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我与峄城

2024-07-0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文荟
□ 张 继
  峄城位于山东省的最南部,隶属枣庄市,与江苏省的徐州接壤,属于北方之南,南方之北。这里四季分明,冷的时候不会太冷,一般情况不会超过-10℃。热的时候,也热,但是时间不长,湿度也不大,属于热得短,热得透的地方,不闷。峄城得名于20世纪60年代,之前一直叫峄县和兰陵郡,大儒荀子曾经是兰陵县的第一任县令,古峄县自夏朝在境内建鄫国至今,4000余年一直是州县之所,境内古迹众多,到处散落着文明的碎片,各种历史掌故比比皆是,更有一代名相凿壁偷光的匡衡和《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贾三近,这些都为古老的峄城增添了不少古韵。
  我前前后后在这个叫峄城的地方生活了差不多30多年,即便离开的20多年也与它或多或少地发生着联系。
  我生长在乡下,距离峄城十几公里。我第一次进城,七八岁的样子,应该是1975年。当时正在搞一场轰轰烈烈的旱改稻农业生产运动,我父亲是人民公社拖拉机站的站长,负责往工地上运送石料。石料场就在峄城驻地的坛山上。我是坐着他们站的拖拉机来的,当时的峄城就是几排高高低低的房子,唯一热闹点的地方就是南门口的那条街道,不是柏油马路,好像铺着石板,拖拉机走在上面车斗子哐当哐当响,引得街道两边不多的行人抬头看。这次进城最深刻的记忆有两个,一个是中午吃饭的时候父亲和一个负责爆破石头的叫李文明的人点了一盘洋葱辣椒爆炒大肠,他们把里面的大肠分了我一半,那是我此生吃到的最香的美味。另一样就是一根高耸在峄城北部的烟筒,那是我当年见过的最高建筑物,高得让我喘不过气来,以至于我回到村里跟小伙伴们吹嘘我见到了一个高到云彩里的烟筒,高得鸟都飞不上去。大家都说我吹牛,并且把这顶帽子给我戴了好多年。后来我才知道,那根烟筒是造纸厂的排烟管道,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旧城改造时才拆掉。
  我第二次进峄城是1982年,是去看当时风靡全国的电影《少林寺》。我是骑自行车去的,因为刚刚学会,跟着几个哥哥姐姐,一路上骑得磕磕绊绊,到了地方,屁股都磨破了。看电影的地方在当时唯一的影院坛山影院,周围人山人海,像赶庙会一样。买票的时候很费劲,挤不进去,几个大一点的哥哥姐姐想了好多办法,终于拿到票了,却是下午场,比原计划晚了几个小时。这就使得我们有比较充足的时间看看这座传说中的县城,把想法一说,同来的十几个人中,竟然有一半是第一次来,大家对这个想法都很兴奋。就由唯一来过三次的一个大哥带着去参观,大哥很有远见,去的第一个地方是县城最高的学府枣庄一中,他的目的显而易见,而且很高级。大家在学校里转了一圈,一个个肃穆景仰,好像都有触动,但最终没有一个考进来。去的第二个地方是县城老西门外的孺子桥,是一处古迹,好像始建于宋代,为多跨梁式桥,全部采用青石修建,是古时候进入县城的重要通道。桥石墩上刻有十五条鲤鱼,七条头朝上,八条头朝下,名曰“七上八下”。那时候大家还不知道这桥的来历,来来回回走了几趟,也没有看出趣味来。大家就嚷着换一个地方,大哥就说想带我们去看一个教堂,还说教堂多么多么的高大雄伟,是外国人建的,看完之后就像去了一趟外国,众人的胃口一下子被吊了起来,就跟着他一路跑过去。不承想那个高大雄伟的地方大哥也没有去过,而且走错了路,带着我们跑到了当地最大的一家中医院,大家在医院里左冲右突,竟然莫名其妙地走进了角落里的一间太平间,不知谁喊了一声里面有死人。看到和没看到的人便一路狂奔跑回电影院。回想起来,《少林寺》的电影没记住多少,大家狂奔时狼狈不堪的样子至今栩栩如生。
  我再一次到峄城来,就是1992年了,这一年我调入了县城文化馆工作,尽管距离我来看《少林寺》才短短十年,峄城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条柏油马路纵横交错,城虽然不大,但是一个城市该有的各种设施一应俱全。一座座高过我当年看到的烟筒的高楼拔地而起,夜晚的街巷也多有霓虹灯闪烁,现代化的气息渐次浓烈,城市的面积不但外延到了国道边,靠近西郊的万亩石榴园、青檀寺、匡衡祠、贾三近书院也成了炙手可热的景区。城市的功能也愈来愈完善。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就是横亘于丞水河上几十年的丞水桥由于城市扩容,车流量人流量增大,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出行,需要拆除重建。这可是一座在当地很有名的大桥,当年风靡一时的战争片《车轮滚滚》的一些镜头就是在这座大桥上拍摄的,一度曾是我们峄城的自豪和骄傲。但是,它却要被拆掉了。我所在的单位位于桥头西侧不远的地方,坐在办公室就可以看到桥上来来往往的人流。我目睹了那座桥爆破的整个过程,那时候爆破还是个新鲜的玩意,小城人见过的大事情不多,几乎都来了。但是爆破的过程却短暂而仓促,远处的人只看到一缕黄烟,而近处的人几乎什么也没看到,我就属于啥也没有看到的。老丞水桥消失得轻描淡写,但是,峄城却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这段时间我在峄城待了五年,后来去了别处。尽管去了他乡,因为父母兄弟姐妹都在,与峄城的走动与联系从未间断。
  2006年因为拍摄电视剧《石榴花开》我又一次来到峄城,峄城的街道更宽了,更整洁了,各种产业链条也更加完备。因为要搞创作,对各行各业的信息都要了解一下,踏踏实实去了几个地方,陌生,突兀,面目全非,看得我十分震撼。坐下来的时候自然要提到当年造纸厂的大烟筒和中医院,有人告诉我那个大烟筒也拆除了,那个地方已经拔地而起一片新的小区,而中医院也面临搬迁,原址上将建一个高档社区。至于我提到的南关教堂,现在已经被列为省重点文物单位,被保护起来了。这是一所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用青石筑砌而成,建成于1911年,一直是宗教场所。解放战争时期,曾做过鲁南战役指挥所,会议室,虽历经沧桑,但无一点颓废之相。遥想当年我那位大哥绘声绘色的描述,真的所言不虚。
  因为峄城石榴园的名气越来越大,2011年我再一次来到这里创作了一部电视剧《石榴红了》,也更加喜欢上了这片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也就在这一年,我在距离峄城不远的一座山上居住下来,遥望小城,伴它成长,峄城正青春,而我也渐渐丰盈,渐渐老去,大约也将终老于此。我曾经说过,拼命地往外走,是为了更好地回来。我走到了我所能走到的最远的地方,而今又回到了我最想回来的地方。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文荟
□ 张 继
  峄城位于山东省的最南部,隶属枣庄市,与江苏省的徐州接壤,属于北方之南,南方之北。这里四季分明,冷的时候不会太冷,一般情况不会超过-10℃。热的时候,也热,但是时间不长,湿度也不大,属于热得短,热得透的地方,不闷。峄城得名于20世纪60年代,之前一直叫峄县和兰陵郡,大儒荀子曾经是兰陵县的第一任县令,古峄县自夏朝在境内建鄫国至今,4000余年一直是州县之所,境内古迹众多,到处散落着文明的碎片,各种历史掌故比比皆是,更有一代名相凿壁偷光的匡衡和《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贾三近,这些都为古老的峄城增添了不少古韵。
  我前前后后在这个叫峄城的地方生活了差不多30多年,即便离开的20多年也与它或多或少地发生着联系。
  我生长在乡下,距离峄城十几公里。我第一次进城,七八岁的样子,应该是1975年。当时正在搞一场轰轰烈烈的旱改稻农业生产运动,我父亲是人民公社拖拉机站的站长,负责往工地上运送石料。石料场就在峄城驻地的坛山上。我是坐着他们站的拖拉机来的,当时的峄城就是几排高高低低的房子,唯一热闹点的地方就是南门口的那条街道,不是柏油马路,好像铺着石板,拖拉机走在上面车斗子哐当哐当响,引得街道两边不多的行人抬头看。这次进城最深刻的记忆有两个,一个是中午吃饭的时候父亲和一个负责爆破石头的叫李文明的人点了一盘洋葱辣椒爆炒大肠,他们把里面的大肠分了我一半,那是我此生吃到的最香的美味。另一样就是一根高耸在峄城北部的烟筒,那是我当年见过的最高建筑物,高得让我喘不过气来,以至于我回到村里跟小伙伴们吹嘘我见到了一个高到云彩里的烟筒,高得鸟都飞不上去。大家都说我吹牛,并且把这顶帽子给我戴了好多年。后来我才知道,那根烟筒是造纸厂的排烟管道,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旧城改造时才拆掉。
  我第二次进峄城是1982年,是去看当时风靡全国的电影《少林寺》。我是骑自行车去的,因为刚刚学会,跟着几个哥哥姐姐,一路上骑得磕磕绊绊,到了地方,屁股都磨破了。看电影的地方在当时唯一的影院坛山影院,周围人山人海,像赶庙会一样。买票的时候很费劲,挤不进去,几个大一点的哥哥姐姐想了好多办法,终于拿到票了,却是下午场,比原计划晚了几个小时。这就使得我们有比较充足的时间看看这座传说中的县城,把想法一说,同来的十几个人中,竟然有一半是第一次来,大家对这个想法都很兴奋。就由唯一来过三次的一个大哥带着去参观,大哥很有远见,去的第一个地方是县城最高的学府枣庄一中,他的目的显而易见,而且很高级。大家在学校里转了一圈,一个个肃穆景仰,好像都有触动,但最终没有一个考进来。去的第二个地方是县城老西门外的孺子桥,是一处古迹,好像始建于宋代,为多跨梁式桥,全部采用青石修建,是古时候进入县城的重要通道。桥石墩上刻有十五条鲤鱼,七条头朝上,八条头朝下,名曰“七上八下”。那时候大家还不知道这桥的来历,来来回回走了几趟,也没有看出趣味来。大家就嚷着换一个地方,大哥就说想带我们去看一个教堂,还说教堂多么多么的高大雄伟,是外国人建的,看完之后就像去了一趟外国,众人的胃口一下子被吊了起来,就跟着他一路跑过去。不承想那个高大雄伟的地方大哥也没有去过,而且走错了路,带着我们跑到了当地最大的一家中医院,大家在医院里左冲右突,竟然莫名其妙地走进了角落里的一间太平间,不知谁喊了一声里面有死人。看到和没看到的人便一路狂奔跑回电影院。回想起来,《少林寺》的电影没记住多少,大家狂奔时狼狈不堪的样子至今栩栩如生。
  我再一次到峄城来,就是1992年了,这一年我调入了县城文化馆工作,尽管距离我来看《少林寺》才短短十年,峄城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条柏油马路纵横交错,城虽然不大,但是一个城市该有的各种设施一应俱全。一座座高过我当年看到的烟筒的高楼拔地而起,夜晚的街巷也多有霓虹灯闪烁,现代化的气息渐次浓烈,城市的面积不但外延到了国道边,靠近西郊的万亩石榴园、青檀寺、匡衡祠、贾三近书院也成了炙手可热的景区。城市的功能也愈来愈完善。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就是横亘于丞水河上几十年的丞水桥由于城市扩容,车流量人流量增大,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出行,需要拆除重建。这可是一座在当地很有名的大桥,当年风靡一时的战争片《车轮滚滚》的一些镜头就是在这座大桥上拍摄的,一度曾是我们峄城的自豪和骄傲。但是,它却要被拆掉了。我所在的单位位于桥头西侧不远的地方,坐在办公室就可以看到桥上来来往往的人流。我目睹了那座桥爆破的整个过程,那时候爆破还是个新鲜的玩意,小城人见过的大事情不多,几乎都来了。但是爆破的过程却短暂而仓促,远处的人只看到一缕黄烟,而近处的人几乎什么也没看到,我就属于啥也没有看到的。老丞水桥消失得轻描淡写,但是,峄城却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这段时间我在峄城待了五年,后来去了别处。尽管去了他乡,因为父母兄弟姐妹都在,与峄城的走动与联系从未间断。
  2006年因为拍摄电视剧《石榴花开》我又一次来到峄城,峄城的街道更宽了,更整洁了,各种产业链条也更加完备。因为要搞创作,对各行各业的信息都要了解一下,踏踏实实去了几个地方,陌生,突兀,面目全非,看得我十分震撼。坐下来的时候自然要提到当年造纸厂的大烟筒和中医院,有人告诉我那个大烟筒也拆除了,那个地方已经拔地而起一片新的小区,而中医院也面临搬迁,原址上将建一个高档社区。至于我提到的南关教堂,现在已经被列为省重点文物单位,被保护起来了。这是一所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用青石筑砌而成,建成于1911年,一直是宗教场所。解放战争时期,曾做过鲁南战役指挥所,会议室,虽历经沧桑,但无一点颓废之相。遥想当年我那位大哥绘声绘色的描述,真的所言不虚。
  因为峄城石榴园的名气越来越大,2011年我再一次来到这里创作了一部电视剧《石榴红了》,也更加喜欢上了这片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也就在这一年,我在距离峄城不远的一座山上居住下来,遥望小城,伴它成长,峄城正青春,而我也渐渐丰盈,渐渐老去,大约也将终老于此。我曾经说过,拼命地往外走,是为了更好地回来。我走到了我所能走到的最远的地方,而今又回到了我最想回来的地方。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