遏制这些导弹,但潜在的受害者是这些(欧洲)国家的首都”。此外,俄罗斯已提前开始系统性准备综合反制措施。7月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如果美国部署中导,俄罗斯会保留采取“镜像式”行动的权利。欧洲可能会重新成为美俄导弹竞赛的前沿阵地,欧洲中导危机或将重演。
虽然德国总理朔尔茨表示,美国在德国境内部署远程打击系统不会导致俄罗斯与北约对抗升级,但是难以遏制本国各界的忧虑。德国绿党、左翼党等多个政治派别的代表纷纷发声,要求朔尔茨对此作出解释。凸显了德国理性人士对和平安宁的渴望。
建立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框架,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美俄欧应重视并妥善解决相互之间的正当合理安全关切,坚持政治解决的大方向,一道推动局势降温,维护欧洲地区的安全稳定,从而实现普遍安全、共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