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25年聚焦生态,泉城环保世纪行已成“金字招牌”——
守好金山银山碧水蓝天
2022-09-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赵国陆
泉城环保世纪行,作为济南市人大常委会1997年起开展的一项监督检查活动,坚持每年一个主题,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持续问效,25年来已经成为一块“金字招牌”,守护着济南的金山银山和碧水蓝天。
碧水和蓝天共守
“前几年,想都不敢想!”在2022年的泉城环保世纪行中,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勤光由衷地感慨,小清河基本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生态目标,水质连年改善,生物多样化持续向好。
围绕小清河污染治理,济南市人大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连续4年打出监督组合拳,采取听取审议专项报告、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等监督方式,深入调研寻“病根”,跟踪督导治“顽疾”,促进了污水直排、雨污合流等突出问题的解决,有力推动小清河水质改善。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暗访式调研、清单式检查、跟踪式问效、协同式监督”的执法检查新模式,成为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创新的亮点成果,在推动人大监督提质增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污纳管、消除黑臭、产业升级、生态修复……小清河经过系统治理,从2019年开始水质由劣五类稳定达到二类,实现“四连升”。水生态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华鳑鲏等清洁水体指示鱼种大量现身小清河。济南段水生生物从2016年的73种增加到2021年的230种,生态系统的恢复为济南及下游城市高质量发展释放了巨大的环境容量。
碧水保卫战成果丰硕,蓝天保卫战同样获得感满满。“泉城蓝”已经成为新常态,济南开启了美颜模式,蓝天白云构成的“空中棉花糖”在市民的朋友圈中频频刷屏。
时光拉回十年前,雾霾则是备受关注的热词,尤其在冬季时常“爆表”。数据显示,2013年济南的重度以上污染天数83天,2021年是两天;2013年,市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59天,占比16.2%,2021年优良天数229天(其中优47天),占比62.74%。
今年1-7月,济南市PM2.5浓度又同比改善7.3%,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6.3%,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中同比提升12个位次,为历史同期最好名次。
数据变化的背后,也有泉城环保世纪行的助攻。2014年的“泉城环保世纪行”重点关注燃煤小型锅炉的改造升级,推动采用“煤改电”等新型采暖模式,减少排放。2017年又聚焦“小散乱污”企业的整治,济南市相关部门先后排查整治了7656家“散乱污”企业……
近年来,泉城环保世纪行突出“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现代泉城”“黄河战略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等主题,打造特色宣传品牌,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形成共同呵护泉城生态家园的浓厚氛围。
立法与监督并重
黄河北的济南市第二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曾经是“垃圾山”,经过绿化已经成为郁郁葱葱的“花果山”。目前,济南的生活垃圾在分类的基础上,全部用来焚烧发电。
在10年前的泉城环保世纪行活动中,就重点关注到了饱受诟病的“垃圾山”问题,并推动了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升级。当时,这个1998年起运行的济南生活废弃物处理中心已经填埋了600多万吨生活垃圾,占地17万平方米的“垃圾山”被封场覆盖,实施绿化。同步建设的焚烧发电项目开始投用,每天吃进垃圾吐出能源,变废为宝。
为解决“垃圾围城”进行制度性设计,济南市人大常委会近年来陆续推进制定了《济南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济南市生活垃圾减量与分类管理条例》,规范源头减量、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利用全过程各环节,以法治的强制力推动垃圾分类落地见效,助力济南打造“无废城市”。
泉城环保世纪行开展以来,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制定《济南市山体保护办法》,按“生态优先、永续利用”的原则,夯实山体保护生态红线制度,助力打造“显山露水”的城市生态格局;推进制定《济南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明确超标排放上路管控措施,落实最新最严污染防治标准,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济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韩金峰说:“一些突出问题之所以成为顽疾久治不愈,并非无药可治,而是相关法律规定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为履行监督职责,增强监督实效,济南市人大常委会紧紧扭住影响法律实施、制约工作发展、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污染问题,突出新立法规及时检查,《济南市山体保护办法》等6部法规均在施行一年后就进行执法检查,有力推动了新立法规快速全面实施。
围绕重点法规持续跟查,针对污染防治领域最为重要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法,连续跟进执法检查,有力推动了一批突出污染问题的解决。
2019年重点治气、治水,开展大气、水污染防治执法检查,发挥“法律巡视”监督利剑作用。先后8次“四不两直”暗察暗访,行程1500多公里,察看40余个污染点,拍摄暗访片曝光突出污染问题,督导16个重点污染问题及时整改。2021年持续深化攻坚,开展《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生活垃圾减量与分类管理条例》执法检查,聚焦移动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推动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深突破”。2022年,全面开展《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同时,密切与人大代表联系,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近年来,督办了“关于大力实施能源替代,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建议”等48件重点建议。
泉城环保世纪行,作为济南市人大常委会1997年起开展的一项监督检查活动,坚持每年一个主题,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持续问效,25年来已经成为一块“金字招牌”,守护着济南的金山银山和碧水蓝天。
碧水和蓝天共守
“前几年,想都不敢想!”在2022年的泉城环保世纪行中,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勤光由衷地感慨,小清河基本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生态目标,水质连年改善,生物多样化持续向好。
围绕小清河污染治理,济南市人大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连续4年打出监督组合拳,采取听取审议专项报告、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等监督方式,深入调研寻“病根”,跟踪督导治“顽疾”,促进了污水直排、雨污合流等突出问题的解决,有力推动小清河水质改善。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暗访式调研、清单式检查、跟踪式问效、协同式监督”的执法检查新模式,成为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创新的亮点成果,在推动人大监督提质增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污纳管、消除黑臭、产业升级、生态修复……小清河经过系统治理,从2019年开始水质由劣五类稳定达到二类,实现“四连升”。水生态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华鳑鲏等清洁水体指示鱼种大量现身小清河。济南段水生生物从2016年的73种增加到2021年的230种,生态系统的恢复为济南及下游城市高质量发展释放了巨大的环境容量。
碧水保卫战成果丰硕,蓝天保卫战同样获得感满满。“泉城蓝”已经成为新常态,济南开启了美颜模式,蓝天白云构成的“空中棉花糖”在市民的朋友圈中频频刷屏。
时光拉回十年前,雾霾则是备受关注的热词,尤其在冬季时常“爆表”。数据显示,2013年济南的重度以上污染天数83天,2021年是两天;2013年,市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59天,占比16.2%,2021年优良天数229天(其中优47天),占比62.74%。
今年1-7月,济南市PM2.5浓度又同比改善7.3%,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6.3%,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中同比提升12个位次,为历史同期最好名次。
数据变化的背后,也有泉城环保世纪行的助攻。2014年的“泉城环保世纪行”重点关注燃煤小型锅炉的改造升级,推动采用“煤改电”等新型采暖模式,减少排放。2017年又聚焦“小散乱污”企业的整治,济南市相关部门先后排查整治了7656家“散乱污”企业……
近年来,泉城环保世纪行突出“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现代泉城”“黄河战略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等主题,打造特色宣传品牌,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形成共同呵护泉城生态家园的浓厚氛围。
立法与监督并重
黄河北的济南市第二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曾经是“垃圾山”,经过绿化已经成为郁郁葱葱的“花果山”。目前,济南的生活垃圾在分类的基础上,全部用来焚烧发电。
在10年前的泉城环保世纪行活动中,就重点关注到了饱受诟病的“垃圾山”问题,并推动了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升级。当时,这个1998年起运行的济南生活废弃物处理中心已经填埋了600多万吨生活垃圾,占地17万平方米的“垃圾山”被封场覆盖,实施绿化。同步建设的焚烧发电项目开始投用,每天吃进垃圾吐出能源,变废为宝。
为解决“垃圾围城”进行制度性设计,济南市人大常委会近年来陆续推进制定了《济南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济南市生活垃圾减量与分类管理条例》,规范源头减量、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利用全过程各环节,以法治的强制力推动垃圾分类落地见效,助力济南打造“无废城市”。
泉城环保世纪行开展以来,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制定《济南市山体保护办法》,按“生态优先、永续利用”的原则,夯实山体保护生态红线制度,助力打造“显山露水”的城市生态格局;推进制定《济南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明确超标排放上路管控措施,落实最新最严污染防治标准,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济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韩金峰说:“一些突出问题之所以成为顽疾久治不愈,并非无药可治,而是相关法律规定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为履行监督职责,增强监督实效,济南市人大常委会紧紧扭住影响法律实施、制约工作发展、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污染问题,突出新立法规及时检查,《济南市山体保护办法》等6部法规均在施行一年后就进行执法检查,有力推动了新立法规快速全面实施。
围绕重点法规持续跟查,针对污染防治领域最为重要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法,连续跟进执法检查,有力推动了一批突出污染问题的解决。
2019年重点治气、治水,开展大气、水污染防治执法检查,发挥“法律巡视”监督利剑作用。先后8次“四不两直”暗察暗访,行程1500多公里,察看40余个污染点,拍摄暗访片曝光突出污染问题,督导16个重点污染问题及时整改。2021年持续深化攻坚,开展《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生活垃圾减量与分类管理条例》执法检查,聚焦移动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推动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深突破”。2022年,全面开展《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同时,密切与人大代表联系,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近年来,督办了“关于大力实施能源替代,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建议”等48件重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