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哥”返乡创业 沙土地种出“笋娃娃”

2022-09-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胡 磊 薛良诚
   本报通讯员 商 贺 孙聪聪

  “按这个行情,你这片沙地里的‘笋娃娃’,一天收成1200元不成问题。”“金刚哥说没问题,那肯定没问题。”对话的两人,是阳谷县郭屯镇阳谷灿阳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当地小有名气的“金刚哥”和社员段延福。
  从2020年开始,段延福跟着“金刚哥”种植他们所谈论的“笋娃娃”——芦笋。2021年,段延福的5亩芦笋净赚了4万元,今年估算纯利润能到6万元。如今,周边很多农户像段延福一样,跟着“金刚哥”种植芦笋奔上了致富路。
  “金刚哥”名叫李金刚,阳谷县郭屯镇南李村人。1997年初,李金刚追随南下打工的热潮去了南方,打过工,经过商。2014年年初,李金刚无意间认识了一位昆明的朋友,对方在当地种植大棚芦笋,当时的行情每公斤可以卖到50—60元,一亩地收入达6万元。李金刚眼前一亮,当即到昆明基地实地考察、参观学习。为了学到种植技术,他先后走访了河南、安徽、河南、江苏等省的芦笋种植基地,得到了14位农业专家、教授的技术指导。
  2014年底,李金刚回到家乡郭屯镇,开始种植芦笋。
  虽然掌握了不少理论知识,但实践中却是另一码事。老人们常说,最难测的莫过于“老天爷”的脸,干旱或雨水太多、气温反复无常,都制约芦笋的生长。李金刚根据芦笋的生长周期特点,不断摸索芦笋种植技术,一点点积累经验,不懂的就上网查阅资料、一遍遍打电话咨询专家,并及时做好总结。一番摸爬滚打后,李金刚逐渐掌握了芦笋买种、育苗、施肥、打药、采收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成为附近十里八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其间,他一直在琢磨扩大种植规模的事情,一方面更好地利用土地,让村民增加收入;另一方面,随着客户的拓展,只有规模化种植,才能打开市场,站稳脚跟。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李金刚的“笋娃娃”事业开始蒸蒸日上。当初,芦笋基地急需扩建,村党支部书记李金峰带着7名党员挨家挨户作工作,将芦笋种植扩大到200亩,成为阳谷县第一片规模化芦笋种植基地。
  2015年底,李金刚的阳谷灿阳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从最初入社的4、5家农户,慢慢发展到最多的20多家。
  在这一过程中,李金刚耐心教给合作社农户种植技术,指导他们用药、施肥,传授管理经验,随着一茬茬芦笋的收获,社员们逐渐尝到了甜头。2019年,合作社已经发展到46家农户加入,种植面积近千亩。同时种植技术也越来越成熟,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市场销路越来越广,直接销往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还通过互联网做起了电商销售。2021年7月,李金刚被聊城市授予“优秀返乡创业农民工”称号。
  “金刚哥”说,自己走过南闯过北,都不如回到家乡当个农民。而且,现在国家政策好,从市、县到镇上,党和政府都给予很多支持。他要不断学习,做个有知识的农民,还要扩大合作社种植规模,带领更多乡亲一起致富。
  □ 本报记者 胡 磊 薛良诚
   本报通讯员 商 贺 孙聪聪

  “按这个行情,你这片沙地里的‘笋娃娃’,一天收成1200元不成问题。”“金刚哥说没问题,那肯定没问题。”对话的两人,是阳谷县郭屯镇阳谷灿阳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当地小有名气的“金刚哥”和社员段延福。
  从2020年开始,段延福跟着“金刚哥”种植他们所谈论的“笋娃娃”——芦笋。2021年,段延福的5亩芦笋净赚了4万元,今年估算纯利润能到6万元。如今,周边很多农户像段延福一样,跟着“金刚哥”种植芦笋奔上了致富路。
  “金刚哥”名叫李金刚,阳谷县郭屯镇南李村人。1997年初,李金刚追随南下打工的热潮去了南方,打过工,经过商。2014年年初,李金刚无意间认识了一位昆明的朋友,对方在当地种植大棚芦笋,当时的行情每公斤可以卖到50—60元,一亩地收入达6万元。李金刚眼前一亮,当即到昆明基地实地考察、参观学习。为了学到种植技术,他先后走访了河南、安徽、河南、江苏等省的芦笋种植基地,得到了14位农业专家、教授的技术指导。
  2014年底,李金刚回到家乡郭屯镇,开始种植芦笋。
  虽然掌握了不少理论知识,但实践中却是另一码事。老人们常说,最难测的莫过于“老天爷”的脸,干旱或雨水太多、气温反复无常,都制约芦笋的生长。李金刚根据芦笋的生长周期特点,不断摸索芦笋种植技术,一点点积累经验,不懂的就上网查阅资料、一遍遍打电话咨询专家,并及时做好总结。一番摸爬滚打后,李金刚逐渐掌握了芦笋买种、育苗、施肥、打药、采收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成为附近十里八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其间,他一直在琢磨扩大种植规模的事情,一方面更好地利用土地,让村民增加收入;另一方面,随着客户的拓展,只有规模化种植,才能打开市场,站稳脚跟。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李金刚的“笋娃娃”事业开始蒸蒸日上。当初,芦笋基地急需扩建,村党支部书记李金峰带着7名党员挨家挨户作工作,将芦笋种植扩大到200亩,成为阳谷县第一片规模化芦笋种植基地。
  2015年底,李金刚的阳谷灿阳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从最初入社的4、5家农户,慢慢发展到最多的20多家。
  在这一过程中,李金刚耐心教给合作社农户种植技术,指导他们用药、施肥,传授管理经验,随着一茬茬芦笋的收获,社员们逐渐尝到了甜头。2019年,合作社已经发展到46家农户加入,种植面积近千亩。同时种植技术也越来越成熟,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市场销路越来越广,直接销往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还通过互联网做起了电商销售。2021年7月,李金刚被聊城市授予“优秀返乡创业农民工”称号。
  “金刚哥”说,自己走过南闯过北,都不如回到家乡当个农民。而且,现在国家政策好,从市、县到镇上,党和政府都给予很多支持。他要不断学习,做个有知识的农民,还要扩大合作社种植规模,带领更多乡亲一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