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产研院:将第一资源转化为第一动力
2022-09-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赵国陆
9月8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召开年度研究员大会,一线科技人才唱主角,不管是院士专家,还是青年才俊,都有话语权。聚焦创新发展、技术如何商业成功等现实问题,提建议、谈看法、找瓶颈。
王洋是山东产研院新聘任的研究员,这个新材料领域的年轻新秀,带领团队研发出新型复合材料,替代传统的钢材和塑料,耐腐蚀性、刚性、使用寿命等指标都大幅提升,同时成本降低50%以上。日照建设的3万立方米深海养殖平台就采用了这一新材料。此外,也可以用在海洋石油钻井、勘探平台上。他的研发成果已经接到1.06亿元的意向订单。今年4月份,他率团队落户日照,扎根当地,深耕“海洋牧场”这片新天地。
“在传统科研机构,主要看论文、专利、成果、年限,在山东产研院更重要的是看技术能否转化为产业,能否对经济有贡献,也就是要取得商业成功。”王洋说。
徐长有之前在中科院电子所研究微波技术的应用。加入山东产研院后,被聘为首批研究员,将核心技术应用于绿色装备。起初,他组建了一个团队主攻“油泥处理技术”,让污染的土壤回归本色。各地纷纷提出打造“无废城市”之后,他进一步改造升级技术,开发新的应用场景,处理化工废盐。原来企业要花2000元/吨来处理这些危废品,现在经过他的技术处理,变成了化学原料,不但不花钱,每吨还能卖8000元。这一“黑科技”可助力全省84个化工园区、3000多家企业解决大麻烦,争创无废企业、无废园区。同时,徐长有又将技术用来修复污水处理厂的活性炭,让一次性耗材能够循环重复使用。
作为我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山东产研院创新构建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与传统的技术职称评审方式不同,山东产研院采用提名认定制,不唯学历、不唯论文、不唯奖励著作、不唯“帽子”,注重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的全过程创新,更倾向于对地方经济和产业贡献大小,构建了适合创新发展的专家治理体系。
据山东产研院人力资源部部长张万蕴介绍,截至目前,已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08名,作为创新发展的主力军,科研技术人员在一线,知道行业和产业的痛点、难点在哪里。因此,给予他们更大的话语权,有利于在创新中发现、培育、凝聚人才,激活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山东产研院院长孙殿义表示,按照省政府《关于建立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创新发展的框架意见》,构建市场导向的管理机制、灵活包容的人才机制,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原则,遵照创新发展规律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管理运营机制与制度体系,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创新效率与效能大幅提高,创新动能充分迸发。截至目前,该院建设各类创新转化机构81家,实施创新项目364个,创新转化技术2889项,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超过4000人,建设3个国家级和9个院级公共技术平台,投资孵化衍生高科技企业297家(其中,12家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在科创板、港交所、北交所上市),带动社会投资超过500亿元。
9月8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召开年度研究员大会,一线科技人才唱主角,不管是院士专家,还是青年才俊,都有话语权。聚焦创新发展、技术如何商业成功等现实问题,提建议、谈看法、找瓶颈。
王洋是山东产研院新聘任的研究员,这个新材料领域的年轻新秀,带领团队研发出新型复合材料,替代传统的钢材和塑料,耐腐蚀性、刚性、使用寿命等指标都大幅提升,同时成本降低50%以上。日照建设的3万立方米深海养殖平台就采用了这一新材料。此外,也可以用在海洋石油钻井、勘探平台上。他的研发成果已经接到1.06亿元的意向订单。今年4月份,他率团队落户日照,扎根当地,深耕“海洋牧场”这片新天地。
“在传统科研机构,主要看论文、专利、成果、年限,在山东产研院更重要的是看技术能否转化为产业,能否对经济有贡献,也就是要取得商业成功。”王洋说。
徐长有之前在中科院电子所研究微波技术的应用。加入山东产研院后,被聘为首批研究员,将核心技术应用于绿色装备。起初,他组建了一个团队主攻“油泥处理技术”,让污染的土壤回归本色。各地纷纷提出打造“无废城市”之后,他进一步改造升级技术,开发新的应用场景,处理化工废盐。原来企业要花2000元/吨来处理这些危废品,现在经过他的技术处理,变成了化学原料,不但不花钱,每吨还能卖8000元。这一“黑科技”可助力全省84个化工园区、3000多家企业解决大麻烦,争创无废企业、无废园区。同时,徐长有又将技术用来修复污水处理厂的活性炭,让一次性耗材能够循环重复使用。
作为我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山东产研院创新构建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与传统的技术职称评审方式不同,山东产研院采用提名认定制,不唯学历、不唯论文、不唯奖励著作、不唯“帽子”,注重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的全过程创新,更倾向于对地方经济和产业贡献大小,构建了适合创新发展的专家治理体系。
据山东产研院人力资源部部长张万蕴介绍,截至目前,已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08名,作为创新发展的主力军,科研技术人员在一线,知道行业和产业的痛点、难点在哪里。因此,给予他们更大的话语权,有利于在创新中发现、培育、凝聚人才,激活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山东产研院院长孙殿义表示,按照省政府《关于建立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创新发展的框架意见》,构建市场导向的管理机制、灵活包容的人才机制,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原则,遵照创新发展规律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管理运营机制与制度体系,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创新效率与效能大幅提高,创新动能充分迸发。截至目前,该院建设各类创新转化机构81家,实施创新项目364个,创新转化技术2889项,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超过4000人,建设3个国家级和9个院级公共技术平台,投资孵化衍生高科技企业297家(其中,12家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在科创板、港交所、北交所上市),带动社会投资超过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