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之花开山城
2022-08-0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从黄河三角洲腹地、山东北大门滨州市到长江三峡库区的重庆市东北方门户奉节县,相隔1300多公里,因鲁渝协作而结缘。
电商销售、设施蔬菜、奶牛养殖等特色产业,从无到有,陆续发展成形,给世代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奉节人民群众,送去了滨州味道,鲁渝协作项目成果突显。
□ 本报记者 程芃芃 王 凯
本报通讯员 解晓龙 李新东
7月21日—24日,跨越山海“舆”心灵相约——滨州采访团走进重庆市奉节县,探访两地“联姻”成果。
由滨州市利用50万元东西帮扶资金建成的鲁渝协作电商直播中心,位于奉节县安坪镇三沱村,这里的脐橙通过电商销售火遍全网。电商直播中心位于半山腰,这里背靠大山、面朝长江,风景宜人。据奉节县安坪镇党委书记毛小平介绍,通过电商平台,全镇4万亩脐橙,温度、湿度、土壤、施肥管理等生长环境条件,全都直观呈现,完全不愁订单,而且“今天在树上,明天在路上,后天在舌尖上。”这一由电商平台搭建起的“甜蜜连接”,直接使安坪脐橙的价格由原来的每斤2元至3元,跃升到每年5元至6元,农民收入实现翻番。
奉节县还在全县建立了31个“村播基地”,设立10个“网红”打卡地,放大带动效应,通过“网红”人才梯队建设,每两名网红运营专家和本土网红对接一个乡(镇),让群众爱直播、能直播、善直播。
鲁渝协作团队又拿出250万元建立“山东滨州——重庆奉节电商扶贫孵化培训基地”,打造功能强大、效果明显的奉节县电商直播服务中心,吸纳21名专业主播长期进驻开播,进一步辐射推广。
“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为脐橙种植这一‘甜蜜事业’插上互联网翅膀,让更多人品尝到来自奉节的甘甜。”滨州市挂职干部、奉节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叶璇表示。
而同样适合在奉节县种植的蘑菇菌棒,也在东西扶贫协作的“滋养”下在奉节县生根发芽。在奉节县太和土家族乡的东西部协作30万菌棒建设项目现场,记者看到,香菇、姬松茸、黑皮鸡枞菌、羊肚菌等竞相生长。
该项目在滨州市支持和帮助下开展食用菌产品的种植、加工、出口,已投入资金670余万元,其中滨州扶持资金250万元,已完成占地10余亩食用菌标准化厂房基地建设。再加上地处海拔1500米左右,全年平均温度20度左右,空气湿度75%,气候条件优越,适合香菇等菌类生长,加上滨州技术人员指导,菌丝转化率可由50%提高到75%,产量大、品质高,产品畅销湖南和重庆市区,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左右。
太和土家族乡群山环绕、人均耕地少,香菇种植不仅能就地安置青壮年劳动力就业,还让老人、妇女在家门口挣钱的同时,能照顾家庭和孩子。项目带动附近金子村和石板村两村200人就业,目前,企业用工每人每天支付120元,忙时一天需要20人,像制作菌棒这类难度较大的工种,每人每天300元。
产业多元,扶贫协作成果更牢固。记者乘车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奉节县太和土家族乡良家村的奶牛场,两座钢铁架构的大棚,由滨州投入750万元鲁渝东西协作资金,历时两年多建设,一个多月前具备养殖条件,先期引进奶牛100头,可年产鲜奶3500吨。
据滨州市挂职干部、奉节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彭建民介绍,项目全部投产后,不仅满足周边群众的鲜奶产品需求,还将带动周边村庄青玉米、籽粒苋等作物的深度开发、升值,推动太和乡玉米种植产业和牧草产业发展,并通过安置附近村60名村民就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大江大河大手笔,从黄河畔到长江边,随着滨州和奉节两地“联姻”的不断加强,鲁渝协作的成果逐步涌现,一幅产业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已然形成。
电商销售、设施蔬菜、奶牛养殖等特色产业,从无到有,陆续发展成形,给世代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奉节人民群众,送去了滨州味道,鲁渝协作项目成果突显。
□ 本报记者 程芃芃 王 凯
本报通讯员 解晓龙 李新东
7月21日—24日,跨越山海“舆”心灵相约——滨州采访团走进重庆市奉节县,探访两地“联姻”成果。
由滨州市利用50万元东西帮扶资金建成的鲁渝协作电商直播中心,位于奉节县安坪镇三沱村,这里的脐橙通过电商销售火遍全网。电商直播中心位于半山腰,这里背靠大山、面朝长江,风景宜人。据奉节县安坪镇党委书记毛小平介绍,通过电商平台,全镇4万亩脐橙,温度、湿度、土壤、施肥管理等生长环境条件,全都直观呈现,完全不愁订单,而且“今天在树上,明天在路上,后天在舌尖上。”这一由电商平台搭建起的“甜蜜连接”,直接使安坪脐橙的价格由原来的每斤2元至3元,跃升到每年5元至6元,农民收入实现翻番。
奉节县还在全县建立了31个“村播基地”,设立10个“网红”打卡地,放大带动效应,通过“网红”人才梯队建设,每两名网红运营专家和本土网红对接一个乡(镇),让群众爱直播、能直播、善直播。
鲁渝协作团队又拿出250万元建立“山东滨州——重庆奉节电商扶贫孵化培训基地”,打造功能强大、效果明显的奉节县电商直播服务中心,吸纳21名专业主播长期进驻开播,进一步辐射推广。
“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为脐橙种植这一‘甜蜜事业’插上互联网翅膀,让更多人品尝到来自奉节的甘甜。”滨州市挂职干部、奉节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叶璇表示。
而同样适合在奉节县种植的蘑菇菌棒,也在东西扶贫协作的“滋养”下在奉节县生根发芽。在奉节县太和土家族乡的东西部协作30万菌棒建设项目现场,记者看到,香菇、姬松茸、黑皮鸡枞菌、羊肚菌等竞相生长。
该项目在滨州市支持和帮助下开展食用菌产品的种植、加工、出口,已投入资金670余万元,其中滨州扶持资金250万元,已完成占地10余亩食用菌标准化厂房基地建设。再加上地处海拔1500米左右,全年平均温度20度左右,空气湿度75%,气候条件优越,适合香菇等菌类生长,加上滨州技术人员指导,菌丝转化率可由50%提高到75%,产量大、品质高,产品畅销湖南和重庆市区,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左右。
太和土家族乡群山环绕、人均耕地少,香菇种植不仅能就地安置青壮年劳动力就业,还让老人、妇女在家门口挣钱的同时,能照顾家庭和孩子。项目带动附近金子村和石板村两村200人就业,目前,企业用工每人每天支付120元,忙时一天需要20人,像制作菌棒这类难度较大的工种,每人每天300元。
产业多元,扶贫协作成果更牢固。记者乘车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奉节县太和土家族乡良家村的奶牛场,两座钢铁架构的大棚,由滨州投入750万元鲁渝东西协作资金,历时两年多建设,一个多月前具备养殖条件,先期引进奶牛100头,可年产鲜奶3500吨。
据滨州市挂职干部、奉节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彭建民介绍,项目全部投产后,不仅满足周边群众的鲜奶产品需求,还将带动周边村庄青玉米、籽粒苋等作物的深度开发、升值,推动太和乡玉米种植产业和牧草产业发展,并通过安置附近村60名村民就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大江大河大手笔,从黄河畔到长江边,随着滨州和奉节两地“联姻”的不断加强,鲁渝协作的成果逐步涌现,一幅产业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已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