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心里过不去

2024-07-0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坊间
□ 裴亚莉
  “心里过不去”,这句话出现时的情景,一般都是:想要做一件对别人好的事情;这个事情不做也没错,但是不做的话,心里就总会放不下,不如做了之后心里舒坦,哪怕做了之后自己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实际的利益。或者,换一句话说,做事情是凭着内心的法则,而不是外部的法则。或者,这个内心的法则,其实就是从外部法则中选择出来的与内心感受最适合的法则。
  我相信这样的法则存在很多人的心里,但是对我们家而言,这个法则当然是在奶奶那里最清楚了。孔子的学生描述孔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说的是孔夫子如果参加乡人的饮酒聚会,离开的时候,总是要等到拄着拐杖的老年人都走过去了,他才会离开。看着这么古老的叙述,我的心里长久地感动着。因为这样的叙述给了我们一种情景:一个人,他缓慢地走着,这并不是因为他行动不便,而是他认为只有缓慢地走,才是用心地走;他睁大眼睛看着周围的一切,这也并不是因为他过于容易对事物感到惊异,而是表明,他对所有他看到的,都有兴趣,都能理解,都给予关心。这一段描述让我想起了奶奶,觉得她老人家就是这样的人。从我记事的时候,她就是这样,到现在,她已经八十多了,还是这个样子。她的行为,直接一点说,是常常感到“心里过不去”,抽象一点说,她的身上显现着古老的“礼”的美好。
  堂妹结婚的前一天,叔叔在家里宴请他的同事和堂妹的同事。快到中午的时候,奶奶对妈妈说:“你看我要不要换一件衣服?”妈妈说:“要啊!”一边说着就悄悄笑了。
  奶奶去换衣服了,我们问妈妈为什么笑。她说:“没有看出来奶奶穿的已经是件新衣服吗?”我们都看不出来。老太太的衣服,差不多都是那样的颜色和式样,我们又不常在家,所以看不出来。过了一会儿,奶奶出来了,没有说话。我奇怪地问她:“怎么没有换啊?”她还是不说话,好像是故意似的看着别处,但是妈妈大笑了,说:“呀!看你奶奶!”原来,奶奶把一件漂亮的颜色比较鲜艳的衣服穿在里面,又将她刚才穿的一件穿在外面了,仅仅在领子那里露出了一道边儿。“为什么呀!为什么呀!”我们一边笑着,一边帮着奶奶将外面那件脱了下来,她显得挺不好意思。多漂亮的衣服啊,可是她只愿意穿在里面!她不愿意让别人感觉到她在有意地“打扮”自己。她总愿意做一个谦虚的人。这是奶奶的“礼”的一种体现。
  这个很小的事情让我想到童年时代跟奶奶多次“出访”亲友。奶奶的娘家,像她的婆家(我们家)一样,不仅是一个大家庭,而且是一个大家族。她在娘家光亲姐妹就有四个,并且娘家妈是只比她的大姐大四岁的后妈。我小时候常常跟着奶奶回她的娘家,看到五个老太太没完没了地说话,实在是很冗长。但现在我关心的是她们的亲密无间。四个已经成为奶奶的女儿,一个与这些女儿年龄相仿的妈妈,是什么东西让她们亲密无间?难道不是某种“礼”的作用吗?奶奶的娘家妈去世的时候94岁,她的几个已经八九十岁的女儿坚持为她戴孝送终,这种情景,也只有在经历过旧式家庭的人们那里,才有可能看到:奶奶以及她的个人历史,就是那样的一种将内心的善意和外部的“礼”的教诲自觉自愿地融合在一起的一种人生。
  这样的人生不好吗?在我童年的时候,由于有了无数次的“出访”,我很早就能清楚地区分各种各样的表亲和堂亲的称呼,决不错乱;我也因此在吃饭的时候不大声地嚼东西,在做客的时候,最好只吃一碗饭,最多不超过两碗饭;无论在什么场合,只要见到比自己年长的亲戚或者同村人,必须按照合适的辈分称呼、问候;大人讲话的时候,决不能插嘴;等等,诸如此类。接受了很多年所谓“现代的”教育,我照样为童年时代跟奶奶一起度过的那些时间感到自豪。有一年到上海去开会,黄会林老师一看到我,就说:“看现在的女孩子,公共场合露着大脚丫,成什么话!”我这才注意到我穿的露脚趾的凉鞋,T恤衫牛仔裤就更不用说了。黄老师多少年来都一直以着装讲究成为很多女生和女教师的楷模,但是直到那次她冲我那么说了,我才严肃地考虑了这个问题,并且跟她讨教了一番,她的“忠告”大体是:公开场合,决不穿露脚趾的鞋子,决不穿露肩的衣服,也绝对要穿袜子。
  我觉得这三样忠告很好,但我只实践了两样,没有实践的是穿袜子这件事情。这也是我为什么在写到奶奶的时候,突然想起黄老师和她的忠告的原因:奶奶永远都穿袜子,黄老师说给我的同样的话她跟我说过很多遍!现在,在即将参加堂妹的婚宴这样重要的时刻,尽管没有穿露脚趾的凉鞋,没有穿露肩的衣服,但还是没有穿袜子!并且决定了不穿袜子!觉得不穿袜子更美!这,大概就是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人所不能不遗漏的东西之一吧。并不反对,但是也没有那种一定能够随时记起的“礼”的约束了。装束不严格,在奶奶的时代,就是失礼,没有教养,现在,到底还有多少人能将这两件事情从袜子上联系起来呢?但奶奶就是这样做的,慢慢地走着,细心地看着,也安静地包容着,尽可能地保留着。
坊间
□ 裴亚莉
  “心里过不去”,这句话出现时的情景,一般都是:想要做一件对别人好的事情;这个事情不做也没错,但是不做的话,心里就总会放不下,不如做了之后心里舒坦,哪怕做了之后自己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实际的利益。或者,换一句话说,做事情是凭着内心的法则,而不是外部的法则。或者,这个内心的法则,其实就是从外部法则中选择出来的与内心感受最适合的法则。
  我相信这样的法则存在很多人的心里,但是对我们家而言,这个法则当然是在奶奶那里最清楚了。孔子的学生描述孔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说的是孔夫子如果参加乡人的饮酒聚会,离开的时候,总是要等到拄着拐杖的老年人都走过去了,他才会离开。看着这么古老的叙述,我的心里长久地感动着。因为这样的叙述给了我们一种情景:一个人,他缓慢地走着,这并不是因为他行动不便,而是他认为只有缓慢地走,才是用心地走;他睁大眼睛看着周围的一切,这也并不是因为他过于容易对事物感到惊异,而是表明,他对所有他看到的,都有兴趣,都能理解,都给予关心。这一段描述让我想起了奶奶,觉得她老人家就是这样的人。从我记事的时候,她就是这样,到现在,她已经八十多了,还是这个样子。她的行为,直接一点说,是常常感到“心里过不去”,抽象一点说,她的身上显现着古老的“礼”的美好。
  堂妹结婚的前一天,叔叔在家里宴请他的同事和堂妹的同事。快到中午的时候,奶奶对妈妈说:“你看我要不要换一件衣服?”妈妈说:“要啊!”一边说着就悄悄笑了。
  奶奶去换衣服了,我们问妈妈为什么笑。她说:“没有看出来奶奶穿的已经是件新衣服吗?”我们都看不出来。老太太的衣服,差不多都是那样的颜色和式样,我们又不常在家,所以看不出来。过了一会儿,奶奶出来了,没有说话。我奇怪地问她:“怎么没有换啊?”她还是不说话,好像是故意似的看着别处,但是妈妈大笑了,说:“呀!看你奶奶!”原来,奶奶把一件漂亮的颜色比较鲜艳的衣服穿在里面,又将她刚才穿的一件穿在外面了,仅仅在领子那里露出了一道边儿。“为什么呀!为什么呀!”我们一边笑着,一边帮着奶奶将外面那件脱了下来,她显得挺不好意思。多漂亮的衣服啊,可是她只愿意穿在里面!她不愿意让别人感觉到她在有意地“打扮”自己。她总愿意做一个谦虚的人。这是奶奶的“礼”的一种体现。
  这个很小的事情让我想到童年时代跟奶奶多次“出访”亲友。奶奶的娘家,像她的婆家(我们家)一样,不仅是一个大家庭,而且是一个大家族。她在娘家光亲姐妹就有四个,并且娘家妈是只比她的大姐大四岁的后妈。我小时候常常跟着奶奶回她的娘家,看到五个老太太没完没了地说话,实在是很冗长。但现在我关心的是她们的亲密无间。四个已经成为奶奶的女儿,一个与这些女儿年龄相仿的妈妈,是什么东西让她们亲密无间?难道不是某种“礼”的作用吗?奶奶的娘家妈去世的时候94岁,她的几个已经八九十岁的女儿坚持为她戴孝送终,这种情景,也只有在经历过旧式家庭的人们那里,才有可能看到:奶奶以及她的个人历史,就是那样的一种将内心的善意和外部的“礼”的教诲自觉自愿地融合在一起的一种人生。
  这样的人生不好吗?在我童年的时候,由于有了无数次的“出访”,我很早就能清楚地区分各种各样的表亲和堂亲的称呼,决不错乱;我也因此在吃饭的时候不大声地嚼东西,在做客的时候,最好只吃一碗饭,最多不超过两碗饭;无论在什么场合,只要见到比自己年长的亲戚或者同村人,必须按照合适的辈分称呼、问候;大人讲话的时候,决不能插嘴;等等,诸如此类。接受了很多年所谓“现代的”教育,我照样为童年时代跟奶奶一起度过的那些时间感到自豪。有一年到上海去开会,黄会林老师一看到我,就说:“看现在的女孩子,公共场合露着大脚丫,成什么话!”我这才注意到我穿的露脚趾的凉鞋,T恤衫牛仔裤就更不用说了。黄老师多少年来都一直以着装讲究成为很多女生和女教师的楷模,但是直到那次她冲我那么说了,我才严肃地考虑了这个问题,并且跟她讨教了一番,她的“忠告”大体是:公开场合,决不穿露脚趾的鞋子,决不穿露肩的衣服,也绝对要穿袜子。
  我觉得这三样忠告很好,但我只实践了两样,没有实践的是穿袜子这件事情。这也是我为什么在写到奶奶的时候,突然想起黄老师和她的忠告的原因:奶奶永远都穿袜子,黄老师说给我的同样的话她跟我说过很多遍!现在,在即将参加堂妹的婚宴这样重要的时刻,尽管没有穿露脚趾的凉鞋,没有穿露肩的衣服,但还是没有穿袜子!并且决定了不穿袜子!觉得不穿袜子更美!这,大概就是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人所不能不遗漏的东西之一吧。并不反对,但是也没有那种一定能够随时记起的“礼”的约束了。装束不严格,在奶奶的时代,就是失礼,没有教养,现在,到底还有多少人能将这两件事情从袜子上联系起来呢?但奶奶就是这样做的,慢慢地走着,细心地看着,也安静地包容着,尽可能地保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