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滨州情暖
2022-08-0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跨越山海“舆”心灵相约
滨州市位于渤海之滨、黄河之畔,祁连县远在祁连山之阳,地处高原,两地相距近2000公里,因“援青”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结下了深情厚谊。
2019年7月,滨州市第三批援青干部接过援青工作的接力棒,用激情、智慧和奉献,为改善当地的医疗、教育、文化条件,提升民生福祉作出积极贡献。
□本报记者 王 凯 程芃芃
本报通讯员 解晓龙 李新东
7月18日—20日,记者随跨越山海“舆”心灵相约——滨州采访团走进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感受到的是这里三年来的新变化。
据滨州援青干部管理组组长、祁连县委副书记劳建刚介绍,祁连县因地处祁连山腹地而得名,有汉、藏、回、蒙古、撒拉等17个民族,总人口5.26万,少数民族人口占81.5%。随着近年来的发展,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已大幅提升,各项生活条件均有较大改善。然而,受地理位置、物候环境、道路交通等条件限制,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仍为发展的短板。
扬长补短,精准援建。滨州市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到祁连县后,在调研中了解到全县拥有的唯一一所高中——海北州第三中学,950多名在校学生,因为高原气候、气温低,冬季无法进行户外活动,遂向省里申请专项资金651万元,为学校建设了2100多平方米的风雨操场,保证了孩子们冬季体育课、体育锻炼的正常开展,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智力帮扶,让祁连县的孩子享受到了滨州水准的教育。海北州第三中学校长马清说起来直竖大拇指:“5名来自滨州的援青教师个个都是骨干,一来就走上教学一线,全部担任各自学科的教学组长,其中4人还带着高三毕业班,带徒弟、搞科研,一项项教学成果、一篇篇教学论文,精彩纷呈……”
滨州市教育局先后派出援青教师3批29人,带徒60名,组织教学研讨32次,帮扶贫困家庭学生40名,累计送教上门52次,撰写学术文章43篇;组织祁连县校长赴山东培训12人,到滨州学校跟岗培训30人,参加滨州足球教练员培训12人;用于学校建设、设施改善、远程教育等方面的资金达2030万元;援青教师贾新生带领团队,助力祁连县民族中学实现“技能实验考试、中考成绩、教学能手评选”进位“三大突破”;滨州市一中“海北班”连续五年一本上线率100%,2021届考生陈瑞林考出了好成绩,顺利进入清华大学就读,锻造了滨州教育援青品牌。
目前,祁连县所有中小学已分别与滨州市有关学校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山东省北镇中学与海北州第三中学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开启全方位广角度教育帮扶新格局。
援建图书馆,营造文化氛围,让牧民的孩子也能像在城市里一样阅读。由滨州承担、山东援建的祁连县图书馆,位于祁连县城黄金地段,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三层总建筑面积3481平方米,是一座集收藏、借阅、交流、休闲于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
在图书馆内,马上就读9年级的马赟乐正在认真翻看着一本《中国通史》,这里书籍多、环境好、有氛围,成了他周末和假期的好去处。
据祁连县图书馆馆长韩廷辛介绍,图书馆不仅坚持为读者服务,免费向社会开放,而且还通过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努力为各民族同胞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提供场所。目前,祁连县图书馆已获得“省级职工书屋”称号,正在申报国家级职工书屋。
滨州医疗专家团的到来,为祁连县各族群众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据滨州援青干部、祁连县副县长张新华介绍,针对祁连县高原常见病、多发病,滨州市积极协调设备和医疗资源,致力于打造当地重点专科,先后成立滨祁肛肠微创诊疗中心、滨祁眼科诊疗中心、滨祁盆地康复中心、滨祁消化内镜诊疗中心、滨祁远程影像会诊中心等五个诊疗中心,不仅使当地群众免受舟车劳顿之苦,还能在家门口享受省级三甲医院的高水平服务。滨州援青医生高超的医术吸引了西宁、大通等外地患者纷纷慕名前来就医,获得当地群众敬重。
同时,援助团队还积极推广应用妇科腹腔镜、宫腔镜、针刀、穴位注射、白内障超乳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B-lynch缝合子宫治疗产后出血等70项新技术,帮万余名患者解除了病痛,带动祁连县人民医院门诊量增加30%。
“组团援助”,为当地留下一支永不离开的医疗队。结合祁连县的卫生医疗状况,创新实施“三个一工程”,即每名援青医疗专家“带动一个科室专业发展、培养一名骨干医师、培养一名骨干护士”,并根据科室专业发展情况、每一名学员学习需求,由带教专家制订学习培训计划,量化培训,切实提升带教质量,共传帮带医护人员49名。
祁连山作证,黄河不会忘记,滨州“印记”已然在祁连清晰呈现。滨州市援青干部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践行着山东人“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实干凝聚人心、海拔更是标准”的援助理念;他们“聚焦祁连所需、尽滨州所能、成群众所盼”的扎实工作,深植于各项民生工作的关键;他们的行动将跨越山海,直抵祁连县各族人民群众心间。
滨州市位于渤海之滨、黄河之畔,祁连县远在祁连山之阳,地处高原,两地相距近2000公里,因“援青”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结下了深情厚谊。
2019年7月,滨州市第三批援青干部接过援青工作的接力棒,用激情、智慧和奉献,为改善当地的医疗、教育、文化条件,提升民生福祉作出积极贡献。
□本报记者 王 凯 程芃芃
本报通讯员 解晓龙 李新东
7月18日—20日,记者随跨越山海“舆”心灵相约——滨州采访团走进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感受到的是这里三年来的新变化。
据滨州援青干部管理组组长、祁连县委副书记劳建刚介绍,祁连县因地处祁连山腹地而得名,有汉、藏、回、蒙古、撒拉等17个民族,总人口5.26万,少数民族人口占81.5%。随着近年来的发展,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已大幅提升,各项生活条件均有较大改善。然而,受地理位置、物候环境、道路交通等条件限制,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仍为发展的短板。
扬长补短,精准援建。滨州市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到祁连县后,在调研中了解到全县拥有的唯一一所高中——海北州第三中学,950多名在校学生,因为高原气候、气温低,冬季无法进行户外活动,遂向省里申请专项资金651万元,为学校建设了2100多平方米的风雨操场,保证了孩子们冬季体育课、体育锻炼的正常开展,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智力帮扶,让祁连县的孩子享受到了滨州水准的教育。海北州第三中学校长马清说起来直竖大拇指:“5名来自滨州的援青教师个个都是骨干,一来就走上教学一线,全部担任各自学科的教学组长,其中4人还带着高三毕业班,带徒弟、搞科研,一项项教学成果、一篇篇教学论文,精彩纷呈……”
滨州市教育局先后派出援青教师3批29人,带徒60名,组织教学研讨32次,帮扶贫困家庭学生40名,累计送教上门52次,撰写学术文章43篇;组织祁连县校长赴山东培训12人,到滨州学校跟岗培训30人,参加滨州足球教练员培训12人;用于学校建设、设施改善、远程教育等方面的资金达2030万元;援青教师贾新生带领团队,助力祁连县民族中学实现“技能实验考试、中考成绩、教学能手评选”进位“三大突破”;滨州市一中“海北班”连续五年一本上线率100%,2021届考生陈瑞林考出了好成绩,顺利进入清华大学就读,锻造了滨州教育援青品牌。
目前,祁连县所有中小学已分别与滨州市有关学校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山东省北镇中学与海北州第三中学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开启全方位广角度教育帮扶新格局。
援建图书馆,营造文化氛围,让牧民的孩子也能像在城市里一样阅读。由滨州承担、山东援建的祁连县图书馆,位于祁连县城黄金地段,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三层总建筑面积3481平方米,是一座集收藏、借阅、交流、休闲于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
在图书馆内,马上就读9年级的马赟乐正在认真翻看着一本《中国通史》,这里书籍多、环境好、有氛围,成了他周末和假期的好去处。
据祁连县图书馆馆长韩廷辛介绍,图书馆不仅坚持为读者服务,免费向社会开放,而且还通过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努力为各民族同胞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提供场所。目前,祁连县图书馆已获得“省级职工书屋”称号,正在申报国家级职工书屋。
滨州医疗专家团的到来,为祁连县各族群众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据滨州援青干部、祁连县副县长张新华介绍,针对祁连县高原常见病、多发病,滨州市积极协调设备和医疗资源,致力于打造当地重点专科,先后成立滨祁肛肠微创诊疗中心、滨祁眼科诊疗中心、滨祁盆地康复中心、滨祁消化内镜诊疗中心、滨祁远程影像会诊中心等五个诊疗中心,不仅使当地群众免受舟车劳顿之苦,还能在家门口享受省级三甲医院的高水平服务。滨州援青医生高超的医术吸引了西宁、大通等外地患者纷纷慕名前来就医,获得当地群众敬重。
同时,援助团队还积极推广应用妇科腹腔镜、宫腔镜、针刀、穴位注射、白内障超乳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B-lynch缝合子宫治疗产后出血等70项新技术,帮万余名患者解除了病痛,带动祁连县人民医院门诊量增加30%。
“组团援助”,为当地留下一支永不离开的医疗队。结合祁连县的卫生医疗状况,创新实施“三个一工程”,即每名援青医疗专家“带动一个科室专业发展、培养一名骨干医师、培养一名骨干护士”,并根据科室专业发展情况、每一名学员学习需求,由带教专家制订学习培训计划,量化培训,切实提升带教质量,共传帮带医护人员49名。
祁连山作证,黄河不会忘记,滨州“印记”已然在祁连清晰呈现。滨州市援青干部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践行着山东人“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实干凝聚人心、海拔更是标准”的援助理念;他们“聚焦祁连所需、尽滨州所能、成群众所盼”的扎实工作,深植于各项民生工作的关键;他们的行动将跨越山海,直抵祁连县各族人民群众心间。