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 合 的 力 量
2023-07-0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评论员
7月1日晚,央视财经《对话》栏目聚焦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邀请山东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共话乡村之变,共献振兴之策,畅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好未来。这是一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经验总结,也是山东扛牢农业强省建设责任担当的一次重要宣示。
时光回到2018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五个振兴”的重要指示,要求山东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同年6月,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又进一步对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要求。
五年过去了,在齐鲁大地这片广袤田野上,着眼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山东有着什么样的思考?经历了什么样的实践?又有着什么样的收获?这次《对话》让大家看见的,是“聚合的力量”:党组织的引领带动,因地制宜的路径探索,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创新要素的集聚裂变……总之,在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不是一个人的事,不是一个村的事,而是全省上下、社会各界都高度重视的大事,是亿万齐鲁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系统工程。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抓”出来的。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强化党建引领,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体系,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正是山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政治保证。市县两级把“三农”工作作为重头戏,特别是县委书记当好“一线总指挥”,政策落实就会更高效,工作推进就会更顺畅。着眼村支部书记这个中坚力量,大力实施“头雁工程”,选好一个人,往往就能搞活一个村。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各司其职,逐级传导压力,拧紧责任链条,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就能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治理效能。在此基础之上,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势必能释放蓬勃活力动力,重塑农业农村新面貌。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融”出来的。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接二连三,是山东实现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挖掘的关键招数。放眼齐鲁大地,滨州打造全国最长最完整小麦全产业链,一粒小麦能生产出600种产品;莱阳抢抓预制菜产业发展,让当地10万农户参与到预制菜产业各个环节中来;泰山九女峰积极培育新业态,推动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全省各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在产业融合实践中,各有各的路数,各有各的特色,花开万朵,各有千秋。但相同的是,大家都能够依托资源禀赋,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通过产业联动,实现农业纵向延伸、横向拓展,让我们的农业产业链延长了,农村产业范围拓宽了,农业附加值提高了,农民收入得到明显增加。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聚”出来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提档升级,说到底,涉及的是一个该把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往哪里引的问题。只有这些资源要素在农村充分融合,产生化学反应,才能迸发出强大动能,迭代出崭新样貌。看人才,田秀才、土专家扎根乡间地头,手把手传技术、解难题,为农村注入源头活水。看资金,大棚贷、生姜贷等个性化金融产品的衍生,有效解决了农民融资问题,让农民既有钱干,又有钱赚。看科技,从种菜卖菜,向技术输出、标准输出、模式输出全面转型,势必带来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山东是一片不负重托的土地,在农业强省建设进程中,我们必须秉持多给予、少索取,努力把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持续用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一定会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7月1日晚,央视财经《对话》栏目聚焦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邀请山东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共话乡村之变,共献振兴之策,畅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好未来。这是一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经验总结,也是山东扛牢农业强省建设责任担当的一次重要宣示。
时光回到2018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五个振兴”的重要指示,要求山东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同年6月,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又进一步对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要求。
五年过去了,在齐鲁大地这片广袤田野上,着眼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山东有着什么样的思考?经历了什么样的实践?又有着什么样的收获?这次《对话》让大家看见的,是“聚合的力量”:党组织的引领带动,因地制宜的路径探索,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创新要素的集聚裂变……总之,在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不是一个人的事,不是一个村的事,而是全省上下、社会各界都高度重视的大事,是亿万齐鲁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系统工程。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抓”出来的。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强化党建引领,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体系,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正是山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政治保证。市县两级把“三农”工作作为重头戏,特别是县委书记当好“一线总指挥”,政策落实就会更高效,工作推进就会更顺畅。着眼村支部书记这个中坚力量,大力实施“头雁工程”,选好一个人,往往就能搞活一个村。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各司其职,逐级传导压力,拧紧责任链条,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就能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治理效能。在此基础之上,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势必能释放蓬勃活力动力,重塑农业农村新面貌。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融”出来的。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接二连三,是山东实现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挖掘的关键招数。放眼齐鲁大地,滨州打造全国最长最完整小麦全产业链,一粒小麦能生产出600种产品;莱阳抢抓预制菜产业发展,让当地10万农户参与到预制菜产业各个环节中来;泰山九女峰积极培育新业态,推动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全省各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在产业融合实践中,各有各的路数,各有各的特色,花开万朵,各有千秋。但相同的是,大家都能够依托资源禀赋,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通过产业联动,实现农业纵向延伸、横向拓展,让我们的农业产业链延长了,农村产业范围拓宽了,农业附加值提高了,农民收入得到明显增加。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聚”出来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提档升级,说到底,涉及的是一个该把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往哪里引的问题。只有这些资源要素在农村充分融合,产生化学反应,才能迸发出强大动能,迭代出崭新样貌。看人才,田秀才、土专家扎根乡间地头,手把手传技术、解难题,为农村注入源头活水。看资金,大棚贷、生姜贷等个性化金融产品的衍生,有效解决了农民融资问题,让农民既有钱干,又有钱赚。看科技,从种菜卖菜,向技术输出、标准输出、模式输出全面转型,势必带来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山东是一片不负重托的土地,在农业强省建设进程中,我们必须秉持多给予、少索取,努力把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持续用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一定会成色更足,底色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