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为证
2024-07-0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书影
□ 王军辉
用有温度的文字,书写青藏高原,讲述西藏故事,这是作家徐剑的“西藏叙事”。“西藏叙事”是他对西藏题材报告文学的坚守,从《东方哈达》到《雪域飞虹》,从《金青稞》到《西藏妈妈》,他二十一次走进西藏,行走在这片神奇的雪域大地上,用脚力和目力丈量圣地西藏精神世界的高度。《西藏妈妈》对普通人生活、情感、信念以及生存环境的关注和表达,不仅是对“西藏叙事”的延续,更是一种拓展。他行走在草地牧场、雪山大地上,书写发生在这片神秘土地上的奇遇、奇缘、奇境和奇迹;“西藏妈妈”们屹立在雪山之巅、世界屋脊上,讲述生命长河里缓缓流动着的烟火日常。有温度的行走,有温度的讲述,共同完成了这部带着人性温度、时代温度、地域温度和情感浓度的宏大叙事。所有这些,有故事为证。
1
30年的深情,21次抵达,52天的行走,走访7个儿童福利院,聆听100多位爱心妈妈的讲述,10卷文字40余个故事,这是徐剑对西藏的深情表达。徐剑有爱,行走雪域。“拉姆”有爱,做了“妈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西藏妈妈”们的生命故事各不相同。纵使起点各异,殊途依然同归。无论她们来自哪里,有过什么样的前尘往事,或明媚,或黯淡,她们都把自己的归宿和未来定格在了儿童福利院,这是一种关乎爱的抉择。她们用温暖无私的爱和骨子里雪域般的坚韧,给飘摇在旷野里的“酥油灯”,筑起了一道爱心的防风墙,给了那些因着各种各样的不幸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一个家,一个有妈妈、有兄弟姐妹、有爱的家。一声“阿妈拉”“妈给”,是最动人心魄的回响,爱的回响。徐剑是个编织故事的高手,他悄悄地把几条“灰线”撒进故事,看似无头断章,实则绵延千里。直到那句“度母在人间,在牛粪燃烧的袅袅青烟里”的阐释,解开了所有“灰线”的隐喻:度母,被认为是西藏的女守护神,并非画在墙上、塑在寺院里的唐卡形象,而是儿童福利院里的西藏妈妈。度母,就是妈妈的样子。
2
时代是文学创作的土壤,时代性是非虚构性文学叙事需要呈现的一个宏大主题。《西藏妈妈》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集中”供养的慈善公益事业为叙事背景,在“西藏妈妈”故事的深情讲述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了西藏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系列新举措。又或者,作家徐剑赋予了“西藏妈妈”一种更有深度的象征?答案是肯定的,“西藏妈妈”由文本故事延伸到现实人间,启发人们对于当下社会普遍面临的现状进行关注和思考。儿童福利院、“西藏妈妈”这一特定的空间和群体,把《西藏妈妈》的外延拓展到了当下人们普遍关注的婚姻与家庭、残疾与病痛、扶贫与就业、成长与教育等领域。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是《西藏妈妈》思想高度的又一种抵达。
3
西藏,一直是被归为美学的范畴来解读的。灰头雁、邦锦梅朵、格桑花;风马旗、五彩经幡、切巴舞;转经道、布达拉宫、磕长头。描绘西藏的美丽和神奇,是每个西藏行走者的情感冲动。徐剑笔下西藏的美,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西藏妈妈》这部以温暖和感动为抒情底色的叙事作品,倾向于运用大量散文化的自由书写来描绘雪域之美。诗意的表达,接近西藏的本色。这种书写,是徐剑对报告文学理性表达方式的一种突破。这种突破,缘于书写者对西藏的大爱和无上的敬意。它独特而又迷人的长河大川、雪山牧场、草地牛羊、帐篷村庄、泥塑壁画,都被融入“西藏妈妈”的讲述里。在作者的笔端,人性之美、民族大爱和雪域风光相映生辉。西藏的美学风格,很大程度上源于西藏风物的丰富性和独特的地理坐标。比如,比日神山的巨石神鸟崇拜、八廓古城的转经人、克什米尔风的壁画。再比如,格萨尔王、松赞干布、仓央嘉措。甚至还有,不时飞翔在作家笔端的灰头雁,贴地生长努力绽放的无名小花。这些,都很西藏。所以说,《西藏妈妈》完美呈现和细腻表达了西藏美学,天上的祥云,人间的花草,都是天堂的样子。“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月亮,玛吉阿米的脸庞,浮现在我心上”。听,仓央嘉措的吟唱,萦绕在雪山大地上。
4
西藏,关乎梦想和信仰。“我想要普天之下的老者,老有所养,不再冻死于风雪;我想要苍穹之下的幼者,幼有所托,不至沦落街头;我想要艽野之上的弱者,弱有所扶,安得广厦千万。”一代赞普松赞干布的梦想,在雪域高原上沉寂了千年。1300年后,新中国,新时代,新西藏,终于实现了老有所养,少有所托,弱有所安,贫有所扶的中国梦。至此,恍然。《西藏妈妈》的情感浓度,氤氲了千年的时空。
大处着笔,小处落墨是布局和构思的艺术。两处小细节,彰显徐剑思想的深度和信仰的高度。“西藏妈妈从不打听弃婴的过去”,“藏族人从不发誓诅咒自己和朋友”。这来自灵魂深处的善意,是屹立在雪山之巅上的信仰。关于信仰的解读与呈现,西藏雪山有太多属于自己的虔诚:升起风马、垒起玛尼堆、诵经、梵唱、摇动经筒、转山、磕长头匍匐。信仰,就是敬畏之心。
怀敬畏之心,行走山水间,观天地人,你我他,风物与情感,生灵与天神,有故事为证,文学就发生了。
□ 王军辉
用有温度的文字,书写青藏高原,讲述西藏故事,这是作家徐剑的“西藏叙事”。“西藏叙事”是他对西藏题材报告文学的坚守,从《东方哈达》到《雪域飞虹》,从《金青稞》到《西藏妈妈》,他二十一次走进西藏,行走在这片神奇的雪域大地上,用脚力和目力丈量圣地西藏精神世界的高度。《西藏妈妈》对普通人生活、情感、信念以及生存环境的关注和表达,不仅是对“西藏叙事”的延续,更是一种拓展。他行走在草地牧场、雪山大地上,书写发生在这片神秘土地上的奇遇、奇缘、奇境和奇迹;“西藏妈妈”们屹立在雪山之巅、世界屋脊上,讲述生命长河里缓缓流动着的烟火日常。有温度的行走,有温度的讲述,共同完成了这部带着人性温度、时代温度、地域温度和情感浓度的宏大叙事。所有这些,有故事为证。
1
30年的深情,21次抵达,52天的行走,走访7个儿童福利院,聆听100多位爱心妈妈的讲述,10卷文字40余个故事,这是徐剑对西藏的深情表达。徐剑有爱,行走雪域。“拉姆”有爱,做了“妈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西藏妈妈”们的生命故事各不相同。纵使起点各异,殊途依然同归。无论她们来自哪里,有过什么样的前尘往事,或明媚,或黯淡,她们都把自己的归宿和未来定格在了儿童福利院,这是一种关乎爱的抉择。她们用温暖无私的爱和骨子里雪域般的坚韧,给飘摇在旷野里的“酥油灯”,筑起了一道爱心的防风墙,给了那些因着各种各样的不幸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一个家,一个有妈妈、有兄弟姐妹、有爱的家。一声“阿妈拉”“妈给”,是最动人心魄的回响,爱的回响。徐剑是个编织故事的高手,他悄悄地把几条“灰线”撒进故事,看似无头断章,实则绵延千里。直到那句“度母在人间,在牛粪燃烧的袅袅青烟里”的阐释,解开了所有“灰线”的隐喻:度母,被认为是西藏的女守护神,并非画在墙上、塑在寺院里的唐卡形象,而是儿童福利院里的西藏妈妈。度母,就是妈妈的样子。
2
时代是文学创作的土壤,时代性是非虚构性文学叙事需要呈现的一个宏大主题。《西藏妈妈》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集中”供养的慈善公益事业为叙事背景,在“西藏妈妈”故事的深情讲述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了西藏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系列新举措。又或者,作家徐剑赋予了“西藏妈妈”一种更有深度的象征?答案是肯定的,“西藏妈妈”由文本故事延伸到现实人间,启发人们对于当下社会普遍面临的现状进行关注和思考。儿童福利院、“西藏妈妈”这一特定的空间和群体,把《西藏妈妈》的外延拓展到了当下人们普遍关注的婚姻与家庭、残疾与病痛、扶贫与就业、成长与教育等领域。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是《西藏妈妈》思想高度的又一种抵达。
3
西藏,一直是被归为美学的范畴来解读的。灰头雁、邦锦梅朵、格桑花;风马旗、五彩经幡、切巴舞;转经道、布达拉宫、磕长头。描绘西藏的美丽和神奇,是每个西藏行走者的情感冲动。徐剑笔下西藏的美,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西藏妈妈》这部以温暖和感动为抒情底色的叙事作品,倾向于运用大量散文化的自由书写来描绘雪域之美。诗意的表达,接近西藏的本色。这种书写,是徐剑对报告文学理性表达方式的一种突破。这种突破,缘于书写者对西藏的大爱和无上的敬意。它独特而又迷人的长河大川、雪山牧场、草地牛羊、帐篷村庄、泥塑壁画,都被融入“西藏妈妈”的讲述里。在作者的笔端,人性之美、民族大爱和雪域风光相映生辉。西藏的美学风格,很大程度上源于西藏风物的丰富性和独特的地理坐标。比如,比日神山的巨石神鸟崇拜、八廓古城的转经人、克什米尔风的壁画。再比如,格萨尔王、松赞干布、仓央嘉措。甚至还有,不时飞翔在作家笔端的灰头雁,贴地生长努力绽放的无名小花。这些,都很西藏。所以说,《西藏妈妈》完美呈现和细腻表达了西藏美学,天上的祥云,人间的花草,都是天堂的样子。“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月亮,玛吉阿米的脸庞,浮现在我心上”。听,仓央嘉措的吟唱,萦绕在雪山大地上。
4
西藏,关乎梦想和信仰。“我想要普天之下的老者,老有所养,不再冻死于风雪;我想要苍穹之下的幼者,幼有所托,不至沦落街头;我想要艽野之上的弱者,弱有所扶,安得广厦千万。”一代赞普松赞干布的梦想,在雪域高原上沉寂了千年。1300年后,新中国,新时代,新西藏,终于实现了老有所养,少有所托,弱有所安,贫有所扶的中国梦。至此,恍然。《西藏妈妈》的情感浓度,氤氲了千年的时空。
大处着笔,小处落墨是布局和构思的艺术。两处小细节,彰显徐剑思想的深度和信仰的高度。“西藏妈妈从不打听弃婴的过去”,“藏族人从不发誓诅咒自己和朋友”。这来自灵魂深处的善意,是屹立在雪山之巅上的信仰。关于信仰的解读与呈现,西藏雪山有太多属于自己的虔诚:升起风马、垒起玛尼堆、诵经、梵唱、摇动经筒、转山、磕长头匍匐。信仰,就是敬畏之心。
怀敬畏之心,行走山水间,观天地人,你我他,风物与情感,生灵与天神,有故事为证,文学就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