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说吃苦

2024-07-0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谈薮
□ 白 屋
  冯梦龙在他的《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中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对冯梦龙还是比较钦佩的,但对这句话却非常不齿。难道吃苦就是为了做人上人吗?平等不好吗?不欺下不媚上就活不成了吗?你的自我在哪里呢?还有《菜根谭》:“咬得菜根,百事可成。”咬菜根不是目的,成事才是目的。当年苏秦西来说秦未果,回到家中,妻不下机,嫂不为炊,着实让他感觉郁闷。待他戴上六国相印,父母十里相迎,嫂子匍匐向前。问其原因,乃曰:只因为你位尊而多金。苏秦算是做了人上人。其他那些没成功的人,就没他这么幸运。这些文化垃圾真的是让老夫感觉哭笑不得。
  这是题外话,我们这里来说说吃苦。
  我们陕北人,尤其是农民,把自己称作“受苦人”,把下地干活叫作“受苦”。这大约就是“吃苦”的本义吧,即肉体上受到异常的折磨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一辈子在贫穷中熬煎。现在的父母教育孩子时会说:你现在不努力,将来是要吃苦的。它基本也指向了物质的贫乏。成语中的吃苦耐劳,多与肉体折磨、物质匮乏有关。上面说到的咬菜根,大约也是这个意思。肉体难过,精神也好不到哪去。这是一种双重体验,但最初它是落到肉体上的。
  “苦”,本来是一种味觉感受。把味觉感受升华为一种人生体验,是一个伟大创造,是一种连类的修辞表达。味觉上感觉到不舒服,从而引申为人生体验的难受,由肉体感觉上升到精神触痛,这大约就是汉语的伟大之处吧。想想战火连绵,灾害不断时,人的命随时会被夺去,朝不保夕;土地与财富被强权富豪兼并夺取时,一贫如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的时候,那肯定是苦,苦得一塌糊涂。
  吃苦是一件不得已的事,没有人愿意吃苦,没有人愿意饱受贫穷而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也没有人愿意经受精神痛苦的折磨。人类的每一次革新进步,每一项发明创造,其实都是想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都是想要有好的生活的。
  然而我们却总是在歌颂苦难。似乎不经历苦难,就不伟大似的。由歌颂苦难到倡导吃苦,似乎成了一种高尚的指引。这里暗含着一种逻辑就是:好的生活是奋斗得来的,奋斗就是经受苦难才会得来的成果。先苦后甜,成了我们生存状态中某种必然因果。于是乎,我们一边吃着苦,一边想着未来美好的日子,精神得以麻木,情感得以慰藉,鸡汤将肚子喝得鼓鼓的,便异常满足。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如若不然,你成不了大事。于是乎,我们一边劳着筋骨,饿着体肤,一边想着自己将来能成大事,也就格外安心。
  果真吃了苦就能成为人上人,果真肉体的难受就会换来精神的享受?古往今来,吃苦的人那么多,他们都成功了吗?余华在他的《活着》中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赞美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千百年来,我们的祖祖辈辈吃过太多的苦,经受过太多的苦难,但他们似乎并未打破轮回的魔咒,似乎永远都在苦难中徘徊。而当有人告诉你吃苦就能成功时,他一定是别有用心的,一定是自己享受却忽悠你吃苦的。
  还有人说,吃苦并不是指物质上的贫困与肉体上的折磨,它是指向精神层面的,即吃苦的本质是长时间为了一件事聚焦的能力,以及在为了做一件事长时间聚焦的过程中,所放弃的娱乐生活,所放弃的无效社交,所放弃的无意义的消费生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忍受的不被理解和孤独,本质是一种自控能力和自制能力,以及坚持能力和思考深度。
  这样的精神耐力固然是需要的,也算是吃苦吧。但我想,任何成功都是兴趣使然,都有乐趣在其中。如果对某一事业没有兴致,不感兴趣,凭苦熬凭意志是做不成的。从这一意义上看,这又算不得吃苦,而更像是一种享乐。从这一意义上看,吃苦,即所谓的精神煎熬,也并不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以后但凡遇到要求你吃苦的人,但凡遇到歌颂苦难者,你直接冲他唾三口涎,然后拂袖而去。
谈薮
□ 白 屋
  冯梦龙在他的《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中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对冯梦龙还是比较钦佩的,但对这句话却非常不齿。难道吃苦就是为了做人上人吗?平等不好吗?不欺下不媚上就活不成了吗?你的自我在哪里呢?还有《菜根谭》:“咬得菜根,百事可成。”咬菜根不是目的,成事才是目的。当年苏秦西来说秦未果,回到家中,妻不下机,嫂不为炊,着实让他感觉郁闷。待他戴上六国相印,父母十里相迎,嫂子匍匐向前。问其原因,乃曰:只因为你位尊而多金。苏秦算是做了人上人。其他那些没成功的人,就没他这么幸运。这些文化垃圾真的是让老夫感觉哭笑不得。
  这是题外话,我们这里来说说吃苦。
  我们陕北人,尤其是农民,把自己称作“受苦人”,把下地干活叫作“受苦”。这大约就是“吃苦”的本义吧,即肉体上受到异常的折磨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一辈子在贫穷中熬煎。现在的父母教育孩子时会说:你现在不努力,将来是要吃苦的。它基本也指向了物质的贫乏。成语中的吃苦耐劳,多与肉体折磨、物质匮乏有关。上面说到的咬菜根,大约也是这个意思。肉体难过,精神也好不到哪去。这是一种双重体验,但最初它是落到肉体上的。
  “苦”,本来是一种味觉感受。把味觉感受升华为一种人生体验,是一个伟大创造,是一种连类的修辞表达。味觉上感觉到不舒服,从而引申为人生体验的难受,由肉体感觉上升到精神触痛,这大约就是汉语的伟大之处吧。想想战火连绵,灾害不断时,人的命随时会被夺去,朝不保夕;土地与财富被强权富豪兼并夺取时,一贫如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的时候,那肯定是苦,苦得一塌糊涂。
  吃苦是一件不得已的事,没有人愿意吃苦,没有人愿意饱受贫穷而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也没有人愿意经受精神痛苦的折磨。人类的每一次革新进步,每一项发明创造,其实都是想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都是想要有好的生活的。
  然而我们却总是在歌颂苦难。似乎不经历苦难,就不伟大似的。由歌颂苦难到倡导吃苦,似乎成了一种高尚的指引。这里暗含着一种逻辑就是:好的生活是奋斗得来的,奋斗就是经受苦难才会得来的成果。先苦后甜,成了我们生存状态中某种必然因果。于是乎,我们一边吃着苦,一边想着未来美好的日子,精神得以麻木,情感得以慰藉,鸡汤将肚子喝得鼓鼓的,便异常满足。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如若不然,你成不了大事。于是乎,我们一边劳着筋骨,饿着体肤,一边想着自己将来能成大事,也就格外安心。
  果真吃了苦就能成为人上人,果真肉体的难受就会换来精神的享受?古往今来,吃苦的人那么多,他们都成功了吗?余华在他的《活着》中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赞美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千百年来,我们的祖祖辈辈吃过太多的苦,经受过太多的苦难,但他们似乎并未打破轮回的魔咒,似乎永远都在苦难中徘徊。而当有人告诉你吃苦就能成功时,他一定是别有用心的,一定是自己享受却忽悠你吃苦的。
  还有人说,吃苦并不是指物质上的贫困与肉体上的折磨,它是指向精神层面的,即吃苦的本质是长时间为了一件事聚焦的能力,以及在为了做一件事长时间聚焦的过程中,所放弃的娱乐生活,所放弃的无效社交,所放弃的无意义的消费生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忍受的不被理解和孤独,本质是一种自控能力和自制能力,以及坚持能力和思考深度。
  这样的精神耐力固然是需要的,也算是吃苦吧。但我想,任何成功都是兴趣使然,都有乐趣在其中。如果对某一事业没有兴致,不感兴趣,凭苦熬凭意志是做不成的。从这一意义上看,这又算不得吃苦,而更像是一种享乐。从这一意义上看,吃苦,即所谓的精神煎熬,也并不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以后但凡遇到要求你吃苦的人,但凡遇到歌颂苦难者,你直接冲他唾三口涎,然后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