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3-02-16 作者: 张依盟 来源: 大众日报
ChatGPT“抢”不走什么
  据文汇报,“请用女人、猫咪、咖啡馆、巴黎等词,模仿海明威写一段文字。”——接到这个指令后,ChatGPT迅速拟出一篇《巴黎的作家,咖啡和猫》,从开头“她坐在巴黎的咖啡馆里,身旁是一只猫咪正在打盹”,到中间段落“她想念从前那个热爱生活的她,她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她觉得猫咪就像是她的灵魂宠物,它没有说话,却能让她感到安慰”,构思衔接相当“丝滑”,文笔不赖。
  随着ChatGPT成为最火爆的生成式AI应用,来自全球的过亿月活用户,涌入其对话框下,抛出各式问题。热议中不乏“ChatGPT会消灭文学吗”“创意写作工作者会下岗吗”等焦虑声音,对此,《中国创意写作研究》主编、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许道军持审慎乐观态度,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ChatGPT能助力迅速打开写作者思路,相当于随时随地展开“头脑风暴”。对于创意写作教学而言,它是天然集思广益的优质工作伙伴,能快速参与作品设计与讨论;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知识和技术上的问题,可与其互动而不担心被拒绝。他认为,ChatGPT多有用,取决于使用者多会用。而人类优秀作品“抢”不走的地方在于——哪怕它们并非“算法”上的“最优化”,但其行文与人类的生命、价值观、情感、理想图景融合,有血有肉,难以替代。
儿童文学
为儿童美育提供内容资源

  据文艺报,儿童美育是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也是儿童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事实上,“诗礼教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可见,我国的美育有历史背景、理论逻辑、实践策略,更有现实要求。这其中,儿童文学是直通少年儿童生活、情感和心灵世界的优质载体,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也就是说,美学提供理论认知、教育提供方法策略,那么,儿童文学则提供内容资源。
  从美育的“审美素养”要求来看,儿童文学具有“母语”之美、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启蒙性。从美育的“陶冶情操”要求来看,儿童文学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营造的氛围环境和揭示的人类情感,对人之初的心性培育提供了极具召唤力的样本。
少年朝气让农作出圈
  据光明网,立春之际,劳作纪实互动真人秀《种地吧》开播。当未涉农事的少年奔向农田,一场扎根泥土的青春实验也拉开帷幕。
  这档劳作纪实互动真人秀,将视线对准了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的少年新选择。团队用“以时间换内容”的真诚创作观,开启了国产综艺内容领域的全新探索。一方面,节目观照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与真实现状,营造出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正能量氛围,号召更多的年轻人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发光发热;另一方面,节目切中广大青年的成长痛点和情感需求,把答案交给时间,耐心地等待作物的变化、感悟成长的历程。
  “以前是在课本上学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觉得只有真正地去下地,才能真正地感受到每一顿饭的来之不易。”“毕业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是相当不自信的,但是在田里就很清楚自己每天要干什么,然后会非常踏实,不用去想太多,就把这个事情做好。”“看到一块光秃秃的地从无到有,最后开花结果,自己会很有成就感。”一句句朴实的少年心声,载着个体思索与土地情怀。青春主体、劳作本色、纪实属性、成长主题——这档在立春时“启程”的节目,重拾起根植于中华文化中的躬耕精神,也增强了农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让影视与文学
互相借力破圈

  据辽宁日报,电视剧《狂飙》的热播,让剧中主人公经常翻看的《孙子兵法》登上图书网站古籍销售榜首;电影《满江红》的热映,让很多人开始重新背诵《满江红》;电影《流浪地球2》和电视剧《三体》则带火了《三体》等一众科幻小说的阅读。这类新闻的集中出现,很值得关注。
  它不再是从影视剧到原著的简单链接,而是由对一部作品的关注,放大到对一个时代的历史回顾、一种文化的思考。由此,可以得出两个令人惊喜的结论:一是这些年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让受众可以从优秀的影视作品中获得更多的感悟和思考,而反过来,也倒逼着创作者必须在深耕历史文化上下功夫,浅层次地展现一段历史事实、卖弄几句古人诗句和经典格言显然已经不够用了。二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巨大能量还有更广阔的释放空间,不仅仅是影视剧,近年来像《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各类成功的文艺作品一再证明,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空间越来越大。

        (□记者 张依盟 整理)
ChatGPT“抢”不走什么
  据文汇报,“请用女人、猫咪、咖啡馆、巴黎等词,模仿海明威写一段文字。”——接到这个指令后,ChatGPT迅速拟出一篇《巴黎的作家,咖啡和猫》,从开头“她坐在巴黎的咖啡馆里,身旁是一只猫咪正在打盹”,到中间段落“她想念从前那个热爱生活的她,她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她觉得猫咪就像是她的灵魂宠物,它没有说话,却能让她感到安慰”,构思衔接相当“丝滑”,文笔不赖。
  随着ChatGPT成为最火爆的生成式AI应用,来自全球的过亿月活用户,涌入其对话框下,抛出各式问题。热议中不乏“ChatGPT会消灭文学吗”“创意写作工作者会下岗吗”等焦虑声音,对此,《中国创意写作研究》主编、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许道军持审慎乐观态度,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ChatGPT能助力迅速打开写作者思路,相当于随时随地展开“头脑风暴”。对于创意写作教学而言,它是天然集思广益的优质工作伙伴,能快速参与作品设计与讨论;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知识和技术上的问题,可与其互动而不担心被拒绝。他认为,ChatGPT多有用,取决于使用者多会用。而人类优秀作品“抢”不走的地方在于——哪怕它们并非“算法”上的“最优化”,但其行文与人类的生命、价值观、情感、理想图景融合,有血有肉,难以替代。
儿童文学
为儿童美育提供内容资源

  据文艺报,儿童美育是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也是儿童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事实上,“诗礼教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可见,我国的美育有历史背景、理论逻辑、实践策略,更有现实要求。这其中,儿童文学是直通少年儿童生活、情感和心灵世界的优质载体,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也就是说,美学提供理论认知、教育提供方法策略,那么,儿童文学则提供内容资源。
  从美育的“审美素养”要求来看,儿童文学具有“母语”之美、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启蒙性。从美育的“陶冶情操”要求来看,儿童文学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营造的氛围环境和揭示的人类情感,对人之初的心性培育提供了极具召唤力的样本。
少年朝气让农作出圈
  据光明网,立春之际,劳作纪实互动真人秀《种地吧》开播。当未涉农事的少年奔向农田,一场扎根泥土的青春实验也拉开帷幕。
  这档劳作纪实互动真人秀,将视线对准了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的少年新选择。团队用“以时间换内容”的真诚创作观,开启了国产综艺内容领域的全新探索。一方面,节目观照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与真实现状,营造出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正能量氛围,号召更多的年轻人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发光发热;另一方面,节目切中广大青年的成长痛点和情感需求,把答案交给时间,耐心地等待作物的变化、感悟成长的历程。
  “以前是在课本上学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觉得只有真正地去下地,才能真正地感受到每一顿饭的来之不易。”“毕业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是相当不自信的,但是在田里就很清楚自己每天要干什么,然后会非常踏实,不用去想太多,就把这个事情做好。”“看到一块光秃秃的地从无到有,最后开花结果,自己会很有成就感。”一句句朴实的少年心声,载着个体思索与土地情怀。青春主体、劳作本色、纪实属性、成长主题——这档在立春时“启程”的节目,重拾起根植于中华文化中的躬耕精神,也增强了农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让影视与文学
互相借力破圈

  据辽宁日报,电视剧《狂飙》的热播,让剧中主人公经常翻看的《孙子兵法》登上图书网站古籍销售榜首;电影《满江红》的热映,让很多人开始重新背诵《满江红》;电影《流浪地球2》和电视剧《三体》则带火了《三体》等一众科幻小说的阅读。这类新闻的集中出现,很值得关注。
  它不再是从影视剧到原著的简单链接,而是由对一部作品的关注,放大到对一个时代的历史回顾、一种文化的思考。由此,可以得出两个令人惊喜的结论:一是这些年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让受众可以从优秀的影视作品中获得更多的感悟和思考,而反过来,也倒逼着创作者必须在深耕历史文化上下功夫,浅层次地展现一段历史事实、卖弄几句古人诗句和经典格言显然已经不够用了。二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巨大能量还有更广阔的释放空间,不仅仅是影视剧,近年来像《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各类成功的文艺作品一再证明,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空间越来越大。

        (□记者 张依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