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打造绿色低碳园区
——青岛中德生态园走出“双碳”发展新路径
2023-01-1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本报记者 白晓
本报通讯员 高伟
寒冬腊月,记者走进位于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以下简称青岛自贸片区)的青岛中德生态园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顿感暖意融融。这里没有开放暖气和空调,室内温度却依然能保持在人体适宜的20~25摄氏度,而且比常规房屋节能90%以上。
据介绍,该中心是全国首例德国标准被动房建筑,先后荣获国家绿色建筑三星运营标识双认证、2020年度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和奥地利绿色星球奖等一系列荣誉。中心建筑面积仅有1.3万平方米,与现行国家节能设计标准相比,建筑节能率达到90%以上,年节约一次能源消耗可达13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64吨。
被动房源自德国,是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简称,也是目前国际认可的一种集高舒适度、低能耗、经济性于一体节能建筑技术。
自引入被动房建筑技术以来,中德生态园将被动房相继应用到学校、酒店、办公和住宅等多类型建筑,建设总量达到40万平方米,并形成集设计、监理、关键设备制造、鉴定认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中德生态园16个村改居、3000多家企业,冬季供热不耗一斤煤,在保证温暖的同时,大幅降低了碳排放量。
被动房建筑技术的应用是青岛自贸片区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一个生动案例。青岛自贸片区揭牌三年多来,整合并延续了中德生态园的绿色生态建设基底,在绿色低碳建设领域打造出一个先行先试的样板和典范,走出了探索“碳达峰、碳中和”的新型发展之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在顶层设计方面,中德生态园借鉴德国标准化模式,围绕促进环境、社会、资源和经济四维平衡发展,构建国内首个园区级绿色生态建设标准体系,设立40项生态指标,其中6项为国内首次提出,实现发展路径可落实、可复制、可推广。该指标体系被纳入商务部工作指南,作为全国开发区指导性文件。
在该标准体系指导下,一条又一条“双碳”实践路径在中德生态园落地。中德生态园利用村庄改造拆迁废弃物修复山体15万平方米,尊重并保护原始地貌、水系,建设都市农场、街角公园、口袋公园等城市公园体系,综合运用10余项技术建设海绵城市,绿化面积5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40%以上,提升固碳效果。作为青岛市首个“非煤化”试点区域之一,中德生态园还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构建起多元化清洁能源供给体系。
作为一个新兴园区,中德生态园开工建设9年来,已从一个几乎无道路、无配套、无企业的空白地带,发展成绿树成荫、碧水蓝天、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2013年,中德生态园注册企业仅有30家,没有工业企业,到2021年园区企业近3000家,项目投资达960亿元,年产值400亿元。”中德生态园经济发展部副部长潘伟说。
受益于生态绿色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德生态园不仅产业发展强劲,居民生活幸福感也更强。潘伟介绍,2013年中德生态园只有小学,在校生200人多一点;现在已经形成小学、中学、职专、大学完善的教育体系,在校生达8000多人;园区就业人口达2万多人。中德生态园还完成了15个村庄近万人的一次性安置,社区集体收入从改造前的不足500万元增长到4000万元以上,集体资产从不足5000万元增长到21亿元。
经过多年探索,中德生态园厚积绿色低碳发展动能,并化为园区发展优势。据悉,园区构建绿色发展新模式案例被评为山东省自贸区制度创新最佳实践案例,园区绿色发展建设经验在住建部和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联合举办的国际研讨会上予以推广,中德生态园也是中国唯一入选的全球七个典型案例之一。在首批国家低碳城试点评选中,中德生态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评审。园区也先后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球可持续城市和人居环境奖,并在综合标准化、低碳城市、智慧城市和智能制造等方面获得10多项国家级荣誉。
本报通讯员 高伟
寒冬腊月,记者走进位于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以下简称青岛自贸片区)的青岛中德生态园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顿感暖意融融。这里没有开放暖气和空调,室内温度却依然能保持在人体适宜的20~25摄氏度,而且比常规房屋节能90%以上。
据介绍,该中心是全国首例德国标准被动房建筑,先后荣获国家绿色建筑三星运营标识双认证、2020年度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和奥地利绿色星球奖等一系列荣誉。中心建筑面积仅有1.3万平方米,与现行国家节能设计标准相比,建筑节能率达到90%以上,年节约一次能源消耗可达13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64吨。
被动房源自德国,是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简称,也是目前国际认可的一种集高舒适度、低能耗、经济性于一体节能建筑技术。
自引入被动房建筑技术以来,中德生态园将被动房相继应用到学校、酒店、办公和住宅等多类型建筑,建设总量达到40万平方米,并形成集设计、监理、关键设备制造、鉴定认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中德生态园16个村改居、3000多家企业,冬季供热不耗一斤煤,在保证温暖的同时,大幅降低了碳排放量。
被动房建筑技术的应用是青岛自贸片区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一个生动案例。青岛自贸片区揭牌三年多来,整合并延续了中德生态园的绿色生态建设基底,在绿色低碳建设领域打造出一个先行先试的样板和典范,走出了探索“碳达峰、碳中和”的新型发展之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在顶层设计方面,中德生态园借鉴德国标准化模式,围绕促进环境、社会、资源和经济四维平衡发展,构建国内首个园区级绿色生态建设标准体系,设立40项生态指标,其中6项为国内首次提出,实现发展路径可落实、可复制、可推广。该指标体系被纳入商务部工作指南,作为全国开发区指导性文件。
在该标准体系指导下,一条又一条“双碳”实践路径在中德生态园落地。中德生态园利用村庄改造拆迁废弃物修复山体15万平方米,尊重并保护原始地貌、水系,建设都市农场、街角公园、口袋公园等城市公园体系,综合运用10余项技术建设海绵城市,绿化面积5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40%以上,提升固碳效果。作为青岛市首个“非煤化”试点区域之一,中德生态园还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构建起多元化清洁能源供给体系。
作为一个新兴园区,中德生态园开工建设9年来,已从一个几乎无道路、无配套、无企业的空白地带,发展成绿树成荫、碧水蓝天、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2013年,中德生态园注册企业仅有30家,没有工业企业,到2021年园区企业近3000家,项目投资达960亿元,年产值400亿元。”中德生态园经济发展部副部长潘伟说。
受益于生态绿色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德生态园不仅产业发展强劲,居民生活幸福感也更强。潘伟介绍,2013年中德生态园只有小学,在校生200人多一点;现在已经形成小学、中学、职专、大学完善的教育体系,在校生达8000多人;园区就业人口达2万多人。中德生态园还完成了15个村庄近万人的一次性安置,社区集体收入从改造前的不足500万元增长到4000万元以上,集体资产从不足5000万元增长到21亿元。
经过多年探索,中德生态园厚积绿色低碳发展动能,并化为园区发展优势。据悉,园区构建绿色发展新模式案例被评为山东省自贸区制度创新最佳实践案例,园区绿色发展建设经验在住建部和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联合举办的国际研讨会上予以推广,中德生态园也是中国唯一入选的全球七个典型案例之一。在首批国家低碳城试点评选中,中德生态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评审。园区也先后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球可持续城市和人居环境奖,并在综合标准化、低碳城市、智慧城市和智能制造等方面获得10多项国家级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